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2日,年第二届中国机器人行业年会暨Leaderobot中国机器人颁奖典礼在南京江北新区举办。
知名学者、企业家、投资人和创业者近三百人线下出席活动并展开深入探讨,产学研各界专家多观点碰撞,为中国机器人行业年度整体发展提供了科技、产业和趋势的解析,多位院士学者的报告,也为中国顶尖企业下阶段的研发和市场开拓作出了全面指导。
本次活动,由南京市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国投招商、立德机器人平台共同承办。活动围绕“机器人行业年度复盘展望,推进产业创新与协作共融”主题,立德机器人平台邀请了百余位在科学技术成果创新、产业发展方向布局和*策资本行业服务等方面有所建树的顶尖行业专家和企业家。活动就我国当前机器人行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进行年度复盘,年度展望,同时分享了企业嘉宾在机器人细分领域的深耕历程。
本次年会活动报名人员过千人,因疫情防控需要,组委会将本次活动采用“线下论坛+线上直播”的模式,线上参会人数高达5万余人次,参会人员涵盖机器人上下游生产制造商、研发机构、营销平台和售后服务及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提供商、用户、投融资机构等业界精英,是目前机器人行业学界和产业界空前的年度盛会。
本次年会活动,由主论坛、颁奖典礼和平行论坛三部分组成。其中,在12月12日召开的主论坛包含开幕式与3个阶段主题论坛,开幕式以“机器人年度激荡与变革”为主题,南京江北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保平、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研究员刘进长发表年度致辞,现场还进行了立德(南京)机器人创新中心与四家全国顶尖行业协会联盟战略签约仪式。
嘉宾致辞和签约
南京江北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保平在致辞中表示,机器人技术是再造流程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技术保障,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的智能制造产业将成为南京江北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他提到,新区将为以机器人代表的创新企业提供包括退税等系列优惠产业人才等*策的支持,助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实现未来打造两全一中心产业新城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内涵,持续巩固做强集成电路大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机组,为进一步夯实相关方面的产业基础和治理基础做出贡献。
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研究员刘进长在致辞中分析到,年世界的经济和中国的经济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而工业机器人1-10月份却达到18万台,增长约20%,机器人行业逆势而上,一批公司进入科创板,可见机器人行业韧性十足,将是面向未来的支撑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的行业。
他提出,机器人是我们践行国家四个面向的主要的抓手,机器人技术作为世界最前沿的技术,未来将形成巨大的产业,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民生健康,也是面向国家重大工程,是所有的变量当中最大增量的体现。机器人在未来发展的地位验证了机器人是皇冠上的明珠,机器人技术是巨大的产业。从国际分析机构公开数据上来看,全球机器人产业在近几年要达成1.7-4.5万亿美金的产量,从农业到工业任何行业都必将使用机器人,因此未来机器人产业无疑会是科技的制高点。
贸易摩擦、逆全球化给中国带来诸多影响,但也正是这些变量给机器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中国在未来需要在中美贸易摩擦中边斗争和边成长,首先就需要营造更安全的产业链,而这正为机器人发展带来了机遇。他认为,可以说疫情和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带给机器人行业巨大的机会,未来机器人的增量将会更加明显,机器人发展速度将会更加的加快。同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机器人重点专项,也针对性提出了支持面向机器人,可见机器人产业是面向国内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学重大工程的重要支撑。
其次,他也认为,未来的10年中国的经济趋势会继续的南移,南京是南北交集的第一个交汇点,而且*府具备敏锐的观察以及采取了各种有魄力的动作,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和*策的倾斜,在南京打造机器人大平台非常的有机会。他希望未来有更多机器人企业能抓住时代机遇落地投资江北新区,在中国经济孔雀东南飞的过程中南京市成为第一站。
随后,在江北新区*工委委员、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保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刘进长一同见证下,立德机器人服务平台总经理潘月博士与四家全国顶尖行业联盟的代表上台进行了签约。
专家报告
主论坛的3个主题论坛则围绕机器人行业风向、机器人各个细分方向年度总结、未来发展预期三个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教授等相关领域专家与企业家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12月13日的平行论坛则围绕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行业细分领域展开。
