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文艺复兴源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本文首先将详细论述英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其次,较为简略地阐述法国、德国、西班牙和尼德兰等国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农业发展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很大。欧洲的气候大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类,潮湿型。这类气候主要集中在欧洲的山部地区和大西洋沿岸,适合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第二类,地中海型。这类气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周边地区,适合种植园作物生长。但是,这一地区夏季干旱,地力消耗较大,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排水和灌溉措施。第三类,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的气候,故且称之为“中间型”。这类型的地区以种植谷物为主,由于降雨量不规则,所以粮食产量起伏变化比较大。
15至16世纪是西欧农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走向衰落。
西欧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以英国为典型,下面详细论述之。
英国的农业
农业是中世纪英国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它的兴衰对整个社会经济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农业生产的进步主要表现之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也是英国掀起文艺复兴运动的经济基础。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密切的关系。近些年来英国的一些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细致地研究,认为英国中世纪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是不断取得进展的,尤其在中世纪晚期发生了农业革命,使农业生产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农业革命
关于英国农业革命发生在何时,英国学者看法不一,传统观点认为发生在18-19世纪,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发生在16-17世纪,例如英国经济史学家克里基在他的《农业革命》一书中序言里说:“本书论证英国的农业革命发生在16-17世纪,而不是在18-19世纪。”克里基认为,英国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耕作方式的改变,从16世纪起,英国开始推行“牧耕农业”。为了清楚理解“牧耕农业”的内容,我们先要回顾一下英国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
远古时代英国农民采用的耕作方法是单田制,一片田地耕种一年之后,放弃不用,拓垦另一片。土地利用率极低。后来,在生产实践中,英国农民逐渐采用了二田制,到11世纪时,二田制已在英格兰地区广泛推广。此种耕作是将一片可耕地一分为二,一块耕种,一块休耕。耕种地或者完全播种小麦,或者一半种植秋播作物,如小麦或裸麦,另一半种植春播作物,如大麦或燕麦。休耕地一般在夏初翻耕两遍。在二田制,土地利用率比单田制提高1倍。
13世纪左右,英格兰又由二田制向三田制过渡,尤其,在英格兰南部地区,三田制是指更被普遍推广。三田制是指将一片可耕地一分为三,一块为春播地,一块为秋播地,一块为休耕地。休耕地要耕两遍。三田制与二田制相比不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1/6,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畜力。13世纪,亨利的瓦尔特写了《论农业》一书,介绍了三田制的优越性。文中举例说,一块英亩的田地,在二田制下,一年要耕地英亩,因为播种地80英亩要耕一遍,而另外80英亩的休耕地要耕二遍,即英亩,合计英亩。但是,一块英亩田地,在三田制下,也只需耕英亩,这是因为这一块田地一分为三之后,每块为60英亩,其中两块播种地只需耕一遍,也就是耕英亩就够了,最后一块休耕地耕两遍,即英亩,总计耕地英亩。可见三田制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但是,一块田地经过长期种植粮食作物之后肥力就会大为降低,粮食产量因之也会大幅度下降。为了克服这个难题,15世纪时,英国农民又发明了牧耕农业。克里基对这种新方法评价甚高,他说:“农业革命的基础是将永久性的耕地、牧场或将暂时性的、轮种的耕地变成时为耕地时为草场的、互相轮换的持久性可耕田。”
这种新的耕作方法,今天称之为“牧耕农业”,历史上称之为“轮换耕作”,意为农村到处都是耕地和草场互换的可耕田,再也看不到长期被撂荒的田地。此种新耕作方法于15世纪在英格兰中部平原的莱斯特郡最初出现,到16世纪初,还仅局限在英格兰西北部地区。但是,年之后,此种耕作法迅速加以推广,于-年达到最高潮,并在生产中居主导地位,因此,16世纪为英国农业革命之滥觞。
年,菲茨赫伯特在他的《农书》中,描述了此种耕作方法。他说,一个人圈地之后,如何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假如他圈占了三块田地,而且其中一块田地由于长期种植粮食作物,已变得严重贫瘠,那么他就应该将另外一块作为牧场的田地进行翻耕,种上谷物,以便让其他块地恢复地力,这样他几乎不施什么肥料就可以使粮食获得高产。
