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御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模式,5月27日,中国期货业协会(简称中期协)与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简称农干院)联合举办了农产品“保险+期货”线上公益讲座。
据了解,讲座广泛对接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重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共同交流探讨农产品“保险+期货”的*策内涵、基本原理和试点情况,助力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对这一工具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保险+期货”在更大范围内试点应用。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地方农经干部、涉农企业负责人以及从事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工作的专业人士,共计多人参加会议。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期货服务“三农”主阵地
中共农业农村部*校副校长、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朱守银在讲座致辞中表示,农产品“保险+期货”是一种新型农业风险管理工具,与传统*策性农业保险以保产量为主要目标不同的是,农产品“保险+期货”主要目标是保价格、保收入,这对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价格剧烈频繁波动,市场价格风险取代自然风险成为决定农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此情况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了解和掌握这一新型农业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进而提升驾驭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
朱守银表示,农产品“保险+期货”在欧美国家推出的时间较早,积累的经验较多,农业保险与农产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紧密结合,对于促进欧美各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我国,农产品“保险+期货”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生事物,还处于不断试点和完善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价值。随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生猪、花生、苹果、红枣等期货新品种的上市交易,以及以豆粕、玉米、棉花、橡胶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场内期权市场的壮大,农产品“保险+期货”将在助力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期货业协会副秘书长冉丽在致辞中表示,自年进行试点的“保险+期货”这一金融支农创新模式,实现了农民对接保险、保险对接期货,畅通了农民通过期货及衍生品市场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渠道,同时也解决了保险业务自身的“再保险”问题。未来,如何进一步拓展项目保费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府财*及其他外部资金支持比例,是下一步“保险+期货”业务重点攻坚的方向,对于推动完善国家农业补贴*策,逐步形成项目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冉丽还表示,作为我国“三农”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为有效管理农业风险,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产品价格、产值保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成为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主阵地。今年协会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方向便是引导行业机构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和培育力度,通过实施“保险+期货”、“订单+期货”、基差贸易、含权贸易、仓单服务等专业帮扶手段服务农业提质增效,着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未来,随着更多以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理解和掌握期货和衍生品这一现代农业风险管理工具、提升市场化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相信能够起到更强的示范带头作用,可以让期货服务“三农”创新模式惠及更多涉农主体。同时,涉农主体参与期货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升,也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提升期货发现价格的能力,推动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冉丽说。
推动农业风险管理“保险+期货”创新模式层出不穷
在专题讲座环节,中期协社会责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方、永安期货“保险+期货”项目负责人赵万隆就“保险+期货”模式的多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解读。
陈方表示,“保险+期货”的诞生,其*策主线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包含价格因素的保险产品与此改革目标相伴而生。在我国农业面临自然、市场双重风险的新常态下,开展收入保险是保障农民收益的必然选择。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采用期货价格作为价格指标是做好收入保险的关键技术因素;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功能,可对冲掉传统保险无法分摊的系统性风险。
赵万隆表示,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品种序列不断完善,从初期的少数几个品种增至现在的90余个(期货+期权),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期货工具在服务“三农”领域的作用和重要性逐步显现。而自年起,依托市场原有的各类指数型保险,“保险+期货”模式也初步形成,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无法保障的问题,且不会对现货市场价格产生影响,短时间内得到了期货、保险和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