「本文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刊」
一、前言
秦巴山脉区域是我国的中央水库、生态绿肺和生物基因库,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极高的生态价值,是我国平衡东西、协同南北的中央纽带,是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区域[1],也是我国十六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经济发展需求迫切,脱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要发展经济,就要发展产业,受交通、信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秦巴山脉区域的经济支柱以传统产业为主。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实现这些传统产业的绿色发展,是秦巴山脉区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2,3]。
本文在分析秦巴山脉区域传统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秦巴山脉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路、原则、目标及实施的方向与路径,给出了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二、秦巴山脉区域传统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秦巴山脉区域传统产业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秦巴山脉区域形成了包括装备制造、原材料制造、消费品制造、电子产品制造、能源生产制造、生物制药等六大门类三十多个细分行业的产业体系。其中传统产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业、矿产开采及加工业、种植业、林业、农林畜牧特产品加工、中药材以及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简称“两高一资”)产业。该区域传统产业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秦巴山脉区域传统产业分布
注:洛钼为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洛耐为洛阳耐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洛拖为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洛铜为洛阳铜业有限公司;洛轴为洛阳轴承有限公司。
秦巴山脉区域的“两高一资”产业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压延、石油加工炼焦和电力等。其具体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秦巴山脉区域传统产业中“两高一资”产业的分布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条块分割严重:央企、外企的发展规划与地方*府的产业发展规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统筹。
(2)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限制传统产业发展与地方脱贫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实际产业布局情况与在保护中发展的目的还有一定偏差,部分地区为了经济利益,仍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
(3)产品同质化严重:许多工业园区定位雷同,甚至有的县级区域就存在数个功能类似园区,且普遍存在入园企业数量少、行业繁杂、没有构成完整的上下游工业生态链的问题。以电动客车产业为例,秦巴山脉区域五城市襄樊、达州、商洛、汉中和南阳均存在相应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
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与方向
传统产业作为秦巴山脉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完善当地的经济体系、丰富市场供应、满足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地调研表明,该区域的传统产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大、生产过程对环境影响严重等问题,难以满足该区域要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尽快脱贫的发展需求,必须转型升级,进而提质增效,实现绿色发展。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中产业“转型”是要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由投资驱动型产业转向创新驱动型产业、由粗放型产业转向集约型产业、由资源消耗型产业转向资源节约型产业、由环境污染型产业转向环境友好型产业;而产业升级更多强调的是“升”,包括产业链条升级、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功能升级。“转型”与“升级”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以转推升,以升促转[4]。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1.创新化
传统产业多为资源依赖型产业,主要是通过开采当地的自然资源,简单加工为初级产品,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增长。在当前形势下传统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技术、装备和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实现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并有效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陕西省汉中市大秦机械有限公司自年10月成立以来,一直从事标准件、非标准件及装备机械零部件的来料加工生产,年以后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后经过市场调研,发现旅游客运索道发展市场潜力巨大。该企业发挥自身的技术和装备优势,通过技术创新转型生产索道支架、托压索轮、固定抱索器等客运索道的核心部件,成功转型成为国内唯一集客运索道设计、研发、安装、运营管理、售后服务一体化管理的专业公司,产品远销巴基斯坦、泰国、蒙古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2.集群化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具有较强的创新优势与动力[4]。传统产业的发展普遍存在产业链条不够健全、产品间的研发协作不够紧密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传统产业必须依托现有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合作和相关产业链之间企业的横向互动,形成纵横交错的企业协同网络[5],建设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产业聚集区,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秦巴山脉区域在林业、农林畜牧特产品加工、中药材等产业领域都具有建设产业聚集区的优势和潜力。
3.服务化
传统产业中的多数产业采取以生产制造为主体的经营发展模式,产业链条处于中低端。按照Vandermerwe等[6]的理念,“服务化”可以使制造企业从提供现实产品转变为提供“产品–服务”集成包,实现产品差异化、提升顾客忠诚度、创造边际利润。通过将传统制造环节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并最终实现制造业的中心从产品制造延伸至服务增值,制造业的结构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提供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中心。制造业服务化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位于秦岭北麓的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原本是一个单纯生产风机的传统机械制造企业,近些年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逐步转型成为分布式能源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为用户提供包含设备、工程、运营、服务、金融在内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了“能量转换设备制造、工业服务、能源基础设施运营”三大业务板块。产品及服务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空气分离、电力(包括核电)、城建(地铁)、环保、制药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领域。在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的过程中,该企业突破了只卖产品的模式,转向卖服务。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使企业的人均利润、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有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效益的提升。