实际上,这种新的耕作方法是在三田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轮种制度,使它更适应农牧混合型农业的需要。众所周知,一块田地如果长期种植粮食作物,就会使土壤的某些化学元素大量被消耗,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使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这不但使粮食大幅度减产,而且使家畜需要的饲草严重缺乏。这种新的耕作方法就是将那些由于长期种植粮食而贫瘠的地块改种牧草,主要是苜蓿,若干年,待地力彻底恢复后,再种植粮食作物若干年,地力耗尽后,再种植牧草若干年,如此反复轮换耕种。改作草场的时间长短因地而异,短则6年,长则20年,一般是7-12年。作为耕地的时间长短也是各地不一,短则2年,长则5年,一般为3-4年。
这种新耕作方法比原来公田制下所采用的传统三用制耕作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粮食和饲草的产量,不但如此,还可以改变土壤结构,增加肥力,节省劳动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据克里基估算,采用这种新耕作方法,粮食产量是原来的2倍,饲草的产量也是原来的2倍,羊毛收获是原来的8倍,而单位产量生产成本只相当于原来的1/3。
总之,英国中世纪晚期所推行的这种牧耕农业新耕作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打下基础。
生产管理制度的变革
英国中世纪晚期,生产管理制度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草场管理方法的改革。
饲草对中世纪英国农民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山区,以牧业为主,饲草就更显得很重要,因为没有充足的饲草就不可能饲养大批的牛羊,也不可能保证牲畜安全过冬。饲草主要来自草场。16世纪草场管理的一次大改革是采用了引水灌草法。第一次使用这种新方法的人是赫里福德郡的沃恩。其做法是:先在草场附近的河边筑坝蓄水,到11月份打开闸门,让河水沿着主、支渠道流入草场,当水灌到1英寸深时关上闸门。河水带来的大量沉积物提高了草场的肥力,同时,河水又像一条毛毯子铺在草地上可以防冻。第二年3月中旬,当草长到5-6英寸时,将河水排干,让青草在较干的土地上长些日子,这时的青草又壮又嫩正适合放牧。这可比传统种草法提早1-2个月获得鲜草,并可提早出售第一批羊羔而获重利。到4月份,当青草被吃得矮小之后,再给草地灌满水,并且严加看管不让任何牲畜进入。到6月份时,将草收割、晒干,然后贮存起来。此种方法获得干草量是传统方法的4倍。采用这种新管理方法的基建投资是很高的,例如,沃恩就花费了英镑。但是,这笔昂贵的费用一般不需要个人承担,而是村社成员集体分担。饲草问题的解决保证了高原地区的农民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
其次,施肥技术的进步。施肥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技术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英国农业专家对如何施肥十分感兴趣,他们详尽地阐述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上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泥灰肥是古代英国农民施用的重要肥料之一。颇具权威性的剑桥欧洲经济史认为罗马时代之后,欧洲温和地区一项重大的农业技术革新就是使用了泥灰肥。据普利尼说,泥灰肥是由高卢人和布立吞人发现的。他说,在不列颠人们挖一个大均英尺深的坑,采掘白垩一类的东西。土地施上泥灰肥后,可以使粮食大幅度的增产。但是,这种肥料也有缺点,一是开采费用高,二是受地区地质构造限制较大,因为有些地区不蕴藏白垩一类物质。羊粪和马粪又是重要的肥料之一,尤其是羊粪对中世纪的农民更为重要。在英格兰的公田制地区实行流动施肥法,即羊群白天在牧场放牧,晚上则围圈在某一块耕地上,用羊粪为这块土地上肥,待这块耕地上有羊粪之后,再换一块耕地,如此轮流施肥。
海沙是英国沿海农民喜欢使用的一种肥料,特别是西海岸的农民对海沙肥十分偏爱。农民将海沙与贝壳粉、淤泥等混合在一起施入耕地中。可以提高土壤肥力。17世纪早期,农民通常在每英亩田地上施袋的海沙肥。施过海沙肥的田地上,庄稼长得十分茁壮,大麦的麦芒长如茎杆一般。再有,草木灰、绿肥、人粪、猪粪、鸽子粪、鸟粪等也都是中世纪英国农民所普遍使用的肥料。
在中世纪,英国农民每年施肥的土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比例到底有多大?由于资料缺乏,这个问题难于做出精确的回答。但是,从一些典型地区资料中,还可以推算出一个大致的比例。英国学者坎贝尔对东诺福克郡的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叶的15个庄园自用地的施肥状况进行统计,结果是:最高年份有64.5%土地施上肥料,最低年份有33.5%的土地施上肥料,平均每年施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7.6%,就是说,平均每年大均有一半的田地施过肥。
生产工具的改进
中世纪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生产工具是耕犁。英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耕犁加以改进。
英国农民所使用的最早耕犁源于罗马。这种耕犁基本是木制结构,只是在犁头上有一点铁皮,重量很轻,用牛牵引,犁柄呈弓型,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之为曲柄犁。后来,罗马人根据不同的土质,设计出重犁和轻犁。
据说在罗马入侵不列颠前夕,高卢地区的比尔吉人将罗马的重犁带入不列颠,当地居民凯尔特人接受了这种重犁,并稍加改进。但是,重犁在中世纪早期并没有在不列颠广泛使用,只是到了11世纪之后,由于大面积的开荒需要,盎格鲁—撒克逊人才普遍地使用了重犁。11世纪的英国农民对沙地比较反感,而对性能良好的粘土,如泥砾土,颇为偏爱。这种粘土壤在英格兰平原地区分布很广,它的特点是能够较好地保持土壤中的水份和肥力,但是,比较粘重,不易翻耕。为了大面积开拓粘土荒地,盎格鲁-撒克逊将前人使用的重犁加以改进推广,改进后的重犁和原始的轻犁相比,有以下几个不同的特点:
首先,重犁的犁头完全是铁制的,而原始轻犁的犁头是木制的,只是在犁头顶端加上一点铁皮。其次,重犁有犁刀固定在犁铧前面,便于切入泥土和控制切口的方向。再有,重犁装有犁壁,犁铧平行地固定其上。犁壁的作用是翻垡。最后,有的重犁还都安有轮子。
