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医道
TUhjnbcbe - 2021/11/22 19:16:00
北京湿疹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083902.html
一、风流眼的治疗我们先来看个案例。一位网友发现母亲不断地用手擦眼睛,询问后得知,母亲最近出现溢泪症状就是老百姓俗称的“风流眼”,到户外尤为明显。初步查看后,泪小点贴附良好,泪道未见明显阻碍。征求我的治疗意见,我说了一个处方:生牡蛎30g枸杞子25g白蒺藜20g车前子12g水煎服,日一剂,分3次内服,患者按此方用了7天后,症状好了一半,随后处方调整为:生牡蛎30g枸杞子25g白蒺藜20g车前子12g菊花15g酸枣仁15g水煎服,日一剂,分3次内服,又用了7天。患者室内室外都不流眼泪了,而且觉得眼睛看东西比以前还要清楚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医治病的效果是很神奇的,并非所说的中医慢,辨证准确,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这几味药治疗“风流眼”会起效,他们是如何在人体产生作用的?想通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了!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眼睛从肝论治1.肝气从人体左侧上升。2.肝开窍于目。3.肝藏血。这三点我们结合上图看看:肾水随着肝气的升腾,进入肝脏,滋养肝阴,补充肝血;随肝气上升入心,既能济心火,同时也能补充心阴;随肝气上达于目,则双目湿润。肾水在肝气升发之力作用下产生的这些运动变化,是正向作用。另肾主封藏能够收摄肾水,这样不至于因肝气升发,肾水升腾太过,这是反向作用。一正一反,平衡协调,人体心、肝阴分才能保持平衡,双目才能感觉正常,既不会干涩,也不会溢泪。这是人体的生理过程,是生理之道。如果肾虚,封藏力不够,升发显得太过,则水湿升腾,肝经被肾水所浸泡,只好借其所开之窍排泄,就会出现溢泪。一次处方:生牡蛎、枸杞子、白蒺藜、车前子。生牡蛎咸寒入肾,其性收敛增强肾的封藏之力,从下焦入手。针对溢泪为治标,对肾虚为治本;枸杞子补养肾精,针对肾虚为治本;车前子清利肝经水湿。这三药相合,一收、一养、一利,则病情可以控制。用白蒺藜,因为没有看到患者本人,老年患者推测可能夹有肝风,所以加一味祛风的药,这样至稳至妥。如果临证和四诊时无风证,可以不用此药,上三味药即可。患者服用7天后,病情只好了一半,按照常理,7天应该治愈,只好一半,说明除了肾虚之外,确有肝风,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所以第二次处方加菊花,轻清之品,清利头目之风。很多人对加酸枣仁不理解,这是因为车前子服用7天后,肝经水湿被清利的同时容易出现清利太过,导致肝血生发不足,连带心血也会不足(肝不生心),用酸枣仁的目的,就是养心肝之阴,防止车前子用药过久出现伤心肝之阴的副作用。旅行提示:看完了这个案例以及分析过程,我想问几个问题:1.车前子使用过久,伤及心、肝之阴,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也有这种情况?2.流泪过多可以如此分析,那么小孩子口水过多的问题如何分析?小孩子鼻子流大量脓鼻涕是什么问题?病人经常吐唾沫如何分析?二、药物是双刃剑,治病就是纠偏,就是折其病势。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车前子使用过久伤肝阴、伤心阴,这样的药物还有没有?回答是肯定的,当然有!还是让案例来说话。年11月,一个老病号过来急诊,就诊时双人扶入诊室。患者下午上课时突发眩晕、呕吐、视物旋转,伴嘴唇、手指发麻,就诊时仍不时恶心,切脉左寸细微若绝,右寸关浮郁有上越之势,两年前曾发过一次,医院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结合脉象考虑为“金侮火”,即心阳不振,肺金侮之,进一步加重心脏气血供应不足,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形成清阳不升,浊阴上逆的病机。急重掐内关穴,重按劳宫穴,意在调畅胸中气机,改善心之供血,大约三分钟后缓解,切脉,左寸稍细,比刚来时明显增强,右寸关上越之势明显减弱,遂冲服小柴胡颗粒一包后,自行回家。整个过程前后大约十来分钟。病人走后,细思病人病情,患者素来有心阳虚衰,心血不足,经常每月都要服上一两剂温经养血通脉的药物才感到精力充沛,前几天,单位发抗H1N1流感中药三包,当时我观其药中有淡竹叶20余克,患者执意要服,我不好明言阻止,今观其脉,乃竹叶清火、伤心阴之祸也。竹叶清心火,利小便。我们再想想经典名方导赤散,用生地、竹叶、木通、甘草治疗心经火热证,其中的竹叶、木通清心火、利水湿,生地养阴。既然用利湿药,清热利湿,为什么又加养阴药,难道不怕增加湿邪,抵消利湿药的作用,使疗效大打折扣?如果不用生地行不行?绝对不行!上面的例子就是使用竹叶利湿太过所致。曾经有人用大剂量利湿通淋的药物治疗急性膀胱炎,三天后,患者尿频、尿急好了,但出现心慌、心悸,在医院做心电图,心律不齐,早搏。吃了几天的倍他乐克,控制不好,后来找到我,看了看前面医生开的处方。患者服用大量利湿通淋的药物,车前前子、淡竹叶入心经,利湿通淋的同时伤了心阴,心血不足了。我让病人吃些酸枣仁、柏子仁,第二天就好了。导赤散中的生地就有防止竹叶伤心阴的作用!除了竹叶、车前子外,还有吗?还有,比如灯心草。临床体会,凡是利湿的药物都有伤阴的可能。观其入何经何脏,就可明白将会伤何脏之阴。药物是把双刃剑,治病就是纠偏,就是折其病势,短期可以,长期必伤脏腑,或伤阴,或伤阳……能明白此理,就不会做一个鲁莽的医生,就会感受到“医术”是一种“艺术”!为了加深印象,我们再看看其他利湿药泽泻,利湿的同时容易伤肾阴,不可久用,若久用必须要配养肾阴的药物。六味地*丸的配伍就是典型的代表。桑白皮清肺火的同时容易伤肺阴,所以对于肺火旺盛,干咳者,用此物时必须要配合养肺阴的药物。即便是痰多者,久用,大剂量使用,仍需要考虑伤肺阴之弊端。要成为一个高明的中医,必须对每味药了如指掌,这样用药才会不失偏颇,起效才能立竿见影。说说容易,做到很难啊!很多病人和医生总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其实,如果药性用反,病人服后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愚者自认为是起效反应,殊不知身体已伤。肝阳上亢的病人,即使血压不高,柴胡用量也要少,而且其用意为反佐,否则,肝阳更亢!大气下陷的病人,纵然有呃逆等表现,赭石、枳实、旋覆花、竹茹、沉香、枇杷叶等也均要慎用,不是因为这些药物*性大小问题,而是药性升降的问题。不明升降沉浮,也许你用枇杷叶将人治死了,自己还不知道。肠道本有积寒,纵然心火亢盛,*连、栀子也要慎用,用时别忘了配上艾叶、茴香、附子、干姜等!药物对人体造成不适就是*性,药物之所以称之为药,皆具有偏性,用药不辨升降沉浮,动手便错:治病不辨寒热虚实,淡竹叶、车前子也能杀人。作为医者,当慎之又慎。火神派强调姜桂附,我们要看到补阳过度也会伤阴,大剂量使用附子、桂枝,往往会伤及心阴,导致心血不足。附子导致心律失常就是伤了心阴,如果剂量盲目加大,有时还会暴亡。心脏就好像一个油灯,你将灯火烧得很旺的时候,光亮的确很大,但却消耗了大量的油,补充灯中的油才能使火光持续,不然,结局一定是油干灯熄!从太极来看人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只有阴阳的不断转换补充,人体这个大太极才能正常运行。夏天固然万物生长旺盛,但如果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生命反而会过早衰亡。我在这里不是反对火神派的思想,个人认为凡事有度,有张有弛,才能顺利发展。真正的火神派祖师郑钦安,也是强调阴阳各自的重要性,倒是现在的火神派却一味提倡补火,还提出“补火生阴”之说,初学中医者切不可勿入歧途。