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董豪杰
年12月31日,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年度绩效考评会在郑州召开,来自科研单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企业、农民等代表作为评委,从不同维度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进行评价。
会上,1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分别就过去一年的工作,从年度目标设置、科技创新、工作成效、对接服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总结交流。
“年,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成效明显,成果转化加速通过‘最后一公里’,依托‘一三五五’工作机制,专家与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有效对接。”体系依托单位、省农科院科研处处长田云峰说。河南农业大学科研处处长焦有宙则认为,各首席专家围绕科研创新、决策服务等工作的总结,体现了各产业技术体系的工作思路和谋划,应进一步加强融合协同。
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里,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协同创新,发挥了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在抗疫保丰收、应急保产能、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相关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了从业者收入,在推动农民科学种养能力、增加从业者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省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更加深入人心,桥梁纽带作用日益突出,体系专家团队创新更加活跃,试验示范、集中展示、成果转化渠道畅通,技术推广指导培训遍地开花,*策咨询、应急及时高效,社会认可度大幅度提高。”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胡若哲总结。他提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要强化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践行任务来源于市场、成果应用于发展实践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在产业发展难点、痛点上查问题、找方向,增强科技成果的高质量供给;鼓励模式和方法创新,深化“一三五五”工作机制,聚集体系合力,统筹资源,不断增强体系内部协调、外部协作的成果转化机制,同时做好阶段性工作总结和“十四五”规划。
强化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高效
□大宗水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方金豹
去年,水果体系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方面成效显著,获市级以上奖励7项;获植物品种权3项,申报新品种权3个,筛选果树瓜类新品种/优系16个;制定2项农业行业标准、4项省地方标准;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在体系专家的努力下,如今河南水果产业正向高质化、高值化、高效化方面迈进。大瓜变迷你瓜、红色果肉变彩虹色果肉、爬地生长变立体生长的西瓜“三变”技术模式集成应用,亩均效益增加1.2万元~3万元;实现苹果5种RNA病*田间、快速、可视化检测;葡萄生态栽培技术集成与高值果园创建,节省人工22%,节约化肥农药40.5%,优质果率提高10%以上;猕猴桃“三优三减三提”(3+)模式集成示范,节约化肥农药25%,节水40%,节省人工40%,提早1~2年丰产,优质果率提高15%以上……
水果体系各专家团队与各级*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按照“首席/岗位专家团队提供新技术新品种+综合试验站/农技站负责技术培训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种植示范”的模式,有力支撑了县域水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做好联防联控保证高产稳产
□生猪产业体系首席专家乔松林
年,生猪体系专家、试验站分工、协作、协同,围绕非洲猪瘟精准检测、多级阻断、精准清除、区域化防控技术开展技术集成,取得了突出成效。目前,全国多地猪场都分离到不同的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株”,传播防控更加复杂。首席团队经过科研攻关,成功建立了区分病*野*和基因缺失*株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已经在体系实验站、养殖企业得到了应用。受近几年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工作更加迫切。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团队利用猪体细胞、肠道微生物、组织以及精液冷冻技术,建立了生物保种体系。年7月1日起,我国畜禽饲料“禁抗令”全面施行。多年来,环境控制岗位专家团队致力完善的复合益生菌发酵无抗饲料生产技术规程、猪场环境污染监测技术为我省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年,生猪产业体系获得了两个不小的奖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和免疫机制”获年度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安全环保智能化养猪技术体系创建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获得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创新科研成果助力“两大攻坚”
□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张玉亭
年,食用菌体系围绕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突发问题,开展自主创新研究、联合创新研发,培育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基地,指导产业发展,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和大气污染防治攻坚。
获得河南省重大公益性专项1项、省科技攻关两项,申请专利14件,制定省级地方标准5项;种质资源库实现共享服务20多次;初步筹建了河南省DUS测试平台,推动了河南省食用菌品种选育与保护;创制、筛选了平菇、香菇优良种质等;构建了“培养料发酵灭菌+开放环境接菌+平菇菌丝与发酵菌群混合培养”清洁模式。
在7个食用菌大县铺设了包括4家企业、3个区域站、20个新型经营主体、25个示范基地在内的服务网络,示范“香菇集约化制棒周年出菇技术”等。实施西峡县香菇产业整县推进行动方案,使当地香菇综合效益达到亿元、财*收入近4亿元,并通过体系专家把方案推广到沈丘等多个县域。
提议打造的“伏牛山香菇产业集群”已在农业农村部立项,香菇产业区域将得以协同发展,产业结构和技术类同、恶性竞争低端发展等问题也将得以解决。
集成区域模式引领产业发展
