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滞销微博求助释放出现代农业产业化急迫的信号
在今年的微博上,农产品滞销求助帖子屡屡出现,前面有西瓜,后面有油桃。以往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大部分自种自营,有收购商来农田收购,价格根据市场需求和供求情况决定。当出现天气原因导致市场需求降低,或者农产品丰收且多户种植等情况时,贱价伤农的情况就常会出现。农民用心耕耘,换来的却是一场*博,每个因素都会导致*注付之东流。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缺乏完善的金融保险机制,*博过后农民欠下农药钱黯然离场,相反,缺乏规划的农业也有暴富的案例,促使着另一批投机者进入,反反复复。正是这些反复导致农民并不愿意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规模化和技术提升,从而还是处于低效中产的境况,远没到高效高产的理想状态。这导致农业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精细化层面,离规模化、精细化、自动化、金融化的现代化农业还很远。
在中国,农民多以个体户为主,这种形式处于三大因素:地理因素、*策因素和人口因素。其中地理分割是主要原因,“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和限制农村土地允许自由流转*策,以及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波生育高峰等综合因素等是次要原因。然而,农村劳动力减少和社会整体效率提高导致集约化的生产模式逐渐增多,目前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以生产合作社和生产基地的形式出现,例如黑龙江五常产区。农民对农业的评价还停留在“看天吃饭”的口头禅,单一的个体就像无根的稻草,被动的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局能不能被打破呢?
中高端农产品品牌为什么只走出一个完美的褚橙?
褚橙,是“中国烟草大王”褚时健从年开始在哀牢山手捻鸡粪、汗滴*土种出来的。褚橙的成功,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改造、时间等要素通力配合。农产品的“慢”非应届生愿意耗、非资本愿意熬、非农民愿意改、非人才愿意留。当以上要素能够同时集合,这就成就了褚橙。毫不夸张的说,褚橙是死磕出来的。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褚时健仍为褚橙站台,仍为下一个红心青柚路演,代表了建国后第一代国营企业家的特性——“战士的墓地在战场”。
农业靠互联网+能走出一个新时代吗?
最近的几则新闻给了我们答案:阿里开展“满天星”计划,旨在为改变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成为传统品牌商的营销范例;京东全程参与了开捕节,再次获得“第一捞”阳澄湖大闸蟹,抢占“鲜”机,京东是第一家与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协会签约的电商平台;天天果园获万人民币C轮融资,将继续发力深耕供应链......这些信息都正面告诉我们传统农业正在被互联网带着改变现状。
优质地标农产品如何走出去?打假和稳定品质规模化是基础。
案例一:一位从事粗粮销售的负责人告诉亿欧网记者,五常大米虽然很贵,但是好吃。并且其实存量相当少,因此几乎在当地就内销销完了,而外面市场上流通的五常大米,绝大部分都是在挂羊头卖狗肉。
案例二:另一位从事农产品销售的负责人告诉亿欧网记者,四会皇帝柑是口感相当好的。但是正宗的四会皇帝柑不是由形状和口味来判断,而是由有核和无核来判断。而能种植四会皇帝柑的地方很多,例如德庆、四会本地,但只有四会本地相当稀少的果园能种植正宗的皇帝柑。另外,部分杂交的半正宗果树出产的皇帝柑,结果质量参差不齐。正是由于量少和质量不稳定这两个原因,导致卖方并无能力和心思去区分价格,通常是优质和中等质量混着卖掉。
案例三:另一位粗粮副食负责人表示,由于优质产品量少,开拓新渠道成本高,农民普网率低。在传统渠道中,好产品量少拼不过低价。在新渠道缺乏年轻人开发,优质农产品本地内销,反成了最好的方式,这更加促进了农产品走不出大山。
案例四:在这次阳澄湖大闸蟹热潮下,对大闸蟹的热度已经超过了对品质的诉求,小小的阳澄湖并不能解决国内以及国外的需求,大量的洗澡蟹和贴标蟹充斥其中。这个问题再深一步会涉及到几个问题,问题一:阳澄湖蟹判断标准是地域划分还是以品种口味划分?问题二:如果以地域划分,没有标准化的技术保证,阳澄湖区大闸蟹品质怎么能保持最优?问题三:如果按照口味划分,哪一家口味能作为标准呢?它又是如何保证这种口味延续下去的呢?能把上面的问题解决,离成为下一个褚橙就不远了,如果没能解决,在这波大闸蟹送礼热潮过后,下一波大闸蟹又会回到传统的渠道,起起伏伏必将是常态。
案例五:好的农产品也有烦恼,它的烦恼在于打假,褚时健表示不管是现在的橙子打假,还是当年的香烟打假,都没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在满天星和手机淘宝加密技术的帮助下,造假者很难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