旅行提示:上面讲到了车前子使用过久的副作用,同时适当进行了发挥,下面我们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小孩子口水过多的问题如何分析?小孩子流大量脓鼻涕、病人经常吐唾沫的问题如何分析?”经常看到小孩子流口水,流得下巴脖子患了湿疹,家人只好给围个小布片,从早到晚,布片都是湿的,到医院就治,很多西医认为是缺钙,要补钙,补了也照样流。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分析,如何下药?三、五液失调的治疗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五液”!前面讲五行时讲过,现在重复一遍。《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五液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这种五液分属于五脏的归类法,称为“五脏化五液”。前面谈到迎风流泪,我们从肝入手,效果很好。小孩口水过多,口水就是涎,为脾所化生,我们就应当从脾入手。脾有统摄的功能,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之后统摄失司,自然就口水多了。所以临床上遇到此类患儿,建议用芡实、白莲子煎水当茶喝,增强脾的统摄能力,脾强健了,统摄有权了,流涎很快就好了。口水多的问题解决了,流大量脓鼻涕的问题如何分析呢?涕为肺液,看看指上图就知道,肺液来源于脾,所以说脾虚的小儿,除了流口水,也经常流大量脓鼻涕,想通了这些,就知道,小儿流大量脓鼻涕,并不是西医所说的慢性鼻窦炎,只是脾虚和肺的敛降功能发生了异常。运用白莲子、芡实、苦杏仁、批粑叶煎水喝,健脾敛肺,很快就见效。依此类推,看见经常吐唾沫的病人,有的病人甚至吐的是咸味睡沫。治疗时收敛肾气,增强肾的封藏能力,比如用锁阳配五味子,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学中医的,能够如此看问题,就不会“公说公有理,婆说有理”了。西医说中医没有标准,五脏化五液就是标准。就好比“天上的云是地上的水所化生,雨水是天上的云所化生一样”,中医质朴的理论,是自然之道的总结。上面讲了五脏化五液,出现五液过多的治疗,按照老子的理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多与少”也应该同时存在,有“多”就有“少”,五液过多人不舒服;五液偏少同样也会不舒服。汗少了,皮肤就会干燥!泪少了,眼晴就会干燥!涕少了,鼻子就会干燥!涎少了,吃饭就不香甜!唾少了,就会口干舌燥!任何事情过或者不及,都是不正常的反应,中医治疗疾病,就是调偏,纠偏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这五液偏少,临床上有没有?肯定是有的!汨液少了,自然眼睛干涩!现代仪器检查基本正常,没有原因可循,只好采用滴点一些营养眼睛的眼药水来解决问题,中医治疗其实只要补养肝阴就可以了。看看上图,肝阴来源于肾水,肾水不足的病人,肝阴自然匮乏,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自然眼睛失润、干涩。治疗时补养肝肾之阴就可以,用什么药好呢?杞菊地*丸就很好,也许大家会说,临床上就这么治疗的,没什么神秘可言。在这里我想说,治病时,知道用此药是对的,但更应该明白为什么用此药,药物在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对中医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一通百通。涕少了,鼻子就会干燥!很多病人反映鼻子干燥难受,有的甚至发展到了萎缩性鼻炎,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鼻腔失润乃肺液不足所致,遇到鼻腔干燥的病人养肺阴,同时增加肺的宣发力度,自然就好了。我们深入想下去,为什么一个正常的人,会出现肺阴不足呢?看看上图就会明白,肺阴不足的根源在于脾,就好比前面所说肝不足责之于肾,这里肺阴不足责之于脾。脾虚,脾的升清作用减退为其根本原因,想到这些健脾益肺就是治疗大法了。鼻腔干燥的患者,治标可以采用麻油滴鼻子,麻油凉润,对鼻腔干燥很有好处。治本就需要健脾益肺,运用*参、白术、百合、沙参等药物,肺阴不足解决了鼻腔自然湿润了。我们正常人,秋天经常感到鼻腔干燥,这又是为什么?秋燥伤肺,秋天干燥,伤了肺阴,这时吃点大自然赐给我们秋天产的水果——梨,就能解决问题了,不信的朋友可以试试!肺主皮毛,如果肺阴不足,除了鼻腔干燥,最常见的是皮肤干燥,秋天时节看看我们的皮肤,很少有不干燥的。如果人一年四季都有肺阴虚,一年四季都感到皮肤干燥,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临床经常看到患者皮肤燥裂,有的皮肤干燥如蛇皮,摸上去糙手,有的甚至皮肤慢慢关去了知觉!这些顽固性皮肤病很难治疗,想通了上面的道理,调理脾肺就可以解决问题。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找我,谈到电视上介绍某个专家治疗顽固性皮肤病的事迹,事迹中谈到《本经》记载白术有“疗死肌”的作用,因为这句话,专家运用白术配苍术治疗一例顽固性皮肤病。其实明白了白术健脾,脾能生肺,健脾能补肺阴,就很容易理解《本经》中的话。因此治疗所有干燥性的皮肤病,白术是不可缺少的药材!我们再来分析一个:涎少了,吃饭就不香甜。西医学认识到涎产生的基础是存在于口腔组织中的“涎腺”。从组织学上看,这些腺体虽小,却与分泌各种消化酶的胰腺组织很相似,而且这些“涎腺”所分泌的诞”中也存在着以淀粉酶为主的消化酶。临床中经常碰到一类病人,平时饥饿感很强,但总没有食欲,吃饭不香,食物嚼在口中干巴巴的。其实这就是脾虚所致,因为脾“在液为涎”,脾虚之后,涎液分泌减少,食物在口腔不能进行初步消化,吃饭时吃不出食物的香甜味,自然就会没有食欲。这样的病人在小儿中很常见,为什么呢?因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这是小儿的生理特点。旅行提示:关于五液减少之病症,就谈这些,有兴趣的可以仔细琢磨这里面的道理,将五液减少后出现的相关疾病进行总结分析,想通了这些道理,一些现代认为的疑难杂症,其实治疗起来也很简单。前面为了给大家鼓劲,列举了一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的发散思维,让我们搞清楚了一系列问题,我觉得学习中医就当如此,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发挥,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思考,让思考不要停留在某一个点,思考应该由点成线,由线成面,这样一通百通。虽然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但我们通过取象类比,通过天人相应,通过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逐步形成自己完整的世界观、认知观并不断完善,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别人的思维所左右。中医临床是检验你有没有真本事的尺子,理论谈得天花乱坠,遇到疾病,不能解决问题,那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这样的医生算不上是真正的医家。四、胃病的治疗疾病有很多种,为了方便学习中医,我们先从常见病来谈,“十人九胃”",我们先来看看胃病。胃病的治疗,历代医家有很多见解,常见分型有:食滞胃院型、暑湿犯胃型、寒邪犯胃型、胃热炽盛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不足型、气滞血瘀型。