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6/7 17:56:00
农机行业一直有这样的论调,因为行业企业太多,不能形成规模,造成“散”“小”“乱”“弱”的格局[1],低端产能过剩[2],高端[3]供给不足。由此断定,我国农机工业一直发展不好,根源所在就是行业企业太多。那么,农机行业真的是企业太多吗?翻看之前的统计资料,无论是涉及农机制造的工商数据[4],还是行业报表企业量[5],确实都不少。如果和欧洲或北美相比,就更显臃肿。[6]于是有人认为,欧美甚至日韩,农机工业发达,原因就是他们企业数量少。[7]也因此,有人想出了建立行业门槛的“好主意”[8],有人提出了提高强制标准的“好方法”[9]。且不说这是否是一种本末倒置,单就市场理论来说,规模聚集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很多行业,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垄断定价[10]。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粗制滥造[11],甚至把价格战看作行业发展的“绊脚石”[12]。但如果资源集中在少数几家企业手中,用户将会付出远高于价值的价格去购买产品[13]。此外,一个产业发展需要很多内涵,经验积累、植根情怀等[14],都比资本驱动更为重要。我们只看到拖拉机和收割机企业数量庞大[15],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当大企业建立势力的时候,小企业对价格的反击[16]。而当一些农机企业在固有领域受挫的时候,他们转向相似产品或上下游产业链的优势[17],是无可比拟的。农机企业再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且,大家都在同一个环境下竞争。你觉得他们越界你们吃亏,那是不是意味着你们没有采取措施呢?[18]再说,大企业都是小企业长大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小企业,会有不少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未来中国农机化事业的坚实脊柱。笔者反倒认为,农机行业不强,根本在环境。而环境的组成和优化关键,是制度,是*策,是行业约束,是企业自身的完备,是经销商的成长,也是用户的进步。如此,才能保证产业聚集时,不至于垄断定价;行业分散时,更能勇于创新。[19]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农机工业,这是大国责任和担当[20]。农机工业要想强大,垄断或者寡头,肯定不是方向。就像农场经营一样,或许适度规模,才是农机工业发展强大的必要方式。而农机工业强大的标准,笔者以为,应该是支持用户农业生产的能力[21],处于领先水平。参考资料:[1]这种表述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提法更加明确和直接,特别是年以后,农机行业以外的社会媒体,也将中国农机“小、散、乱比较突出”作为常规表述。[2]据不完全统计,在年,我国大中型拖拉机产能已经接近万台,联合收割机产能也超过50万台,而市场实际需求方面,大中型拖拉机最高峰也不过40万台,联合收割机也就20万台左右。[3]一方面是指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如大家经常提及的动力换挡或者无极变速拖拉机;另一方面是指质量水平比较高的产品,如可靠性好小时无需大修等。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质量,市场确实需求很多,但受制于产能和价格,至今难有突破。[4]工商注册数据方面,到年农机企业已经超过万家,制造相关的超过一半,这个数据还是十分庞大的。[5]行业报表数据来看,我国农机企业规模以上的数量多家,纳入农机补贴的各类企业总量长期超过0家。[6]传统印象中,欧洲和北美农机企业数量稀少,以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集团、CLAAS和SDF为主的几大集团,加上雷肯、克罗尼、阿玛松和格兰、马斯奇奥这样的小巨人企业几十家。[7]且不说观点的正确性,实际上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农机企业数量并不少。如美国,在50人左右的农机企业超过家,有可能达到家;而欧洲小型的农具企业,粗略估计也在0家以上。[8]年5月26日,《联合收割(获)机和拖拉机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由工信部公示,标志着农机行业首个准入制度的实施。[9]比如提高鉴定标准,整治拖拉机的“大马拉小车”现象。[10]这里指卖方垄断价格,取得超额利润。由垄断行业人为制定的价格,它不受市场的影响而独立存在,是不受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而且是不变化的独立价格,它是市场价格中的独立的价格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各行业的产品或商品的价格也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趋向于合理的价格。可是“垄断价格”却保持着人为所制定的价格恒定不变。[11]某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但达不到预期作业收益,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12]由于农机补贴的参与,使价格战更加明显,有人称之为“自杀式竞争”。实际上,在竞争分析方面,价格战并非是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是一种有效竞争方式。[13]参见卖方价格垄断。现实的事例就是,欧洲和北美的农机价格是普遍偏高于价值的,源自于农机企业聚集后的势力。关于企业势力,下面还会分析。[14]农业机械实际上被列入特种装备行业,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细分领域。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积累和决心,或者说某种情怀驱动,很难从事下去。就像高考“跳农门”一样,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即便现在*策很好。[15]到年底,拖拉机企业依然超过家,各类收获机械厂家也超过个。[16]大企业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希望垄断市场;小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可以让出一部分利润,以此来对大企业进行价格上的反击。[17]实际上,最近几年有不少转型成功的企业。比如,某做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原来瞄准的是三大作物,后来发现竞争过于激励,转而去做经济作物收获,目前还是比较成功的。这样的事例,非常多。[18]比如你发现对方虚开发票,为何不去举报呢?行业发现自己的某些漏洞,为何不去弥补呢?我们的行*部门和行业组织都在干什么呢?当然,作为媒体从业者,个人认为媒体也有缺位。[19]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的一种观点。现代经济学派对垄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垄断有利于创新,因为企业为了保持垄断地位要不断进行创新;另一派认为,垄断不利于创新,他们会在知识产权、诉讼等领域设立各种门槛,把竞争者挡在门外。也就是说,把创新的钱花在了别的心思上,即建立企业势力。显然,约瑟夫支持后者的观点,笔者也支持后者。[20]中国是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我们要自己解决吃饭的问题,不能给世界添麻烦,这是基本思路。此外,我们还要为世界做出更多贡献,这就是责任和担当。[21]笔者个人认为,农机企业强,并不代表农机工业强。而我们的农户强,才是真的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