4.绿色化
传统产业中的工业产业尤其是“两高一资”产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因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升级,以改变其长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秦巴山脉区域生态脆弱,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大,生态建设任务繁重,该区域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重要。
四、秦巴山脉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路与原则
(一)秦巴山脉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路
建立清晰高效的空间结构,分区域制定不同的发展方案:工业区(发展区)→城镇居住区→农产品生产区→生态功能区(保护区)分区实施不同的准入制度,越趋近保护区,条件应越苛刻。对于以前以“战备”为目的布局在秦巴保护区内、远离市场的制造产业和企业,应逐渐向外围城市转移和搬迁。在外围可适当发展传统产业,坚持市场主导与*府引导、统筹推进与分业施策、改造存量与限制增量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创新化、集群化、服务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突出区位比较优势,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改造提升农林畜牧特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加强生态园区建设,构建产业协作平台和循环系统,多措并举,再塑秦巴山脉区域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
(二)秦巴山脉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原则
1.保护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秦巴山脉区域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系统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区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永续发展。
2.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围绕补齐发展短板,瞄准体制机制瓶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挖掘利用本地创新资源的核心优势,强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推动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3.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及发展潜力,科学确定秦巴山脉区域各地方的产业优势与发展方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和分工协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各地方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强化错位协同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培育区域新增长极。
4.开放引领,互利共赢
顺应发展潮流,尊重规律,立足本区域现实情况,转变观念,在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下功夫,找准开放合作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构建国内和国际合作新平台,广泛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走出一条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新路子。
五、秦巴山脉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依托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新产业
法国的依云镇,背靠阿尔卑斯山,面临莱芒湖,环境优美,是欧洲人休闲度假的绝佳场所,地理环境和优质矿泉水资源是该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秦巴山脉地区同样具备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可依托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新产业如农林畜牧特产品加工产业、现代中医药产业、丝麻纺织和服装业、水产业、空气产业、健康养老、养生与休闲旅游产业。
对于农林畜牧特产品加工产业与现代中医药产业,可以:①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向连片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发展;②建立中草药、绿色有机食品研究院和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培育中药材集散地和交易市场;③通过退耕还林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秦巴山脉区域森林覆盖率,为做大做强农林畜牧生产及特产品加工业奠定生态条件;④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建设互联网知识培训学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设。
还可以通过建设富硒食品饮料产业基地、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基地、现代中药产业基地、丝绸纺织产业基地等打造特色鲜明的消费品产业基地。
(二)提质增效,改造升级装备制造业
分区构建准入条件体系,中心生态保护区禁止发展装备制造业。引导相关制造企业逐渐向周边大城市转移,向智能化、绿色化、创新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在外围发展区打造国际先进的航空产业基地、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和国内领先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和高技术电子产业基地。
(三)大力压缩“两资一高”产业
(1)能源产业:全域退出煤炭生产,慎重开发中小水电,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建设秦巴山脉区域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2)矿产深加工业:有计划地开发外围工业区的高储量优质矿产资源(天然气、钼矿、钒矿、钡矿、盐矿和地热等),延伸产业链。中央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生产区等极重要区和重要区只探不采,重点实施已开矿山的关闭与生态恢复工作。强化区域内整理,解决碎片化分布的问题。建立资源开发的退出与限制机制,区域间协同建设绿色矿产开发工业区。
(3)建材、冶金、重化工产业: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压缩、限制发展。针对具体产业,建立能耗、资源消耗限值及推荐技术名录。提倡循环经济,实现能量、资源的梯级利用。引导相关企业逐渐向外围发展区的园区集聚区转移,以丹麦卡伦堡模式为借鉴,在园区内以引入大企业作为重要节点,孵化引入上下游产业企业,构建园区生态化、网状产业链,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六、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府引导,做好转型升级规划