如果我们这样来分析胃病,我们就进入了三的层面,也就是万物的层面,这样分析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这个患者是胃阴不足;他说患者是脾胃虚弱;还有的说是肝郁气滞,谁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我们只有站在道的角度,也就是胃的生理之道来理解问题,大家才有可能达成共识。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热量,需要动力。有了热量,有了动力,胃的功能就强健了。如果没有热量,患者就会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如果没有力量蠕动,就会胃胀,这一点西医研究还是很有深度的。胃动力不足会出现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中滞留时间延长,胃酸分泌增加,进而造成黏膜损害,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胃炎。胃炎会进一步促使胃动力减缓,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在中医的角度,“胃以降为和”,胃气只要能顺利地下降,所谓的胃排空就不会延迟,如果胃气不降反升,出现呃逆、暧气、反酸的症状,就是病理的反应,就是违背了最基本的“道”。降”与“升”是相对的,“寒”与“热”也是相对的,胃中热多则过饥,寒多则不欲食,治疗胃病其实就是“降”与“升”、“寒”与“热”这两对关系的处理。许多医家将半夏泻心汤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经典方,是很有道理的,通过降胃气、升脾气、清胃热、散胃寒,就能治疗胃病。本人将代赭石、*连、*芩、干姜、金果榄、海螵蛸、白及、白术、浙贝母、延胡索、砂仁(萎缩性胃炎加人参)各等份,共研成细粉,每日两次,每次5克,冲服,治疗慢性胃炎无数,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典型病例张某,女,52岁,湖北十堰人。胃痛五年余,加重一周。患者五年来,胃脘部疼痛,时重时轻,吃酸、辣刺激物后立即加重,伴反酸,恶心。曾3次做胃镜检査,报告为胃食管反流病、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住院系统治疗半月后,症状控制,不出一月又复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常吃法莫替丁和阿莫西林控制,最近一周疼痛加重,影响夜晚休息,故来就诊。就诊时身体消瘦,慢性病容,口中气味较重,不时呃逆,舌质暗,苔*,舌根白。切脉:右寸关浮滑、左关郁涩。诊断:胃脘痛。分析:“胃以降为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伴反酸呃逆。修复胃的“降”之功能,才能根本上解决胃病。然,见胃治胃,当属下工。土之健运,靠木来疏通。此病当调节肝胆疏泄功能及胃之降气功能,方能彻底治愈。治法:疏肝和胃,调和寒热。方药:胃炎散加减。柴胡50枳实50g赭石30g*连50g*芩50g干姜延胡索50g海螵蛸50g白及50g浙贝50g共为细末每次8g每日3次7天一疗程疗:病人服用一疗程后,胃已不痛,无反酸,大便每日两次,矢气较多。服用两疗程后,病若失,饮食增加。半年后碰面,身体微胖,判若两人。除胃癌外,在常见胃病中最难治疗的当属西医所说的萎缩性胃炎(简称CAG),当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时,病情更重,西医学称为癌前病变,其向癌症转化的几率比较高。此类病人的临床表现是以胃痛、胃胀、纳呆为主,严重时稍稍进食即胃胀,平时经常胃疼,而且一般药物很难缓解。本人曾经有幸参与了一个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研究的课题,观察了余例患者,这些患者有重度的,也有轻度的,通过治疗前后对病理组织进行切片对比观察在这几百例患者中有一半的患者彻底治愈了,这里的彻底治愈是临床症状消失,病理切片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症状消失)的占90%以上。大家可能会问,是什么药有如此神效,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就是半夏泻心汤化裁出来的,由半夏、*连、*芩、干姜、人参、延胡索组成。我前面谈到胃病的治疗要处理好“寒”与“热”的关系,这里的胃病,不仅仅指一般的浅表性胃炎,对于重度萎缩性胃炎也是如此,对于胃癌也是如此,因为从道的角度,从最高的层面上来看就是如此。旅行提示:除了胃病,从上到下这一条线的消化系统疾病,有一个规律,就是“以降为和”。五、牙痛的治疗以前我治疗牙痛,采取张锡纯的办法,生石膏为主—清胃火,同时随证配伍些其他药物,效果自认为可以。有次遇到一个牙痛的病人,患者满口牙痛,但是又说不出哪颗牙痛,医院治疗数月无效,本人想尽办法治疗三天也无果后来,找到草医朋友,草医告诉我,这是肾虚牙痛,重用骨碎补即可见效,后来采用骨碎补胞水内服,三天而愈。小小一个牙痛病,确实很考人!后来看到爱爱医“乡村医生向阳花”的帖子,看了她提供的治疗牙痛的验方,才真正彻底明白牙痛的发病机理,病机其实是“寒包火”,即胃火上攻于牙龈,复被寒邪包裹,热邪没有出路,就形成了寒包火,所以出现牙痛。当我们想通了牙痛的病机,使用中药治疗牙痛(生麻*、生大*、生甘草、薄荷),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起效一点也不慢。下面接着谈谈另一个病:口臭。六、口臭的治疗口臭虽然是个小病,但也是很烦人的事情,严重时张口即有一股臭味,甚至带有粪臭。有些病人过来就说:“医生啊!我心火重!开点去心火的药吧!”我往往会问一下:“你为啥说心火重呢?”“我口臭啊!”病人常常认为口臭是心火重的结果。其实口臭不一定是心火重,有时候还是有寒!也许不少人会疑惑,有寒也会口臭?是的,寒也会导致口臭!当胃肠道寒湿偏重时,胃的腐熟水谷功能减退,饮食停滞胃肠,食积化腐,而胃气又不能正常下行,体内浊气不降反升,即为口臭。口臭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应该从根本的角度,从道的角度去着手。“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是《*帝内经》中的原话,这里的浊阴可以理解为浑浊、污秽之物,包含人体的大小便和矢气等,臭气本属于浊气,其出路当为下窍,现在浊气上冲,自然出现口臭了。脑为清阳汇聚的奇恒之府,故称“清空之府”,浊气上逆,侵犯清空之府,所以病人又会出现头昏脑涨。明白了这些道理,治疗上就好办了,自拟一方:枇杷叶、代赭石、连翘、苦参、川芎、薄荷、艾叶。此方随症加减即可治疗各种口臭。用药思路的关键是“降浊”,胃气以降为和,当浊气下降,口臭自然就好了。简单地分析一下本方:方中的枇杷叶、代赭石是降浊主药,连翘可以散结,散浊气之郁结;苦参清热解*,解胃肠道浊气之热*;川芎、薄荷升发人体之清气,清升浊降,从另外一个角度“降浊”;艾叶,散肠道之寒。如果我们结合上图来看这个处方,其实就是针对胃这个点,通过降上逆之气来治疗。谈了牙痛、口臭,再向下谈,就是咽喉、食道的问题了!七、咽炎及食道炎的治疗西医经常给病人下诊断“胃食管反病”。这个诊断说明食管反流与胃有关系。治疗食道炎,不治疗胃炎等于没治,治疗胃酸反流不知道降胃气,也是白治。食道的气机也是以降为顺,胃气上逆,导致了食道、咽喉不适,如果只是用些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和抑制胃酸的药物,无异于舍本逐末,永远难以砌底治愈,其好转也只是暂时的。慢性咽炎的治疗有虚有实,这一点必须要分清。虚者牌气不升,肺气不足,咽喉失润,可以运用甘桔汤加减;实者胃气上逆,咽喉肿痒,淋巴滤泡增生。