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农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典型创新案例
TUhjnbcbe - 2022/10/22 13:13:00
刘*连怎么样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01/9393596.html

专家简介PROFILE

翟留栓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流通研究院专家、京东云特聘专家、清华大学高级总裁班涉农产业价值链分析讲座教师。

研究方向: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金融、农业保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着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特别是,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中,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在深度参与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都需要持续的大量资金的投入。“钱从哪里来呢”?

特别是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农村本身就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难在哪?贵在哪?如何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目前出现了哪些典型的创新案例具有可借鉴的经验?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翟留栓老师,请他为我们解读,如何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记者: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催生了农业中小企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但很多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农户)很难获得资金支持,发展得不到提升,农业企业融资难主要难在哪些方面?

翟老师:“融资难有两个根本问题,一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信用风险与道德风险。二是农户零散经营,规模比较小,银行提供贷款的成本比较高。这两点加起来就导致了银行很难高效地对农户、中小农业企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服务。”

农业在农村,银行在城市,空间距离很大,再加上农业生产者的小规模性与分散性、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缺乏正规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完整的信息披露等特点,金融机构难以了解其真实的经营情况和偿债能力,导致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与银行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是农业企业融资面临的最根本问题。

由于农业特有的行业性特征,农户生产经营很容易受到异常天气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些风险极易转换成信用风险与道德风险,威胁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营,从而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服务的积极性。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为农业提供融资的成本较高。首先,我国农业生产者在地理上分布较为零散,需求多元化,而且往往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的特点,导致金融机构在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时,难以实现批量化、规模化操作,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加上交易过程中的路途损耗,使得为单个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成本较高。其次,抵押物确权成本较高。由于农村资产多为自然资源类型,如农田、林地、宅基地、矿山等,在界定产权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专门为农村建立相应的产权流通的制度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再次,信息获取成本也比较高。一般的金融服务中,银行必须获取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城市借款人往往可以通过查询征信系统、纳税证明、公司收入证明等方式来判断客户的信用。但对广大农村客户而言,由于社会体系不健全,征信的获取成本较高,这也会造成交易成本的急剧上升。

正是受信息不对称、高交易成本的制约,金融在为“三农”提供服务时出现了“水土不服”,影响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农业领域的业务推进。虽然近几年农村金融发展很快,农业领域里的融资规模、融资普及率都在提高,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成功案例和很多好的发展模式,但总体上看,“三农”金融的成功模式仍主要是局限在某一个产业、某一个地域,普及率并不很广。

记者:近几年,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供应链金融也成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将会解决农业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哪些问题?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翟老师:“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是供应链条的核心,金融机构通过服务一家核心企业,依托小微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易往来、应收账款等商业数据为其提供授信及其他金融服务,以此来弥补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影响农村金融服务农户合作社的根本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要想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

什么是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以核心企业占主导,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新的融资服务模式。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给农户、合作社融不融资,关键看什么?看它所在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是谁?在传统的模式中,银行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很严重,但是银行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信息相对来说是对称的。如果银行在与小农户、合作社之间找到一个中间体,银行和农户或合作社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缓解了,这个中间体就是核心企业。

供应链金融对于融资来讲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所有融资的信息可控,包括资金流信息、票据凭证类信息以及物流等信息,都能确保真实有效。其次,供应链金融可以提供比较稳靠的还款来源。同时,供应链金融还具有贷款周期较短、资金成本较低、收益率较高等特点,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的放开,现行的供应链金融已经在参与主体与融资渠道更为多元化、信息流转效率提升巨大的助力下,彰显出与日俱增的活力。

使用供应链金融解决融资模式,典型代表是新希望集团的商品猪养殖模式。

新希望集团的商品猪相当部分都是以委托代养模式来完成,即仔猪是由企业提供给农户,仔猪及肥猪的所有权都归属于企业,育肥完成后企业对肥猪进行回收;或是企业直接向农户出售商品代仔猪,但并不负责肥猪回收。在育肥的过程中,通过养殖、饲料、屠宰等产业资源的匹配,最终建立从养殖端到消费端的产业闭合,这一模式实现了产业链的安全、健康、可控、可追溯。这种模式也极大地解决了银行远离农户,对农户的种养殖各种信息一无所知的情况。银行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新希望集团的各种信息很熟悉。作为核心企业的新希望集团与农户或合作社之间经常有供货关系,订单关系,彼此间也很熟悉,他们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具体的融资服务过程中,由于农户与新希望签署的是委托代养协议,农产品产权在新希望名下,农户无权私自处置农产品,保障了“资产”安全。而就还款意愿来说,新希望回购产品后定向支付给金融机构,完成了资金流的闭环交易。这样银行和核心企业合作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给农户、合作社提供了融资服务。

供应链金融因为可以很好地破解信息非对称问题而受到各方面重视,特别是在畜禽业与大田作物等领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企图通过它来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它主要是用来解决供应链中有核心企业担保且供应链比较完整的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记者:在农村金融实践发展中,一些地方会同金融机构创新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成熟模式,请翟教授举例介绍一下目前在农村的金融实践中有哪些成熟的发展模式?