□大宗蔬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王吉庆
去年,体系共培育新品种6个、筛选新品种56个,集成优质高效栽培技术18项;三个蔬菜种植示范县实现节水、节肥、减药、增产;获市级以上成果12项,获专利20项,物化技术产品69个;制定、发布地方技术标准9个;新增挂牌基地24个,对接龙头企业1个、区域站18个、新型经营主体70个……
体系专家开展全产业链协同攻关,形成相关集成技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发展思路,增强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的高质量供给,着力打造了临颍小辣椒模式、汝南设施番茄模式、内*设施*瓜模式,通过示范引领实现我省蔬菜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化水平的大跨越、大提升。
体系的科研创新在多项物化技术产品上也有体现。团队研发的新型微孔灌溉膜,兼具传统地膜的覆盖功能和微孔膜的均匀定量灌溉功能,铺设方便、成本较低,适合高垄栽培,可以实现无压自流节能水肥一体化,达到节水节肥效果,一次性投资较微孔膜减少66%。目前,该项研发已入选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设施蔬菜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在全国推广。
协同创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花生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董文召
花生产业的发展,涉及农业科技的多个方面,这也是体系近年来内部协同、外部协作的重要内容。在品种选育方面,体系专家团队选育并获得登记的新品种豫花85号,油酸含量高达76.6%,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豫南高油酸花生发展。
针对产业发展问题,花生体系统一安排在育种及品种推广、病害研究、机械应用、施肥技术及副产物利用方面协同创新。农机岗位团队研制了先起垄后播种的宽幅高垄精播机械,有效保证了播种深度,减少了麦茬影响,使得花生出苗整齐、苗齐苗壮;植保岗位瞄准白绢病这一主要病害,筛选出高效低*杀菌剂15种;优质食用花生鉴定、筛选及加工应用,为其选育创造了条件。在花生体系与蔬菜体系的联合攻关下,花生壳也变废为宝。
年,体系协同在全省多地建立了高油酸花生规模化高产示范方,推广了花生夏直播单粒密植机械化播种高产栽培技术、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等,引导示范区合作社与种子、加工企业对接合作,有效地促进了这些示范区优质花生的订单化、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当地花生种植的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保量提质结合促产供销一体
□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雷振生
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提质增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看似矛盾的产量与质量,在农业科技的力量下,实现了“兼得”。体系专家团队选育的郑麦,品质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为当前河南省和*淮南片麦区最好的面条用小麦品种,实现了高产和优质的完美结合。去年夏收,郑麦种植面积超过万亩,连续三年为我省种植的第一大强筋品种。
由市场倒推,从需求导入,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近年来,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根据酿酒企业对酿酒抗病小麦新品种的需求,开展新品种选育,郑麦被认定为酿造用有机小麦生产基地收购品种,成为广大种植户增收致富的“金种子”。
在新品种、新技术的科技支撑之外,小麦体系还指导农民大力开展订单生产示范,助力河南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采用“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模式,并多渠道搭建产销平台,实现“产供销”零距离对接,国内数十家大型粮食面粉食品企业,以体系品种为主要原粮进行收储和利用,订单面积超万亩,生产不同类型的专用粉和食品。
良种良法配套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甘薯杂粮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王自力
*淮大豆区,周豆、驻豆系列“当家”;“豫谷18”谷子品种占全国谷子面积的30%、河南的80%;驻马店试验站选育的大麦品种占河南省大麦应用面积的90%;郑州甘薯岗位选育的“郑红23号”、首席岗位选育的“洛薯13号”在年“泗水杯”全国甘薯优良品种大赛中荣获淀粉组三等奖……
种子之外,配套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在加速推进。年1月,体系制定的河南省地方技术标准“谷子轻简化生产技术规程”集中发布,指导广大种植户良种良法配套,实现提质增效。
去年,体系按照“一三五五”工作机制,积极对接单位,开展技术服务,种植基地收益颇丰。去年,偃师市盆窑村果农王建兴尝到了果园套种甘薯的甜头,不仅降低薯苗成本和人工投资,栽种效率和效益也大大提高,亩效益实现元以上。
体系育种栽培岗位联合5家甘薯科研单位、16家甘薯企业申请了“河南省甘薯全产业链协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助力我省甘薯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产业问题重点科技攻关
□肉牛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王二耀
针对能繁母牛数量下降这一限制我省乃至全国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首席专家团队开展了肉牛高效繁殖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我省拥有丰富的肉牛遗传资源,但杂交改良繁育体系不健全,遗传潜力未能充分发挥。针对该现状,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开展了皮南牛、德南牛新品种和郏县红牛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作为农业大省,我省拥有丰富的粗饲料资源,但秸秆加工利用不足,饲料配合粗放,导致肉牛生产效率不高。饲料营养岗位专家团队针对性地开展了玉米青贮、微贮等秸秆加工过程中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分析,进行了肉牛营养需要与饲养管理规范研究与示范,粗饲料利用率提升5%~10%。
针对养殖废弃物污染问题,资源化利用岗位专家结合肥料化、基质化,进行了生态循环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针对当前肉牛免疫率低,活牛运输过程中防疫难度大、应激综合征高发,以及集中规模饲养造成繁殖与产科疾病增多等,体系成员协同创新,联合承担了肉牛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驻马店综合试验站针对夏南牛繁育能力提高及生长发育调控关键技术进行了示范与推广。
科研创新为渔业绿色发展增效
□大宗淡水鱼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冯建新