实中有单纯实证,就需要通过降胃气及利咽喉来治疗;另有虚实夹杂证(所谓虚实夹杂者,胃气上逆伴有肾中虚火上冲),治疗时除了降胃气、利咽喉,还得滋阴降火。食道的疾病虽然复杂,但“降”这个思路是不变的,有痰处以化痰;有热配以清火;虚者配以滋阴;血瘀者配以活血;气滞者配以理气;虚火上冲者,更应该降胃气,以土伏火…提到“以土伏火”,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有必要在这里阐述一下。这里的“土”指的是脾胃,火指的是“肾火”。冬天烤火的人都知道,在炭火上面撒上一层土,这样炭火就不会太旺,热量很柔和,燃烧的时间也会延长。人体肾阴虚时,肾火就会相对显得过旺,虚火就会上冲,上冲的同时往往伴随胃气上逆,这时通过培补脾胃,胃土旺盛,其气习习下降,相火也就不会上冲,此即为“以土伏火”之法,“以土伏火”的运用非常灵活,举个例子来说明。宫寒证的患者,每次来月经时都会痛经,伴随月经量少,色黑,小腹发凉。这样的患者可以通过艾条来熏烤小腹部,用艾火的热量来散子宫内的寒邪,效果非常明显,但患者往往烤完后,第二天早上会出现咽喉肿痛,为什么呢?这样的患者原本就是上热下寒的体质,艾火熏烤后,更容易形成虚火上冲。治疗时,只需要在烤完小腹后,用艾条再烤烤足三里,补补胃气,这样胃气就会下行,胃气下行,虚火也就不会上冲了第二天也就不会出现咽喉肿痛,这也是“以土伏火”的运用。喝药补脾胃,可以“以土伏火”,艾条烤足三里也可以“以土伏火”,同样针刺足三里,也能达到“以土伏火”的效果,所有这些“术”都是表象,关键的理还是“降胃气”。临床上经常见到患者胃气夹痰上逆,而人体又反复吞咽降气降痰,这样痰气郁阻在咽喉、食道,上而不得,下而不能,患者就会自觉胸中闷痛,如果再遇上思虑过度,出现气郁、气结,患者就很容易形成“梅核气”,重者甚至可致食道癌。明白这些,再看看半夏厚朴汤的组方及适应证,思维就会更加清晰了。组方用半夏、厚朴、生姜降逆下气;茯苓配半夏,利饮行痰;紫苏芳香,宣通郁气。气郁舒散,胃气调和,痰涎消除,其病自愈曾经见到食道癌患者,口吐黏痰如丝,胸中满闷如死,虽处于癌症晩期,釆用降气化痰法,病情也有所缓解,只可惜痰气交阻日久,早已化为顽痰,阻塞经络,加上正气被化疗所伤,病情已难复春,若早期采用降气化痰之法病情也不至于发展至此。八、胆囊炎的治前面谈完了口、咽喉、食道、胃的相关疾病,下面我们来谈谈胆的相关疾病。学中医的都知道,中医的五脏六腑除了包含西医所说的“实质性的脏器”外,还包含这些脏腑的一切功能。这句话的理解有些费劲,学中医的人有时候容易将中医所说的功能搞混,学西医的来理解这些就更加费劲了,更不用说不是学医的。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胆火过重的病人会出现口苦,西医查胆囊B超结果又是正常的。大多数中医就会说你这是胆火重。细心点的中医会讲:胆囊没问题,是胆囊的功能出了问题,导致胆经不通畅,胆气郁积化火,这样来解释,让人又会产生疑问,“胆气是什么东西?”越解释越糊涂,这样西医就会认为中医不科学,认为是在捣糨糊!我曾经给一个搞技术的高级工程师看病,我刚开始切脉,他就一副不屑的样子说:“你们中医切脉完全就是骗人的,就这么一段血管,你能摸出病来?笑话!”我笑了笑:“你们搞技术的,检查设备哪里出了问题,难道一定要将设备拆开了样样检查,才知道问题之所在?高明的修理工,听听声音,用万用电表在设备的一些地方测一测,就知道哪里出了毛病!中医的切脉不就相当于你们手中的万用电表?只是你没有系统学习了解中医罢了!”他笑了笑:“我看中医看了上十年,没有哪个中医能连续回答上我的5个问题,所以我不信中医!”“那我们今天来试试,你有问题尽管提!”我也不服输。切完脉,我告诉他:“你的胆囊壁毛糙,按照西医说法,你患的是慢性胆囊炎。按照中医诊断,你患的是胁痛,平时经常口苦,右胁和背部经常不舒服!病人的第一个问题来了:“胆囊在右侧肝脏的下面,胆囊壁毛糙为什么会出现背部不舒服?”我笑着说:“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各自连接着脏腑,当脏腑出现问题时,经脉中经气的运行就会出现异常。比如你的左关脉象郁涩,反映足少阳胆经不畅,这就好比用万用电表测量发现短路了一样。而胆经的循行以身体的两侧为主,同时绕行至背部肩胛骨附近,所以慢性胆囊炎的病人,胆经经气不畅,容易出现两侧胁痛,背部也容易出现疼痛,经气郁而不畅,容易上火,所以出现口苦……”我指着电脑中的足少阳胆经循行图给这位高级工程师讲解,患者满意地点了点头。但是接着第二个问题又来了:“你们中医经常说上火,人体内的火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上火?”我想看到这个问题时,学西医的也一定想知道答案,学中医的想要描述清楚火是什么东西”,也很困难。是啊!人体内的火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所有的中医书籍中,均提到“火”这个概念,既然这么多的火,那它是啥样?痰可以吐出来看到!湿可以理解为水液积蓄过多。那火为什么没有具体的描述?人体所谓的上火,与自然界的火有何差异,具体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人体的火?我给这位高级工程师讲:“你们搞电气化工程,电线短路了,会发出电火花,灯泡中的灯丝也是在短路的状态下,发出光的!在自然界中,火是物质燃烧过程发出光和热的现象,是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火,比如做饭、点香烟、烤东西等。火的本质,是能量的一种释放方式。比如木材燃烧,由碳和氧分子结合,燃烧后转变成二氧化碳,同时以火的形式释放能量;灯泡将电能以火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人体摄入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所说的上火是人体内营养物质在体内异常分布,积蓄在人体一些部位,其能量最终以特定的形式释放出来,释放的病理表现形式,概括为“上火。火是人体精微所化,是营养物质积蓄、浪费的结果!你的胆经不畅通,气血郁积在胆经循行的部位,所以出现上火了……”老工程师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接着第三个问题来了:“既然是气血的聚集,异常堆积应该都属于实证,为什么又有虚火、实火之分呢?难道气血堆积到这里,不是实证,还是虚证?”一个搞电气化的工程师,能够如此深入地思考中医,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接着解释道:“如果我们单纯地分析火,均属于实证。因为火就是气血的堆积眼睛所见的的确是实证,但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中医讲治病必求于本。如果从治疗的角度,分析火的形成原因,则可以分为虚火和实火!比如:夏天,如果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西瓜,大家都有西瓜吃,种植的西瓜吃不完,最终堆积腐烂,这样的浪费属于生产种植过剩,属于实。但如果种植不是过剩,而是因交通不便,西瓜不能从种植地运送到全国其他地方,种植西瓜的地方吃不完,没种植的地方没有吃的,吃不完的地方腐烂、浪费,属于实证’,但从全国来讲,这是虚证。人体上火的虚实如果这样来理解,就好理解了。如果营养过剩,天天吃牛羊肉,吃高热量食物,营养在体内利用不了,储存又来不及,最终以上’火’的形式释放,这就是实’火’。如果人体的营养物质因为许多原因,不能被合理利用,一些地方缺乏,一些地方堆积以’上火’的形式释放出来,这就是’虚火’。’实火’的病机很简单,火发出来,浪费掉这些营养物质,身体建立新的平衡,上火自然就好了。‘虚火的病机较为复杂根本原因没解决,病情就不会彻底好转…老工程师若有所思,没再继续问下去了,只是说:“你开方下药吧,我看了十年的中医,这可是第一次吃中药!”