丁汉院士:
丁汉院士作了题为《智能制造牵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技术中的数字化、机器人、人工智能》的主旨报告,他在主题发言中表示,我国制造业现居是世界产能规模第一,因为品种齐全,制造业在国民经济GDP占到三分之一,可见,制造业的强盛是国家走向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但如今因为对环境要求和资源约束,劳动力人口、土地、生产要素的不断生成,制造业就面临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化的挑战。
因此,制造业未来发展需要科技支撑,未来智能制造机器人一定还是要面向行业,需要加大基础科学研究。丁汉院士认为,从整体看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需要向高端和外部突破,形成升级价值链条,走向产业中高端,同时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创意、标准系统集成等环节形成核心竞争力,以此为基础构建长板优势,让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塑造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制造技术并以绿色高效优质占领市场。
丁汉院士认为,智能制造将牵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强盛是国家走向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其中产品的智能化是核心,而产品智能化也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他提出,数字制造是智能制造的基础,离开了数字的制造一切将变成空中楼阁,因此未来必须要以补数字化制造的短板为核心,以软硬件基层互通数据共享为核心,以柔性制造的能力为核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加强自主创新产品和推广应用。
他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也提出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重大需求的制造业;做聪明体贴能跟人打交道的服务机器人面向人民身体健康;做国防安全机器人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这三个面向。
丁汉院士表示,在未来,随着人类对机器人的要求不断提升,机器人一定会制造业里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机器人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密不可分的,未来人工智能一定会助推机器人,所以人工智能将是机器人的翅膀。在应用上,未来或许可以用智能的算法对机器人加工精度进行合理控制,提高产品的质量。除此之外,他也认为,未来的产业链发展非常重要的点仍然在于技术,高校需要静下心来做技术研究,同时多做关键技术的突破,利用地方资金和工信部各个平台走向产业应用化。
“没有高端的人才产业走不向高端,机器人走不向高端,我们一定站在学科前沿,高精度转向高智能,数字化转向智能化,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满足不断发展的国家发展重大需求,使得机器人技术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机器人技术未来一定是市场前沿。”丁汉院士在年会上总结道。
王耀南院士:
王耀南院士在会上作了《多机器人协作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的主旨报告,他从“为什么发展多机器人”、“目前国外多机器人协作状况”、“多机器人哪些核心技术”、“多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四个方面,介绍了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机器人技术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他认为,机器人在国家重大工程,在面向科技前沿,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面向生命健康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机器人已经是制造强国的重要工具,而研究多机器人一定围绕着面向智能制造国防安全两大领域,突破复杂环境下多机器人的关键协同技术。
王耀南院士在报告中提出,多机器人有几个特点,即资源分布、信息分布,时间分布,功能分布、空间分布。多机器人在科学方面优势主要在利用空间的信息通过机器人的必行工作来提高效率。通过资源的互补将单个机器人能力有限扩大到多个任务分布到不同的机器人当中,可以增强机器人的灵活性,特别是在资源的分配调度优化方面,多机器人涵盖多学科交叉,和人工智能博弈论和运筹学、复杂系统和信息理论、控制理论密切相关。
王耀南院士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得益于于多群体智能体的发展,而通过多机器人研究推动了分布式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从应用需求来说也推动了多机器人发展,单个机器人作业功能比较单一,因此可以映射多个机器人完成,比如工业制造、仓储物流、侦查监控和环境监测应急救灾。