体系自主繁育的豫选*河鲤、福瑞鲤等,满足了良种需求;优化了生产技术,科学提高了单产水平;变革了生产模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未发生大规模病害,保护了行业健康发展,水产品质量更加安全;通过举办展览、媒体宣传,阿武*河鲤、谷雨春等品牌得以提升。
这些成效的取得与各专家团队的科研创新紧密相关。各专家团队集成创新养殖模式,布局*河滩区生态保护型池塘养殖、水库绿色渔业、稻鱼生态综合种养三个核心示范片,其中三门峡实验站创新的渔农一体化生态系统,为*河流域池塘养殖创新了模式,拓展了渔业的发展和服务空间。首席团队创新研制出*河鲤新一代家系,培育了用于生产推广的亲本,开展了相应的生长和遗传效应测试,同时挖掘种质资源,为基因组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
体系专家的科研创新还直接表现在两项物化技术产品上,一项是首席团队研发的鱼类体型测量装置,目前已被授权发明专利,一项是病害岗位专家团队研发的精准施药船,目前正处于测试阶段。
联合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玉米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李玉玲
年,在首席专家带领下,各岗位专家与综合试验站开展多学科、多层次、高水平的联合攻关研究。
夏邑县济阳镇原乡农业科技公司通过推广种植甜糯鲜食玉米0亩,带动农户亩均收入元,比种植普通玉米增收30%~50%。在滑县焦虎镇屯集村,糯玉米种植面积增至亩,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年,围绕优质专用、抗逆稳产高产、适宜全程机械化为主攻目标,体系共选育出11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审和省审。针对我省玉米耕作栽培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系在土壤、肥料、管理等方面开展玉米高效绿色技术研究。
机械化程度低是玉米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围绕这一核心问题,玉米体系各专家团队开展协同攻关,从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机械化应用等入手,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播种缺苗断垄、机械收获破碎率高等问题,体系组织了玉米绿色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与配套装备攻关。
现代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焕新
□中药材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陈随清
首次完成颠茄种植基地建设与集成关键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建立河南省中药资源数据库;开发完成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并示范推广;开展“四大怀药”主产区中药材产业链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取得省级科技奖3项,鉴定新品种5个……年,中药材体系科研创新活动成效显著。
依靠现代科技赋能,中药材这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在推广服务方面,体系专家积极对接服务省内中药材“新农人”,给予他们诸多帮助,引领和支撑了我省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席专家开展“四大怀药”和金银花的新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产地初加工等指导与培训,耕作栽培岗位专家探索形成了*精产业扶贫模式、怀地*工厂化育苗和怀山药高架起垄技术示范模式。
体系在嵩县构建了中药材生产信息与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体系专家+制药企业+种植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三种模式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种苗繁育技术示范,使*精的发芽率由传统的50%提高到80%左右,育苗周期由2年缩短到1.5年,单株成本由1元降至0.5元,种苗繁育基地扩大至亩以上。
育新种创模式助水稻高质高效
□水稻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尹海庆
再生稻引领了信阳优质高效水稻产业发展的新变革。作为我省年农业主推技术之一、信阳市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信阳市8县2区再生稻种植面积发展到32万亩,平均亩产公斤以上,增收元以上。
近年来,我省水稻产业技术需求多样化。体系的专家团队专门制订了以绿色高效栽培及稻田种养等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水稻产业发展服务指导等工作目标,培育和鉴评出一批优良食味新品种新品系,培育出一批抗稻瘟病新品种新品系,量身打造的轻简化直播栽培技术、豫南再生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成为去年农业主推技术,推动了我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大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水稻体系专家在全省开展了一系列优良食味品种选育研究及评鉴活动,满足消费者味蕾,培育和提升了一批稻米品牌。专家还开展跨学科协同,联合水产专家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高效新模式,指导全省十多个县区,推广“繁养分离”“一稻一虾”“一稻二虾”模式养殖,既保障粮食生产,又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改善稻田生态。
当好智囊做好智库
□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张道明
年,体系专家团队先后对接玉米和肉牛、食用菌、花生、生猪、蔬菜、水稻等技术体系,开展技术支撑产业发展评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等工作,为各产业技术体系团队提供智慧后盾。
专家团队围绕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的“一三五五”工作机制,先后赴洛阳、安阳等地,就农业科技创新如何支撑产业模式创新、如何提高经营效益等方面进行实地指导服务。一年来,体系共培训农业农村各类人才4人次以上,包括“三产”融合与合作社运营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实践、农产品绿色营销等内容。
与其他产业体系各专家团队协同创新,目前已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针对脱贫攻坚全面转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等重大课题,体系将集中力量对农业科技创新如何形成合力、系统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以上内容来自年1月5日《河南日报农村版》。
当期《乡村振兴》周刊为第5版至第8版,版面如下: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统筹:李晓辉策划:吴向辉编辑:文新
小编每周为您推送三农领域深度的报道,三农*策解读等。欢迎您经常留言互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