于是我写下了如下处方:柴胡15g*芩15g枳实20g竹茹25g川楝子15g延胡索20g防风15g伸筋草20g生鸡内金20g玄参20g生牡蛎20g生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饭后服借用下图,我们简单地对处方分析一下:柴胡疏肝,从左侧升发人体清阳;*芩清胆火;枳实、竹茹降胆气;川楝子、延胡索为经典配伍,能泻肝胆之实火,行经络之郁气;防风配小伸筋草,防风引药入背,小伸筋草解筋肉之痉挛,两者相伍,能治慢性胆囊炎所致背痛;鸡内金能消胆囊内壁之毛糙;玄参配牡蛎,两者入肾,能补养因肝胆火重而损伤的肾阴,甘草调和药性。通方疏肝利胆为主,兼顾疏理胆经之瘀滞,化解胆囊内壁之毛糙,标本兼治。在这个处方中,也体现一个“降”的思路,即降胆气。枳实配竹茹,非非此二味则胆气不降。如果从治疗八法的角度来看,这个降法其实就是和法的体现。胆气不降,向上反流入胃,形成胆汁反流性胃炎,即中医辨证的胆火犯胃;再向上逆,胆火犯膈扰心,形成“胆火扰心”之变证。胆气之降,依附于胃气,胃气下降,则胆气也随之下行;胃气上逆,则胆气也为之上逆。胃以降为和,胆气也是以降为和。故,凡胆之病变,通达一个降字,则大法已明。六腑以通为用,胆腑也以通为用,胆府不通,胆气郁积,胆汁长期积蓄,化为砂石,胆结石的治疗,通过降胆气、清胆火、养肝阴,则砂石可化,大可不必受手术之刑。“胆主决断”,临证之时,凡将一个问题反复询问四五遍的患者,其决断之力必不强,此类病人,胆府必然长期瘀滞,胆火必然较重。观病人之言行,就可以对病机作出初步判断。中医四诊之望闻问切,闻者闻气味、听声音,临证时听患者说话之声,观其逢事优柔寡断之性,即可为其病机下一初步诊断:胆气郁结。诊病如同破案,患者的一言一行,皆能反映其内心状况,反映五脏之虚实盈亏。例如肺火亢盛之人,干事情较有魄力,这是因为肺主魄。但因为肺属金,金能克木,肺火旺则肝气受到克制,而肝又主谋略,所以此类人,魄力有余,谋略不足!五脏内在的虚实盈亏,表现在人的性格上各不相同,中医有望而知之谓之神,观察患者的一言一行,从中得出五脏的虚实状况,就能拟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中医达到如此境界,能不谓之神吗?前面讲的这位高级工程师服完3剂药后,背痛大为好转,继续服用3剂,背痛完全消失。此后他自己也开始读一些中医方面的书籍,借用他的话来说:“不是中医不行,是使用这项技术的大夫没有钻研透这门高深的技术!”我时常想,一个搞电气化的工程师都能对中医“火的实质”提出质疑,那些高校任教的教授们为什么不能将中医的理进行系统清晰的阐述?是中医太深奥?还是我们搞中医的没有深入地思考?满足于几个有效的验方就能成为中医大夫?能看好几个常见病就被称为神医?我时常有一种感觉,中医这门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它就好像是一把“屠龙刀”而我们大多学中医的人,不会使用这把屠龙刀,有的用来杀鸡,有的用来杀猪,有的甚至用来挖泥土……口中还不停地抱怨,这玩意杀鸡没有菜刀顺手,杀猪没有顶红刀的长短合适,挖泥土还没有锹好使!该扔掉!该废掉!旅行提示:中医目前的发展处于一种特殊时期,那些整天叫嚣废除中医的人,抱怨中医无效的人,两个方面: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成的食糜,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第二点:主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精微物质;浊即代谢产物。小肠主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盛受的胃初步消化的食糜,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其中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食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而别浊,则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其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诸病源候论·诸淋候》中写道:“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因为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写道:“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岀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便,表现为小便短少。所以泄泻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临床中,凡小肠吸收功能较差的患者,多身体消瘦,面色*白,饮食稍稍不注意即岀现腹痛腹泻,历代医家的治疗大多认为患者脾胃虚弱,从调理脾胃入手进行调治。其实不然,小肠之功能但从脾胃入手,往往收效不佳。胃的主要功能是腐熟水谷;小肠的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脾的功能是主运化。小肠功能体现在,胃与脾之间,没有小肠受盛化物,则胃中之食糜无以下传,没有小肠的泌别清浊,则脾之所运无物可以体现,小肠就好像一个桥梁,沟通胃与脾的桥梁!看看上图就知道,胃腐熟水谷之热来源于心,心寒则胃之腐熟功能减弱,心热则胃之腐熟功能增强,胃弱须调心,心属火,胃属土,火能生土。脾之运化功能依附于肾阳,肾阳虚,则脾阳虚,运化功能减退。肾火旺盛,则脾之功能健全。脾虚调理肾阳,肾阳主火,脾属土,也是火生土之意。因此小肠之功能体现在胃与脾之中,实则体现在心与肾之中也!调理心肾才能调理脾胃,调理心肾也就能调理小肠!西医学对肝、心、脾、肺、肾五脏均有研究,对胆、大肠、胃、膀胱四腑也均有研究,并均有可以测定之仪器。但针对小肠和三焦则无确定之仪器,三焦因其实质的争议尚可理解,但小肠这一重要的脏器因无特定仪器检查,导致小肠的很多疾病没能及时检查而发生误诊。或许有人说,可以做小肠镜检查,的确可以。但因此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困难,在医院寥寥无几,小肠之病果真无足轻重?《脉经》中写道:“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小肠有热,小便赤*。左寸浮取无脉,为之阳绝,即无小肠脉,小肠有疝瘕,借用西医学的话来说,是小肠内有息肉,小肠外壁有淋巴结肿大。患者表现为苦脐痹,也就是患者肚脐周围疼痛。这种病例在临床上很容易碰到,西医没法为每个患者都进行小肠镜检查,只能通过B超观察,结果发现小肠外肠系膜上淋巴结肿大,最后采取抗生素治疗。其实这些病例在《脉经》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样的病人小肠有寒,小肠经不通,除了脐周作痛外,部分患者还表现为背痛。为什么呢?看看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途经就知道了。左寸浮取脉实,为之小肠实,小肠有热,小便*。这样的脉象非常常见,患者除了小便*、脐周痛,还表现为心烦、失眠、多梦。为什么呢?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热则心火亢盛,自然出现心烦失眠了。小肠的疾病,调理心肾是关键。小肠有寒者,温肾健脾则肠寒可除;小肠有热者清心泻火,通利小便则肠热可除。寒热平衡,则小肠功能自健也!温肾健脾可以采用理中汤,清心泻火可以运用导赤散,所以小肠的疾患用此两方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未有不愈者。临床中小儿出现脐周疼痛,在排除虫邪作祟的前提下,一般都是小肠受寒所致,外用可以采用丁桂儿脐贴,或者白胡椒粉贴肚脐,或者艾灸神阙穴,均可以起效。