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就是品牌,品牌就是名字。
好的名字会说话。我们说过,起一个好名字,能打动消费者,先入为主塑造品牌,甚至能直接打开市场、带动销售,还能激励和影响员工的行为,指引后来公司的运营方向。
不好的名字呢?也会说话。
日本一家蛋糕公司取了“LAPUTA”拉丁式名字,意为浮岛,也就是天空之城,寓意不错。结果行销葡萄牙时这个字却变成“烟花女”,有谁敢拿卖肉为生的蛋糕?有一款汽车取名“NOVA”,进西班牙市场才发现,NOVA在西班牙语中为“不会走的东西”!行情可想而知。
新农人做农业,起名上要避开6大雷区:
一、名实不一致
中国人讲名副其实,个人起名是如此。说到神农,就想起我们伟大的先祖,农业文明的开创者;说起后稷,就想到“农耕始祖,五谷之神,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做农产品、农庄也是如此。实至名归,才能经营顺利。名不副实,就会适得其反。名实不一致,体现在3方面:
1、与品类不符。
形象地说,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商品名与公司从事的行业自相矛盾。如公司名是“海陆空进口公司”卖的却是烧饼,如卖烟草的公司名,却叫“香格里拉”,这些都是不适当的。
2、与地域不符。
天涯论坛上,曾经有个关于高铁站起名的吐槽:“中国最搞笑的两个高铁站”:去湖北天门得买仙桃西的票,去仙桃得买天门南的票。本来坐高铁去孝感,下车“孝感北站”却发现到了大悟,距孝感市区公里,打车元。
后来,有人调查有3个原因:火车站名只能用县级以上的行*区域单位来命名,不能有乡镇名称出现,所以明明在红安八里湾的火车站,只能叫红安站,导致命名在红安南面的火车站,叫红安西站;城市中心区域地价太高;另外,地方*府也希望高铁车站的兴建,能促进郊区地块的发展。
或许有人觉得,任性点也没关系。但是,企业不是*府,不能任性——企业是靠客户吃饭的,只有让客户满意,体验好,觉得你的产品服务名副其实,才有生意。
前几年,五常大米之所以受到冲击,就是因为年产只有万吨,在售却有0万吨的销量:很多不是五常产的大米,也被“搀兑”进来,挂着“五常大米”的牌子销售,品牌信誉受到很大影响。
3、名字与SLOGAN不符,自相矛盾。
曾经在北京的公交站牌上,看到一个名叫“八姨太”的娱乐圈媒体打广告,它的SLOGAN口号却是:传播娱乐圈正能量。给人的感觉,非常黑色幽默:一个愿意做“八姨太”的人,能传播正能量么???现在这家媒体好像也找不到了。
二、没有特色,千人一面
这点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领域表现得比较普遍。不少农庄依托公司而成立,因此就沿用公司名称作为农庄名字,如“××县××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名字冗长平庸,毫无亮点,不好读不好记。
有些农庄就用普通地名、人名绰号或其他普通名字,如“张家铺农庄”、“李胖子生态农庄”,这些名字虽然好读好记,但太普通、无个性、没特色。
只有共性没有特性。不少农庄和采摘园喜欢用“××生态农庄”、“××休闲农庄”、“××生态休闲园”、“××生态观光园”等等,认为加上了“生态”、“休闲”、“观光”等词,就能体现农庄的特色,其实这些都是共性不是特性,是典型的画蛇添足。还不如“××山庄”、“××山居”、“××田园”来得好。
人名和地名是可以用的,但是要有特点或形象,有讲究有来由有故事。如我们在本专栏后面会讲到的,傻子瓜子、狗不理、西湖龙井等,不能没有特色、千人一面。
三、舍本逐末,不易理解
为了追求吸引眼球,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实在。
1、过于求新求另类。
贸然使用生僻字,如“山旮旯农庄”,估计有不少人不知道“旮旯”怎么读;“犇羴鱻生态农庄”这个名字固然有特色,估计不少人会读成“牛羊鱼生态农庄”。
贸然使用生僻字、设计的谁也看不懂,其结果难看难记,你让消费者勉为其难,消费者就把你忘记。
2、过于追求艺术形式。
有的名字乍一听好像都挺好,但是太艺术性,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导致消费者不易理解。比如“己已巳”民宿,在小资游客众多的大理,或许可以接受。但如果搬到四五线城市来,就会让人挠头;同理,面向四五线城市以下的消费者,动不动就给农产品起名“优品”“珍馐”“时珍”等,容易让定位的消费者不知所云,过犹不及。
四、不符合大众情感和伦常文化
这点在展销会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因为展销会就是市场一线,展销会上顾客的反映,往往代表着市场晴雨表。
在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不缺顾客的年老北京年货大集上,谷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卖“猫屎咖啡”的展位,尽管名字有特色,装修得都不错,现场客流量都不大好。工作人员跑到外头来吆喝,甚至送免费品尝,消费者却不买账。
为什么?
跟名字有关。一个没有照顾到常人情感的非常名字,自然难以受到常人的青睐。名字不好的产品,似乎流量也难得持续受欢迎。
当然,有人会说,老北京年货大集,来的现场消费者主要以中老年市民为主,猫屎咖啡,消费者主要是年轻人。或许如此。但是,大多数人不妨扪心自问:刚开始可能会因为好奇而尝鲜一两次,但是你愿意经常跟朋友讲,我今天又喝了“猫屎咖啡”“猪栏咖啡”......朋友们会不会笑话你,心里会不会起膈应?
“猪栏咖啡”“狗屎火锅”,这样的名字,大多数人处于好奇尝一两次鲜或许可以,但是,初期的噱头好奇感过后,还会常吃么?
五、不符合搜索习惯和汉字的输入常理
这几年有个知名自媒体叫“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有一次在节目中公开表明对起名的后悔和懊恼。他发现,“罗辑思维”创业初身边的朋友想要搜索成为新用户,问到和搜索到的第一个单词总是:逻辑思维。他们不得不额外花几分钟的时间去解释,我们是这个“罗辑”,不是常用的那个“逻辑”——和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常识作对,损失的当然是效率,用户的耐心和会员数。
六、不统一
一个公司,统一比分散要好。对品牌来讲,统一加强力度,分散削弱力度。
据说,同为地理标志产品,除了黑龙江的“五常大米”外,河南的”伊川小米“、杭州的“西湖龙井”,使用同一个商标,声名显赫。而湖北恩施利川市的“利川工夫红茶”却有五花八门的商品名,有的叫“利川红”,有的叫“利川工夫红茶”、“红茶”、“利川红茶”、“恩施红茶”、“高山红”等等,市场就乱了。
一个名字下,如果有不同的产品,品类的名字不变,可以用不同的款型、级别、地域和年份来标明。譬如Windows系统,不同时间不同的升级款,起名叫Win3,Win7,Win10……再比如,法国的波尔多红葡萄酒,按不同的年份来标明:不同年份,对应不同的原料品质和价格。西湖龙井,按级别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都使用同一个“西湖龙井”地理标志产品的商标。这些做法,是不是很值得我们新农人借鉴?(谷风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