当地*府应重视规划的作用,结合区域内产业现状、综合资源禀赋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重点转型与发展产业,研究制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和各重点产业改造升级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同时从财*税收、自主创新、品牌战略、兼并重组等方面,完善专项扶持*策,逐条对接产业现状和企业实际,确保*策高度聚焦,落地见效。从战略规划、实体规划和区域开发与管理三个层面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落在实处。
(二)*府负责,分头把关,恪守红线
红线是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必须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是经济社会的生态保护安全线和“生命线”。在秦巴山脉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必须划定生态功能保障红线(禁止开发区红线、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生态环境敏感区及脆弱区红线)、环境质量安全红线(环境质量达标红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环境风险管理红线)、能源利用红线(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结构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等)、水资源利用红线(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等)和土地资源利用红线。*府要恪守上述红线,在秦巴山脉区域全面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在禁止开发区域内,实行强制性保护;在限制开发区域内,实行全面保护。在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选择上,实行更加严格的行业准入条件。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按照禁止类进行管理;对不符合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定位的已有产业,积极促进产业跨区域转移或关闭;发展适宜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应尽量缩减建设范围,严保绿色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禁止一切可能威胁生态系统稳定、生态功能正常发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类林地利用方式和资源开发活动。
(三)加强鞭策激励,建立健全*策体系
加强产业*策引导,建立和完善投资、财税、价格、信贷、土地、环保、就业等支持优势传统产业调整升级的*策体系。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策,定期发布区域产业发展导向指南。制定《秦巴山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出台促进技术改造、企业兼并重组等*策措施,引导企业投资鼓励类项目,严格控制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加强税收*策支持,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强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着力推进技术革新,鼓励支持自主创新
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推进创新机构和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引导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争创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有重点地打造一批面向企业的公共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开发中心或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培育一批创客空间、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构建产业合作创新平台,有计划地制定一些有一定规模的行业合作创新计划,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五)加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1)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制定传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传统产业进一步分地域集聚和绿色生态改造。按照“搬迁、集聚、升级、循环”的要求,鼓励传统产业的相关企业利用向园区搬迁时机进行改造升级,重点推进钢铁、冶炼、印染等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退城入园进度,实行集中供热、集中治污。
(2)推进错位和特色化发展。进一步明确各市县区产业发展定位,建立市、县两级园区联动机制,按照专业化分工、配套协作原则,合理配置各市县区产业发展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推进同类产业园区合并,加大存量园区整合提升力度。
(3)推进绿色化发展。完善绿色财**策,对有利于资源优化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替代产业、企业和项目,采取财*贴息、税前还贷、技改资金安排以及*府优先采购绿色产品等方式,引导产业向绿色化转型[7,8]。
(4)以有效招商推进增量发展。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环节、产业集群配套和功能补缺,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有意识地引进一些销售、采购、工业设计、咨询或创意中心,为传统产业提供前期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中期的认证认可、信用评估、融资以及后期的现代物流、销售等服务,构建立体多元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六)促进区域协同合作,加快融合发展
(1)推进产业内部重组融合。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对小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形成“雁群效应”。
(2)推进产业间交叉融合。加强产业发展前沿规划,寻找新旧产业间的有效融合点,通过不同产业间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等多种方式,加强交互作用、融合渗透,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3)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区域内实际,对新经济形态下的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分析,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众筹、众包、众设、众创新模式;探索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云制造、个性化定制、按需定制等新型生产方式。
(4)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抢抓国家实施“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出台关于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智能制造专项发展资金,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在重点企业门户系统、办公生产管理系统、销售服务管理系统中全面推进信息化改造;培植云计算、物联网、软件服务外包等新信息产业,促进两化融合、加快发展。
(5)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制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路线图,建立一体化的产业*策体系,消除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策隔阂。搭建制造业服务化的支撑平台,从满足企业需求的角度整合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制定相互协调融合的支持*策,合力推动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