内服可以服用理中汤,如果汤药无法下咽,可以服用理中丸,如果丸药也不吃,可以采用小茴香5~10g煎水内服,如果小茴香不愿意喝,可以采用艾叶g,煎水后泡脚,微微出汗即可。旅行提示:上述所有这些治疗方法,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目的散小肠之寒邪,方法虽多,但目的一致,正如前面所说:理为第一,术则千万!十、疳积的治疗临床中有一些患儿,长期饮食不规律,经常食用垃圾食品,形成小肠上半部分及胃中热邪偏重,这样患儿就会心情烦躁,喜食冷饮。长期寒热交替地吃喝,最终形成小肠上半部分有热,下半部分有寒,形成疳积。最终导致消化不良,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患儿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消瘦为主要症状,大多医家认为是脾胃受损所致。胃受损则不饥,不欲食,但疳积患儿有明显饥饿感;脾受损则食不知味,但此类患儿对香、辣、酸、甜等刺激性食物非常偏爱。其实真正原因还是小肠受盛化物、泌别凊浊的功能出现障碍,调理小肠的功能是治疗疳积的关键。清小肠之积热少不了连翘、胡*连;消小肠之寒少不了肉豆蔻;除寒热之积是治疗的关键,其余随证治之,食滞用三仙、气虚则补气、阴虚则养阴、血虚则养血……能把握这些关键,自然无难治之疳积了。小肠之病治疗不难,难的是想到是小肠之病!临床上因小肠疾患出现的并发症,很难想到是小肠的问题,我们来看看肩背部疼痛的治疗。十一、肩背部疼痛的治疗现在肩背部疼痛困扰着许多人,理疗、针灸贴膏药、按摩等诸多方法,很难彻底治好,稍不注意,又发作了!如果你遇到此类患者,或者你自己也患有此类疾患,不妨按照下面的思路来分析疾患。“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这是中医对于痛证的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准确的描述。肩周炎其实与这两句话有很深刻的关系。现代人大多喜欢贪凉饮冷,时间长后,容易形成肠道寒湿偏重。中医对寒邪特性的描述是“寒性收引”,肠道寒邪过重,可以导致血管、经络收缩,影响气血的运行。而手太阳小肠经正好从肩周经过,小肠经在肩背部绕一圈再上头,小肠寒湿过重,导致这条经脉不畅通(此为内因),如果肩背部再受风寒袭击(此为外因),就会进一步加重,经脉不通畅,肩背部就会出现疼痛。这只是初期,患者肩关节虽然疼痛,但能活动自如,如果病情迁延,局部长期经脉不畅,会导致肌肉粘连,最终形成肩周炎(肩凝证),关节活动就会受限……对于肩背部疼痛的认识,局部的疼痛只是表象,内在的经络气血不足、寒邪偏重、经络不通畅才是关键。临证时如果认识到了这个疾病与小肠有关,治疗就好办了。首先,从饮食上避免贪凉饮冷,多吃温性的食物。已发病的患者,可以用艾叶8g、生姜30g煎水后,加红糖适量内服,服用一周左右,将肠道寒湿除掉,其次,可以在第五掌骨尺侧与背侧相交部位,寻找压痛点,进行按摩和揉捏,可以起到疏通手太阳小肠经的作用,一般揉、按、捏半小时,肩背部疼痛就会明显好转。第三,如果已经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时,要加强锻炼,将粘连的肌肉拉开,才是彻底治愈的前提。另外肠道寒湿重的人群,睡觉时一定要注意肩背部的保暖,如果不小心受凉,引起肩周、肩背部疼痛,及时按照上面的方法按摩,服用一剂麻*汤或者服用2片APC(胃病患者不宜)发汗,散经络中的寒邪,就可以及时治愈了。从上面有关小肠疾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个脏腑出现病变时,其疾病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脏腑本身的功能受到影响。2脏腑所属经络病变,导致经络循行经过的部位出现异常。3.与其相表里的脏腑病变。上述三类是最常见,也是首先出现的疾病表现形式。随着疾病的深入,疾病在人体也会发生传变,不会固守于某一脏某一经。如肝病传心,为母病及子;肝病传肾,为子盗母气;肝病传脾,为肝乘脾;肝病传肺,为肝侮肺。一脏得病,最终五脏受损,所以中医看病,看的是整体,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脏器,一条经络,只有全面地把握,才能对五脏之盈亏虚实有整体的概念,用药才会有所取舍,有所顾忌,才会精益求精。旅行提示:临床看病时,切忌只考虑患者所述病变之脏腑,不按照五行之生克乘侮来分析疾病之传变。用药如果没有顾忌其他脏腑,常常这个病好了,另外一个病又出来了,有的甚至此病表愈,他病更加。因此,看病时心中不明五行之生克乘侮,就容易顾头不顾脚,顺此失彼,手忙脚乱,难入佳境。十二、便秘的治疗谈完了小肠,接下来我们看看便秘的治疗。便秘看似小病,其实要想治得得心应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便秘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大便干燥,我们再继续寻根求源,大便干燥是因为大肠津液亏虚,可见于三种情况:其一,肠道本身津液就不足。多见于老年阴虚患者和血虚患者,可以采用增液汤,增水行舟:血虚便秘患者在辨证基础上重用当归、火麻仁养血润燥即可。其二,肠道热过重,消灼津液。这类患者常常是因为肺火过重引起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火亢盛,无以排泄,常常借大肠来泄肺热,因此此类患者清肺火即可见效,本人通常采用桑叶泡茶饮,效果较佳。其三,肠道蠕动过慢,糟粕在大肠停留时间过长。可见于几种情况,一种是脾郁证,这样的患者在右关可以切到郁塞如豆的脉象,针对脾郁进行治疗,会收到很好的疗效。另一种情况是肠道有寒,肠壁气血循环很差,导致肠道得不到气血滋养,肠道蠕动无力。温散肠道寒邪才是治疗的关键,半硫丸主之。第三种情况是气虚,肠道无力推动大便下行,通过补气后,便秘就可缓解。旅行提示:便秘的治疗,始终要明白:“增水才能行舟,有力才能行船”。因此,改善肠道津液状况,恢复肠道蠕动能力才是治疗便秘的关键,切不可见便秘就用大*,如此下去,最终导致肠麻痹,形似瘫痪之证,肠道纵有津液,也是枉然。十三、痔疮的治疗痔疮是直肠末端及肛门黏膜下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静脉团,又名痔、痔核、痔病、痔疾,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告诉我,吃花椒辣椒后痔疮又发了!初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没在意,听多了就会有疑问,为什么花椒、辣椒会加重痔疮?我们分析一下:花椒、辣椒均属于辛辣之味,从五行来讲,辛味属金,归于肺。过食辛辣之物,会导致肺金过亢,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中热*必须借助大肠才能排泄。因此过食辛辣之物,会导致大肠热*过重,但大肠热*过重不等于痔疮啊,因为我们正常人吃辣椒后,排便时也会感到肛门灼热,但为什么不发痔疮?前面讲过牙痛的病机,大家可能还记得牙痛的病机是寒包火,因为有寒邪在外包裹,所以胃火上攻时火郁而发不出来,导致牙龈肿起,出现疼痛。其实痔疮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肠道没有寒邪,肠壁气血流畅,自然不会出现痔疮,痔疮之所以突出来,就是因为肠道内壁有寒,热*在排泄过程中受阻,形成寒包火的病机,就如同吹气球一样,就形成了包块。谈到这里,我们对于痔疮的治疗就明朗了,凉血、消肿、散瘀,可以让痔疮消退,但不能阻止其复发,临床上很多痔疮患者,服用槐角丸治疗数年,在进食花椒、辣椒等辛辣之物后,仍然发病;一些患者通过做手术,将突出的痔核切掉,部分患者仍然再次复发,为什么?这是因为肠道有寒啊!寒邪不消散,痔疮就会复发;没有痔疮的患者,只要肠道有寒,也会有患痔疮的可能。本人曾经用理中丸加槐角丸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且患者多年未再复发。