重犁广泛使用使得大量的荒地变为良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为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创造了条件。但是,这种重犁也有弊端,它太重了,需要8头牛才能拉得动。不过,也有人反对此说,因为人们迄今未见过8牛头共耕图,所以,很可能是将8头牛分为两班,4头牛为上午班,另外4头牛为下午班,轮班作业。
16世纪前后,耕犁得到进一步改进,农民因地制宜,制造出不同式样的犁具,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效率,例如萨默特郡的耕犁有一个长而细的犁梁;肯特郡都安有犁轮。总体上来说,当时英国的耕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双轮犁,通常被用于坚硬的砾石土,例如,赫特福德郡就普遍使用这种犁。它有两个轮子,用两两并排的牛或马牵引,轮子可以调节深浅。独轮犁,一般被用在最轻质的土地上,如诺福克郡的角砾岩土地上就广泛使用它。它安有一个轮子,通常用一个人和两匹马耕作,一天可耕田2-3英亩。这种耕犁的结构较为小巧玲珑。无轮犁,它适应性强,可以在大多条件下使用,特别在山区更能发挥其作用。因为这种犁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所以大多数平民都可以买得起。荷兰犁,被广泛应用于沼泽地带。它有一个宽而锋利的犁铧,可以切碎杂草等植物。
此外,双垄犁在16世纪被发明出来,但是,还未介绍到英国。16世纪英国耕犁的制作不但因地制宜,而且日趋专业化。当时,许多地区农民所使用的犁都是他们的邻居—铁匠、木匠和轮箍匠制作的。这些耕犁在结构上和以前的耕犁相比较,使用了更多的铁料。
耕犁改进的同时,牵引耕犁的牲畜也有所变化。最初,英国农民使用公牛牵引,后来又使用马作为牵引牲口,因为马行动敏捷,工作效率比牛高。据16世纪的一个法国作家计算,一匹马一天的工作量与三至四头的牛的一天工作量相等,换句话说,马的工作效率是牛的3-4倍。随着马的使用,耕犁的挽具也有所改进。最初挽具是套在牵引牲畜的颈部,这是为牛而发明的挽具,但是,它不适用于马。这种挽具套在马脖子上,形如上吊,使马呼吸困难,降低了马的牵引力。后来农民改进了挽具,将其套在马的肩夹骨上,使马的牵引力增加了4-5倍。
中世纪中期,英国农民将牛、马混合编成犁队。牛、马的比例因地而异,有的地区4牛4马一队,有的地区6牛4马一队,主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变化牛、马的搭配比例。
综上所述,英国的耕犁经过长期的改进,使其越来越适应于农耕的需要,尤其是到了16世纪,耕犁制作的多样性和专业性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加强,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6世纪英国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有显著的提高,使社会农副产品剩余率大幅度上升,推动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农业劳动者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它的计算方法是求出单位时间内劳动者生产出的农产品的数量或产值。
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乏,要想精确求出中世纪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十分困难的。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只能推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值。笔者认为这已经足够了,因为过于精确不但不现实,而且也无必要。
鉴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本文采用年作为时间单位,户作为生产单位,求出一年时间内英国一个标准农户所生产出的农产品数量,其公式为:户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粮食单产x单个标准农户实际播种面积。为了求出16世纪末英国户年劳动生产率我们必须求出16世纪末英国一个标准农户一年实际耕种的土地面积和粮食的平均单产。
关于16世纪末英国农民占有多少土地问题,英国史学家陶尼的《十六世纪土地问题》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他的统计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16世纪英国农民两极分化非常剧烈,有的农户占地多达英亩以上,而有的农户占地只有几英亩,甚至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无地农民,他们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在威尔特郡占地20-35英亩的农户占全郡农户总数的36%;在诺森伯兰郡占地30-50英亩的农户占全郡总农户的63%.当然,也有一些郡,如兰开夏郡占地10-15英亩的农民为大多数。如果我们从整体来看,16世纪末英国占地30英亩的农户比较有代表性,可视为标准农户。
总结
16世纪末英国平均粮食单产是多少?对这个问题英国学者也是众说纷纭,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还是比较相近的,下面举几个有代表性的看法。特罗-史密斯认为16世纪小麦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6.6:1,如果以每英亩小麦种子2蒲式耳计算,那么平均每英亩小麦产量为13.2蒲式耳。他又说在实行圈地和轮种的田地上,产量还要远远高出这个数值。罗杰斯对16世纪70年代的牛津郡小麦单产进行估算,认为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8:1,这样可以算出平均每英亩产量为16蒲式耳。哈里森认为年英国小麦平均每英亩产量在16-20蒲式耳之间。福塞尔说:“到16世纪晚期,某些高产可偶尔获得,在英格兰小麦可能达到平均每英亩16蒲式耳”。我们从中可以看出16世纪末英国小麦平均每英亩产量为16蒲式耳比较接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