翟老师:“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去进行创新,创新的方向是融合,通过融合来破解信息不对称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这里的融合既包括产品融合,如保险+期货、保险+担保+信贷、*银担等模式,也包括与产业的融合。其中尤以与产业融合效果最突出。”

目前很多银行给农户提供贷款,都是一家一户提供贷款,瞄准的是农户本身,没有瞄准产业链。我们知道农户既是生产主体,又是生活主体,作为生产主体不算复杂。但如果作为生活主体就复杂得多了,这样银行无法掌握农户的信息,银行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特别严重。如果银行要对村里的10个农户进行贷款,每个人都在不同的行业里,有种菜的有养鸡的还有做生意的,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生活在一个村里,这样银行很难进行产品创新。相反,如果不是基于农户,而是瞄准产业,把产业链研究透,这个产业的链主在哪里?核心企业在哪里?加工企业在哪里?农资服务企业在哪里?物流加工企业在哪里?营销是怎样的,等等。这些情况了解了,就可以把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业务关系,找到控制风险的方法,从而进行金融创新。

关于金融与产业融合的产品创新,在这里主要介绍两个典型案例,通过这两个典型案例的抛砖引玉,来推动更多的金融产品创新:

案例1:民生银行试水海洋捕捞产业链融资模式

众所周知,海洋捕捞由于自然灾害、市场波动风险巨大,一直是银行业的禁区之一。但是,远洋捕捞对金融的需求十分巨大,渗透在产业链的每一环节:在海洋捕捞环节,购船、船舶修缮及改装、出海燃油、人工费用、贸易类流动资金等方面都有融资需求。在海水养殖业中,一些固定资产投入和流动资产投入会产生金融需求;水产加工及销售业中,资金需求则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购置、生产规模扩大、日常流动资金周转环节及门店开立经费不足上。在水产冷链物流环节,存在冷藏运输车辆贷款和经营型资金贷款等需求。针对这一特点,民生银行专门成立了总行层级海洋渔业金融事业部,与浙江、福建等海洋渔业龙头企业共同签订银企项目合作协议,推出了针对海洋渔业全产业链的专业化、特色化金融服务:在担保品上,除接受原有不动产抵押、担保公司担保之外,将船舶、船舶所有权证、海域使用权、冷链产品、市场租赁权、商标权等纳入可担保品范围。在交易结构上,民生银行海洋渔业金融事业部创新性地推出了基于全链条的系列信贷产品,比如购船按揭贷款、船舶融资租赁、保险+出海贷+委托交易中心收款、建店融资贷款、经销商贷款、应收账款质押和核心企业保购等。通过与产业链融合,逐步形成了包含海洋捕捞、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水产加工、交易市场、冷链物流六个环节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封闭运转,既满足了海洋渔业的资金需求,支持了渔业的发展,也找到了一条规模化的“三农”融资发展之路。

案例2:正大集团首创的“*府+企业+银行+农民合作组织”的四位一体新模式

正大集团首创的“*府+企业+银行+农民合作组织”的四位一体新模式,不仅能够将*府、企业、银行和农民合作社各自的*策、技术、资金和土地资源高效整合,而且能够通过搭建多方融资平台撬动资金流动,从而实现多方共赢,可谓助推中国农业发展的又一大创新举措!

为解决农民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难题,正大集团首创“*府+企业+银行+农民合作组织”的四位一体模式,通过正大平谷蛋鸡项目将*府、企业、银行和农民合作社各自的*策、技术、资金和土地资源优势整合,通过搭建多方融资平台撬动资金流动,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项目运作。

在项目中,农民出租土地,成立绿色方圆合作社;北京正大蛋业有限公司(正大集团下属企业)和谷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平谷区*府成立)共同成立谷大农业投融资平台;合作社委托投融资平台进行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确保平台实现稳步成长。项目建设过程中,北京银行为项目提供商业贷款,平谷区*府提供*策支持向银行进行全额贴息。

项目建成后,谷大农业投融资平台将项目租赁给北京正大蛋业有限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双方签订不可撤销、照付不议的租赁协议,让农民没有任何投资风险,仅有的养殖和市场风险也由北京正大蛋业有限公司全部承担。

每年,北京正大蛋业有限公司向谷大农业投融资平台支付资产租赁收益,该平台按年度计划用部分租金偿还银行贷款,其余收益全额付给合作社,用于农民土地租金的支付及分红。另外,农民还可以在这里工作,使他们既多了一份收入,又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学会现代化、规模化的生产养殖技术和全套管理技术。

通过正大平谷蛋鸡项目将*府、企业、银行和农民合作社各自的*策、技术、资金和土地资源优势整合,通过搭建多方融资平台撬动资金流动,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项目运作,实现了多方共赢。

结语

未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村将成为未来我国金融产业发展的一片蓝海,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健全的金融体系、完备的金融服务。所以,在国家层面要将*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社及民间的金融机构有效地进行整合设计,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以满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各式各样的金融需求。对于银行来说,要进一步探索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区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文章来源:本文选自《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年第1期总第期,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典型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