这里的理中丸就是为散肠道寒邪而设立的,只有寒邪散尽了,寒包火的病机才能扭转过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痔疮。当然对于内痔比较重的患者,内痔脱出肛门无法回纳到直肠内,采用手术加药物调理,就是最佳的选择了至于中气不足,导致脏器下垂,直肠黏膜、静脉血管也常常出现下垂的症状,此时补中益气才是治疗的根本;肠道湿热为患,则需要清利湿热。另外长期血栓性外痔,除了寒包火的病机,还有血瘀的病机存在,行气活血,是必不可少的。痔疮的产生是因为寒包火,而治疗时除了针对寒热错杂之外,灵活变通,把握好“随症治之”非常重要,不光痔疮如此,其他任何疾病也是如此。旅行提示:疾病虽然千差万别,但把握疾病之“道”,是治疗一切疾病的核心。证候虽然错综复杂,但只要把握好疾病之道,用药时随证加减即可,正如《伤寒论》中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递,随证治之。前面讲了消化系统一些疾病的治疗思路,知道了这些疾病都存在一个共性,就是“以降为和”,这就是“生理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病。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其他疾病的治疗之道。十四、肝脏疏泄失常与肾结石的形成肾结石的病人很多,见多了,我们自然就会想想其中的发病病机,为什么许多病人反复长结石?对结石的形成,大多认为是“炼液成砂”,而这其中的“炼”字如何解释呢?“炼”得有火,肾脏本主水,相火藏于水中,相火炼液成砂似乎说不过去,况且现代人肾阳虚者十之八九,而且患肾结石的病人,也常常见到肾阳虚,肾火炼液成砂似乎不太可能!临床中通过反复观察,发现肾结石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脉象:即左关郁塞。也就是说,肾结石的患者,基本上都有肝气郁结、肝胆火重的内因存在,这是经过反复临床验证的。再继续分析:肝主疏泄,凡一身之中,当疏而未疏,当通而又不畅的情况,均应从肝入手进行调理。肾结石的产生,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饮水过少,或者饮用硬度较高的水,这样导致尿液中矿物质浓度过高。如果能将这些矿物质浓度过高的尿液及时排出体外,则不会形成结石。而许多患者肝气郁结,导致体内尿液疏泄功能受到影响,高浓度的尿液残留于肾中,形成砂石,此内因之一。内因之二,肝郁化火,肝火又伤及肾水,形成炼液成砂,进一步导致结石的形成。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一些病人反复长结石,西医称之为“结石体质”,其实根本原因在于肝胆疏泄失常,气郁化火所致!也明白了为什么”三金排石汤”效果很是一般。治疗结石,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疏理肝气:流通肾中高浓度的尿液,减少尿液残留,可以选用柴胡、郁金等。2.清肝火,养肝阴:除掉“炼液成砂”中的炼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复发,虎杖配白芍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3养肾水:稀释尿液,冲刷结石,选用生地、山药。4溶石:使结石由大变小,由小变无,可选用金钱草、生鸡内金、海金沙、鱼脑石、秋石。5补气:增加尿液排泄力道,促进结石排出,可选用*芪。6扩张输尿管:利于结石从体内排出体外,选用大剂量枳壳(30g以上)。7养肾精:修复结石对肾脏的损害,减轻腰酸腰痛等临床症状,可选用菟丝子、杜仲8.活血化瘀:对于体内长期有结石,或者出现结石黏附在输尿管壁的患者,需要选择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选用穿山甲、琥珀、赤芍、桃仁等。考虑到了上面的八个方面,则治疗肾结石就很容易了。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运用好了前三点,肾结石也就不容易复发了。刘某,男,湖北十堰人。腰部酸痛1个月,加重3天。患者1个月来出现腰部酸痛,呈持续性休息后缓解,劳累或饮酒后加重,三天前疼痛加重,伴恶心,头部出冷汗,医院行双肾B超,双肾多发结石,最大6m×7mm,予以解痉止痛药对症处理后,疼痛缓解,今携带B超结果前来就诊,就诊时诉腰部酸痛,其他未诉异常,肾区叩击痛(+),舌尖红,苔薄*,左关郁涩,双尺沉诊断:石淋。分析:患者平素心情急躁,肝气郁结化火,伤及肾水,炼液成砂,形成砂石沉积,砂石伤及肾脏,故出现腰部酸痛。治疗:滋水清肝,消石通淋。方药:自拟排石汤。菟丝子25g杜仲30g川断20g虎杖25g郁金20g生地30g玄参30g琥珀15g金钱草20g生鸡内金30g海金沙15g石韦15g鱼脑石10g枳壳40g5剂水煎内服日一剂方解:菟丝子、杜仲、川断补养肾精,修复结石对肾脏的损伤;虎杖、郁金清泄胆火,疏理肝气,釜底抽薪,从源头上抑制结石产生;生地、玄参、琥珀补肾、化瘀、利水,增加尿液量,冲刷结石,促进排出;金钱草、生鸡内金、海金沙、石韦、鱼脑石消磨结石,使大变小,小变无;枳壳量大,舒张输尿管,利于结石排出。疗效:通方布局,似同排兵布阵,有守有攻,结石自无藏身之处。患者服药第四天自小便中尿出细小砂石十余枚,最大5mm×5mm,表面疏松多孔,腰部已不酸痛,5天后复查B超,双肾无结石回声。嘱平时清淡饮食,用虎杖泡茶饮。十五、性功能减退的病机及治疗性,形声字,从心,生声。临床上经常遇到性功能减退的病人。对于此病的治疗,大多医家认为是肾虚,反复补肾,效果却一般。其实性欲的问题,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涉及心、肝、肾三个脏器,三个脏器的功能一个也不能差。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谈欲,很多人不是性能力差,而是欲望差,没有欲望,这是为什么?有句话叫“温饱思淫欲”,淫欲是思出来的。“思春”之词,颇合乎其理。现代人工作压力较大,思虑过多,暗耗心血,导致心血不足。每天下班回家,人已疲惫万分,还有一大堆琐碎的家务,哪有心思思“欲”。临床上大凡性欲淡漠之人,心脉均较弱,补充心血,温养心脏即可以提高欲望。反思“伟哥”的研发过程,其原本就是治疗心脏病的药物,结果出现了壮阳的效果,也正好与“心主欲”相符!因此对于心血不足、心阳不振的病人,药物治疗是一个方面,适当地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劳逸结合,提高生活品味,对性欲的恢复很有必要。或许有人问,小孩子经常阴茎勃起,难道是思春了,是心的作用,欲望的作用?心动是性冲动的前提,但思春不等于阴茎勃起,阴茎勃起也不等于就思春了,阴茎能否正常勃起,硬度是否高,这与肝有关…有思能否有持,这就得靠肝了!这里的持不是坚持,是把握之意,意思是说,有了性欲的冲动,能否将欲望由思想向器官转换,有些人有欲望,但无法勃起,出现阳痿或勃起无力。这取决于肝!肝主筋,阴茎为肝筋所主。同时“肝藏血”,肝脏对血液的调节,也是阴茎勃起的关键。临床中可以观察到,凡重度脂肪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炎等肝血不足之人,纵然心血足,有欲望,但不能“持”,也无法正常勃起。小孩子因为肝常有余,肝血足,所以稍稍受到异物摩擦,就容易勃起,这是肝气足的表现,与性欲无关。有持能否“强”,与肾有密切关系。肾为作强之官,肾虚的病人,往往每次同房时间短,完事后出现腰酸,体力恢复比较慢,一个月难得同房一次,同完房后还感到腰酸背痛,四肢无力,这是肾脏精血不足的缘故,精液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精子数量减少或活力较差,这样的人需要补养肾精!心肝肾如同性之三部曲!心气至则“思”,肝气至则持”,肾气至则“强”!