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农机行业来说,亟须打造在更高端价值链的竞争力,成为高价值链环节的主导者,这也是市场激烈竞争的需求与结果。掌握核心技术意味着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多产品溢价能力、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
在去年底召开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身兼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组长的李克强总理在主持会议时表示,我国的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总理指出:“要清醒看到,我国科技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薄弱、一些关键技术亟需突破等问题,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更加突出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塑造发展新优势。”
李克强总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短板。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农机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自年之后,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机制造基地。总体上看,我国农机产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以及高效的供应链,这也是我国农机制造的优势。然而,我们很遗憾地看到,目前我国的农机研发创新、企业规模、品牌实力均还较弱,产值1亿美元以上的寥寥可数,没有形成一家全球化品牌与跨国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也没有大幅提升。下一步,需依托我国庞大的市场优势与制造优势、进一步打造更加完整独立的产业链,补齐目前的发展短板,并向高端价值链发起冲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机领域步入汽车领域的后尘,走了一条“市场换技术”的路径,相继吸引了全球五大农机制造商来中国建厂投资进行本土化生产。这种做法在促进国外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本土企业在技术与竞争能力的提升。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双赢的局面。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模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挑战,在一些产品关键零部件技术方面仍存在较大制约,如打捆机的打结器、采棉机的采棉头及拖拉机动力换挡及更高阶的技术掌握方面均不理想。
毫无疑问,我国农机市场最大的优势是消费规模,由此也催生了制造端的规模生产优势,进而建立起了相当成熟的供应链,形成了市场、制造与供应链共同组合成的竞争力。多年来,我国农机企业基本遵循的是营销导向模式,尤其擅长价格竞争,通过此种方式迅速实现市场普及。也有很多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以及投资自动化设备进一步降低成本,维持了我国农机制造的一些比较优势。
不过,这种优势的一个明显是溢价率低,企业活得非常艰难。以农机购置补贴*策为代表的我国传统的农机产业扶持*策基本上以补贴方式刺激消费端,从而鼓励制造端产能投资,这种方式会立竿见影地产生一股集成组装产能浪潮,但对于核心技术研发的激励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产能过剩容易导致一些企业进行低水平价格竞争,主动投资于核心技术的能力还有较大的强化空间。
这种现象将随着农机行业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