因此,同时多机器人研究最重要的是面向科学前沿,更多是在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在工程应用方面,多机器人的组织架构和多机器人的融合和智能化应用,能解决复杂的环境不确定性工程应用。多机器人在大型构建加工制造中也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能有效涵盖各个加工的范围,例如在增材制造方面多机器人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而在装配方面,用多个机器人来完成装配,用多个机器人来加工,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多机器人在各种生产环节当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例如无景化高端的制药系统等。
王耀南院士认为,在单个机器人当中实现多机器人协作,最核心的在单机器人当中必须具备感知能力,第二个是要具备执行任务分解能力,第三在于单个机器人要具备局部规划能力,第四具备学习能力,同时包括通讯能力,具备五大功能机器人能够完成作战。他指出,研究多机器人关键技术有协同感知、协同规划、协同控制三个方面研究热点,而加速多机器人应用的四大驱动力主要有互操作性、自主性、人机协同、网络安全四个方面。
而在研究方向上,需要研究高速高精下的强鲁棒性分布式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研究复杂环境下动态的感知、调整、任务的调度,研究非通信速率下通信,在非对称通讯情况下实现分布式协同控制,研究异构架构的信息融合发挥多个机器人的优势。只有实现这些研究的突破,才能更好把多机器人的感知、协同、学习、交互做到深处。
王耀南院士总结认为,发展多机器人技术,核心瓶颈问题要机器人系统的协同感知,规划与控制的问题,还有局部感知有限计算能力,信息部完全,通信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有助于推动多机器人的感知、规划、控制,未来机器人解决的科学问题比较多,研究多机器人一定围绕着面向智能制造国防安全两大领域,突破复杂环境下多机器人的关键协同技术。
赵杰所长: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教授带来《机器人产业发展年度思考》的主旨报告,他提到,年是一个转型的年份,机器人行业走了这么多年也该走到了转型期间,即从粗犷到高品质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但转型中仍然存在困难与挑战。
赵杰表示,目前机器人行业仍然有多项被卡脖子,内容涵盖核心部件、芯片、软件、工艺、系统等多方面。例如核心零部件尤其RV减速机等,在性能、可靠性、实用性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芯片上,机器人还没有专用的芯片,只有扫地机器人实现了部分芯片突破;在软件上,因为机器人是颇具代表性的机电强耦合产物,机器人往往都是控制设计驱动,而我国在控制部分仍然存在混合建模优化等问题;在工艺高端应用上,国外有很多行业工艺则做的比我们更好,部分行业工艺我们还没有开始深入;在系统上,在飞机制造、航天制造上,公斤负载以上的机器人几乎完全进口,航空航天船舶等等行业所用的多关节机器人则大部分依赖进口,反应了国产机器人性能和系统的问题。
但他认为,差距也可以使我们找到未来前进的方向,只要给我们实际应用的场景和机会,我们同样能做好。但他也提出,再好的技术没有应用场景也只能是技术展示,再好的技术没有场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例如在服务机器人上,仍然需要把东西做好,一旦事情来了就真的可以顶上去,产品能做到能用,管用,好用。他认为正因为这次疫情使得国人清楚看到机器人的作用,因此也对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虽然年伴随着疫情我们对于大环境还是存在一定的悲观,但是还是要坚持乐观的精神,例如科创板上市资本的积极的投入和几十家又获得了资本的支持和实体企业,可以加速我们国家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快速成长,使得我们国家尽快摆脱群雄死掐的局面。同时,很多行业也呈现在增长的态势,机器人很多领域也因此增长。但是乐观的精神不代表盲目乐观,一切寒冬还存在,所以我们要承认残酷的现状,要深信我们是强者,我们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所以坚持能变得更强大,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年的春天。”赵杰说。
徐伟(中信重工副总经理):
中信重工副总经理徐伟作了《特种机器人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主旨报告。从需求、产品、市场和挑战多个方面阐述特种机器人产业,展示了国内特种机器人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与判断。
首先,是中信重工及其机器人业务的战略布局。中信重工前身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项重点工程之一,自年开始逐步构建消防和特种机器人体系。目前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板块,大约有10个亿左右规模,是中信重工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两大产业,一是智能装备包括变频及电控、矿用传感器和智能解决方案,另一块是特种机器人,包括应急救援、特种作业等。目前为止,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累计销售量超过台,消防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保持在70%以上;今年煤炭机器人作为新产品、发展迅速,已达到亿元级水平,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未来公司机器人板块,将重点发展五类业务(即应急救援、特种作业、*民融合、智能工厂与核心部件),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