心为性欲之“苗”肝为性欲之“茎”肾为性欲之“根”,性者人之本能也。临证当识此,否则妄用补火壮阳之品枯竭肝肾之阴,性命忧也。十六、儿腹泻的治疗临床上遇到很多小儿腹泻的患者,处理不当,最后拖延成慢性肠炎。其实只要把握好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很多时候是可以及时治愈的。1.小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大便次数多,只要食欲好,生长发育正常,称为生理性腹泻民间称为没有聚肚,一般在添加辅食后大便次数转为正常,对于这种情况可以不用治疗。2,大便稀,夹有乳片成未消化的食物,气味酸臭,食少或拒食、闹夜,指纹紫色,为伤食所致。处理建议:如果伴有发烧,可以采用二丑细粉拌糖吃,腹泻后,烧自然退下。如果不伴有发热,可以服用“复方鸡内金散”或“妈咪爱”或“王氏保赤丸”,5岁以上的儿童可以服用“保和丸”。3大便稀溏,夹杂泡沫,气味不甚,为感受风寒所致。化验检查,可有轮状病*感染。治疗建议(1)外贴“丁桂儿脐贴”。(2)内服“午时茶冲剂”。(3)在藿香正气散处方的基础上加石榴皮,煎水泡脚。采用上述三种办法,即可愈。4.大便稀水样,如蛋花,或有黏液,泻下急迫,大便次数多,伴发热,化验:白细胞(+4)以上,建议采用:(1)内服“硫酸庆大霉素颗粒”。(2)外用葛根芩连汤泡脚。5.久泻脾虚,大便稀溏,食后作泻,色淡不臭,面色萎*,肌肉消瘦,治疗建议:(1)婴儿健脾散冲服。(2)思密达冲服。(3)平时采用山药加大米煮稀饭吃。6.泻下伤阴,质稀如水,皮肤干燥,眼眶凹陷,啼哭无泪,精神萎靡,治疗建议:(1)静脉给药,补充电解质;或者口服补液盐。(2)内服:连梅汤,处方:*连6g,乌梅(去核)9g,麦冬9g,生地9g,阿胶6g7.暴泻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自出,急煎服参附龙牡汤,配合静脉给药,补充电解质,抗感染治疗。十七、哮喘的治疗哮喘缓解期,患者呼吸如同常人,只是活动剧烈后会感到呼吸困难,气喘不足以息发作时常伴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咳痰等,典型的表现是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固难,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等。哮喘发病原因是因为肺有宿痰,当遇到外界刺激后引动宿痰,阻塞气道故发病,缓解期的治疗以清理肺中宿痰为主。肺主气,不得容有些许杂质,宿痰停肺,自然会伤及肺气,导致肺气不足,抵抗力较差。借用上面图来看,肺的阳气来源于心,没有心火的温煦,肺中寒痰自无消融之日,治肺的关键,其实是治心,补充心阳,肺中寒痰自散;健脾即是培土,培土可以生金,因此肺气不足,可以通过健脾来治疗。但寒痰未消,尚不可健脾,否则反而加重肺中痰涎。现在流行冬病夏治,其实就是借夏至之炎热,来散肺中之寒痰,夏季属火,心脏也属火,明白此理,则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过补心火来治疗哮喘,不必受夏至所限。采用肉桂粉拌稀饭吃,治疗过几例哮喘,均获得良好效果,原因为何?肉桂温通心脉,补火助阳对于发作期的治疗,首先应当条畅胸中气机,气机条畅则呼吸顺畅,所引动之痰涎也会借胃气习习下行,这时降胃气就可以促进痰涎排除,同时配以化痰之品,自然起效迅捷。但临证之时,往往来不及煎服中药,可以运用针灸,利用经络来治疗,效果同样神奇。举个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案例,供大家参考。年4月10日下午18:10,患者林某因哮喘发作呼吸困难过来就诊,自述吸气、呼气均感困难,气郁在胸中,上下不得,稍稍活动就加重。就诊时患者肺部满布哮鸣音,伴口唇紫绀,舌质淡,苔薄白,切脉:右寸关之间郁滑,左右寸脉虚细若绝,考虑患者胸部痰气郁阻,气机升降不利,急当疏通胸部气机,汤药已来不及。于是立即针刺左右少商穴来泄郁积之肺气,各挤出紫黑色瘀血几滴,同时针刺双侧内关穴条畅心胸气机,用泻法运针十分钟后,患者呼吸顺畅,哮鸣音减轻,切脉时左右寸部脉象有根!随后用长针刺双侧足三里,加艾绒于针尾端点燃,针灸并施,同时针刺双侧丰隆穴,到18:40左右取针,患者呼吸顺畅,听诊肺部无哮鸣音,患者起身活动自如,倍感轻松,随后开小青龙汤加枳壳、桔梗,3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听诊患者肺部,初始满肺哮鸣音,经针灸后双肺呼吸音清晰,通过泄肺气、调气机、降胃气、化痰涎,取得很好的疗效。患者服用中药3剂后,诸症消失,切脉时唯左寸沉细,建议患者服用肉桂粥,调理善后。一个复杂的哮喘患者,通过上图,我们清晰地知道了治疗思路,临床中不要被疾病的名称吓倒,要学会理智地分析,分析透彻了,很多所谓的疑难杂症都可以应手而愈。肉桂粥的做法:肉桂细粉3~5g,白米粥一碗,红糖适量,调匀后服用即可。十八、人皮肤病的治疗有句俗话,叫“治病不治皮”,意思是说治病最好别治疗皮肤病,因为皮肤病不容易治愈,而且复发率很高,为什么呢?大多数皮肤病都有两个共同特点1.吃发物容易发病2.服用“激素可以迅速缓解想上面这两点,再想肺主皮毛”,最后再看看上图就会明白不少。通过临床中观察,激素的作用类似于中药潜阳的作用,对于虚火上冲的病人,使用激素后,上冲的虚火可以很快缓解,比如常见的虚火上冲所致的扁桃体肿大,患者使用激素后,可以很快见效。再想想临床中遇到的慢性湿疹患者,就会明白湿邪积聚在皮下,与“肺主皮毛”有关,而肺的失调,与阳虚、水湿之邪上逆有关,激素的作用就是引火归元,导湿下行,而“发物”的作用就是宣发湿邪上行,使皮下湿邪增加。因此对于皮肤的湿性病变,治疗重点在于调理肺肾,增强肺的敛降功能,这样湿邪就经小便排出体外;对于皮肤的干燥性病变要调理肺脾两脏,增强脾脏向肺的输送功能,这样皮肤才能滋润而有光泽。另外湿性皮肤病,长期迁延不愈,湿邪化为痰饮,可以拥塞腠理,这样患者会表现皮损增厚,表面干燥,但皮下痰湿较重,治疗时当由里向外,先调理肺肾,再调理脾肺。同时皮肤病治疗应综合考虑,痒甚者当祛风;血虚者当养血;血瘀者当活血;血热者当凉血,万般变化,不离其本,何为其本?脏腑失调为本,临证时抓住其本,然后随证治之,则皮肤病也不难。为了说明问题,举个皮肤干燥症的例子。上官某,男,36岁,湖北十堰人。自觉皮肤干燥3个月,加重7天。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皮肤干燥,洗澡后,感觉皮肤干燥不适,用水湿润皮肤,稍稍舒缓。平时天气炎热时也很少出汗,伴劳累时气短。7天前病情加重,感觉皮肤干燥如裂,吹电扇稍舒,但吹风后皮肤瘙痒,医院诊治,诊断为皮肤过敏,静滴抗过敏药无效,遂来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病史同上,皮肤颜色、光滑度均正常,无脱皮、脱屑,伴气短,咽喉干燥。舌质淡,苔薄白。切脉:右寸虚细若无,右关细软。诊断:皮肤干燥症(脾肺气虚)。分析:患者病情以自觉皮肤干燥为主要表现,但肉眼观察皮肤颜色、光滑度均正常,无脱皮、脱屑等表现,似乎难以入手。通过切脉,病机非常简单。肺主皮毛,患者右寸虚细若无,表明肺气不足,无法滋养皮肤,皮肤失养,故自觉干燥。目前病情尚轻,久必脱屑。虚则补其母,健脾则肺气足,当以培土生金法治之。治法:健脾益气,养肺润肤。方药:四君子合玉屏风加减。*参25g白术20g百合30g天冬20g*芪20g知母15g升麻8g石斛15g防风15g当归20g生麻*5g生甘草10g。5剂水煎内服,日一剂疗效:患者服用1剂后,明显感觉皮肤干燥感减轻,气短、咽喉干燥亦减轻,5剂后病若失。旅行提示:皮肤病容易复发的原因,总结起来就三点:第一,卫气不足,易感外邪。患者大多脾肺气虛,疾病治愈后,外邪再次入体,疾病再次发作。第二,脏腑功能失调。多见于肺的宣发肃降失调,湿邪自内而生,皮下湿邪来源不绝。第三,伏藏于脏腑之邪未清。只治其表,未治其本,再次发作,自然而然。想通了上面这三点,则皮肤病的复发几率也会大大降低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