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年5月1日期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本文共2,字阅读需6分钟
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增强*策体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用性,形成*策合力,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增强扶持*策的实用性、适用性和操作性。尤其是要提高*策的含金量,加大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力度,对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及大数据企业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进行技术研发补贴,强化各项扶持*策的落地,为“互联网+农业”各项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助力。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加速融合,农业也开始成为互联网改造渗透的领域。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变革,农业成为国家“互联网+”行动的重点推进领域之一。
在*策、资本和技术的共同推动下,许多地区的“互联网+农业”正在快速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生产率得以提升,农民的生活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待进一步做好*策扶持、技术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提高扶持*策含金量为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策和文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策工具来看,仍然是以传统的项目示范为主,缺乏对互联网交易农产品等项目进行有效统计和监测;从扶持力度来看,对发展互联网+农业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有限,中小型农业经营者面临的融资、技术、土地等问题仍然存在;许多*策条款设置较为原则,不够具体,手段不足,可操作性不强;*策之间缺乏统筹,衔接性不够,缺乏统一的行业性统筹协调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影响实际效果的发挥;*策配套设施不足,相关的资金、技术、人才、税收、土地*策供给欠缺,互联网+农业发展环境不够完善。上述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扶持*策功能的实现。
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增强*策体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用性,形成*策合力,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增强扶持*策的实用性、适用性和操作性。尤其是要提高*策的含金量,加大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力度,对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及大数据企业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进行技术研发补贴,强化各项扶持*策的落地,为“互联网+农业”各项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助力。
提升农业大数据技术和管理水平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目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不健全,农业大数据的收集和积累还很不够。我国农业生产主体复杂,场景丰富,过程发散,农业领域大数据种类繁多,标准化欠缺,异常数据偏多,数据质量不高,可用性差,为大数据的应用增加了难度;数据采集阶段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预处理方法,导致数据精度和可用性都不高;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欠缺,针对农业的异质、异构、海量、分布式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还不成熟。
年8月,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克胜集团蜻蜓未来农业工厂,技术人员正在检查作物生长情况。作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蜻蜓未来农业工厂在农业种植中应用了农业物联网、无土栽培种植、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植保等多种先进技术。
目前我国涉农部门众多,参与农业大数据统计和管理的部门包括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粮食局、供销总社、中储粮等。各部门之间出于部门利益以及保密性的原因,缺乏数据共享和流通的积极性;不同部门间的数据缺乏规范化的标准,难以衔接,数据共享有难度。同时,关于共享开放原则、数据格式、质量标准、可用性、互操作性等尚未做出详细的规范,增加了农业数据开放共享的难度,大量实用信息沉睡,信息发布滞后,缺乏权威发布平台,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数据的红利难以发挥。
对此,应着力提升农业大数据技术和管理水平,重点突破分析算法、流程图形优化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农业数据采集、入库、分析、开放的统一标准,建立和完善数据发布、管理、共享的机制;打破数据藩篱,建设统一的国家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促进农业大数据的共享和流通;培育农业大数据科技人才,从学科设置、就业方向等方面对农业大数据人才给予引导和扶持。
解决农产品“最先一公里”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物流状况是制约农产品电商、特别是生鲜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交通及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物流依旧相当薄弱。
首先,农村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建成。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薄弱,运输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广袤的西部地区,路网密度不够,物流节点少,道路路况不佳,抬升了农产品运输成本,农村地区分散的人口分布同样为物流体系带来了极大挑战。
其次,农村地区物流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物流信息化整体建设滞后,流通环节过长、高端物流供给不足。目前农村物流主体数量较多、发展迅速,但普遍规模小、层次低、组织化程度低,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难以提升。许多农民缺乏现代物流意识,如农产品流通主要采取“农民-经纪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终端”这一传统模式,多环节交易延长了物流周期,增加了物流成本。
再次,农产品产地预冷严重滞后。农产品冷链运输是生鲜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冷链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较高。农产品预冷是一种预贮处理方式,也是整个冷链环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预冷库建设成本很高,对普通农户和农业合作来说无法承受,所以农产品产地预冷非常落后。因此,我国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还存在巨大缺口。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物流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从农村交通设施的改善起步,增加路网密度,改善道路质量,提升物流体系对农产品产销流通的支撑能力,着力改进各类路桥收费高的现状。要按照城乡统筹、县乡村统筹的原则,优化物流设施配置,加强交通运输、商务、邮*、快递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投资和项目建设衔接,减少物流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的情况。加强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地预冷能力的提升,做好物流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好乡镇大型农产品仓储中心用地问题。创新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充分运用财*扶持手段,探索更多市场化模式鼓励和撬动更多民间资本投资,鼓励商贸、供销、邮*各方共享硬件设施和网络服务。
争取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用于检测生物生长状态的高端传感器严重依赖进口,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不足,长期维护成本较高;物联网元器件造价高,对普通农业经营户来说,前期投入较大,无力承担;与国际先进的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相比,我国的物联网传感器还存在着设备体积大、功耗高、感知数据精度低、设备在恶劣自然环境下不稳定等问题;由于物联网、遥感等网络技术的成本高企,导致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多半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果不佳。
当前物联网技术不够完善,各个厂家设备标准不统一,缺乏成熟的物联网农业生产模式......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普及应用。
我国应大力加强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与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制度,争取在高端农用传感器方面实现突破,为农业提供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加大财*补贴力度,设立农业物联网研发补贴资金,对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财*支持;做好农业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产业化应用,更好地发挥市场力量引导农业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END
▼点击TOP3(点击图片阅读)▼
编辑:赵涵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