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根据SIA的统计数据,近年全球卫星产业市场规模及构成如图43所示。可以看出,卫星产业市场中,地面设备及卫星服务的市场占比均超过40%,卫星制造市场占卫星产业市场总体不足0%,年甚至不足5%,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当前用于LEO轨道组网的低成本小卫星或微小卫星数量占比有所提高导致。
来源:中航证券
、卫星系统概述卫星是数量最多的空间飞行器,是利用空间资源环境,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用户提供通信广播、导航定位授时、地球综合观测及其他产品与服务的天地一体化设施。卫星的分类方式较多,可以按照所处轨道、应用领域以及重量进行分类。其中,人造卫星主要所使用的主要轨道如表6所示。
同时,卫星可以按照应用领域分类,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卫星主要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以及遥感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其他还包括一些教育、科研用卫星等,但由于数量占比较少,本报告不做过多分析。卫星按照应用领域分类如图40所示。
一套完整的卫星系统由功能配套、长期持续稳定运行的空间系统与地面系统组成。具体各分系统构成情况如图4所示。
①空间系统
在空间系统方面,尽管卫星按其应用领域分类众多,但空间系统一般均由有效载荷和保障系统两大类分系统构成。有效载荷用于直接完成特定的航天任务,保障系统用于保障卫星从火箭起飞到工作寿命终止星上所有分系统的正常工作,其中各种卫星的保障系统基本均由结构系统、热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姿控系统、轨控系统及测控系统构成,卫星空间系统各分系统的具体功能如表7所示。
与导弹及火箭整机系统类似,卫星的设计、研发及制造也属于系统工程,研制一颗传统的新型卫星周期可达5-8年(小卫星或微小卫星研制周期有所不同,一般较短),而在研制发射成功后,其结构、电源、姿态和轨道控制等分系统构成的保障系统平台一般可继续用于其他新研制的相同类型及规模的卫星,缩短未来型号的研制周期及降低成本。卫星研制的简略技术流程如图42所示。
卫星所处的在轨工作环境一般为真空、高低温交变、强电磁辐射等恶劣环境,因此卫星具有不可维修性、自主工作性的特点。在此条件下,卫星保障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尺寸、质量、功耗、寿命、可靠性、遥测参数、遥控指令等,而在有效载荷方面,其性能指标与卫星的应用领域有关,如遥感卫星中的对地观测卫星有效载荷要考虑相机分辨率、数据传输速率、数据压缩比、信息存贮容量等。
②地面系统
卫星地面系统则主要由地面测控系统及地面应用系统构成。其中,地面测控系统由跟踪测量系统、遥测系统、遥控系统、实时计算机处理系统、显示记录系统、时间统一系统、通信系统以及事后数据处理系统各分系统共同组成。具体各分系统的具体功能及构成如表8所示.
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根据卫星应用领域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报告将重点分析当前应用市场规模较大的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应用系统以及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各类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具体应用领域及具体设备产品如表9所示。
2、卫星产业市场现状按照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的统计口径,卫星产业由卫星发射、卫星制造、卫星服务以及地面设备四部分组成。由于卫星发射市场基本等同于运载火箭市场,卫星测控运营主要由国家建设的航天测控网构成,与资本市场关联度较弱,本报告中涉及的卫星相关市场仅包括卫星制造、地面设备以及卫星服务三部分,也对应了4.节中卫星系统的卫星空间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卫星地面系统研发设计制造以及卫星应用。
根据SIA的统计数据,近年全球卫星产业市场规模及构成如图43所示。可以看出,卫星产业市场中,地面设备及卫星服务的市场占比均超过40%,卫星制造市场占卫星产业市场总体不足0%,年甚至不足5%,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当前用于LEO轨道组网的低成本小卫星或微小卫星数量占比有所提高导致。
2.卫星各细分产业市场测算
2..卫星制造
卫星制造主要是卫星空间系统制造的市场,据SIA公开的数据,近十年来全球卫星制造市场保持了总体缓慢增长的趋势(见图44),而年则出现了明显下滑,参考对应的全球卫星发射数量变化(见图45)可以发现,市场规模的波动原因主要是卫星发射数量存在波动,而卫星发射数量的波动主要是受统计年度前几年卫星需求(由于卫星从研制到发射存在几年的延迟)以及卫星替换更新周期影响。
而从SIA公布的-年各国(区域)在全球卫星制造市场的组成(见图46)中可以看出美国在全球卫星制造市场中始终占有最大的比例,稳定在50%到70%之间波动,而中国与美国在卫星制造市场上的差距明显,中国年到年卫星制造市场仅占全球的4%到5%,同时,美国、欧洲及中国市场规模占全球比例由年的92%增至年的98%,表明了全球卫星制造市场有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我们预计,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部分航天产业不发大的国家对卫星应用的需求有所增长,但受限于自身技术原因,而更多的向航天产业发达的国家订制卫星所致。
由于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卫星的空间系统有效载荷一般不同,因此其对应的卫星产值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可一概而论,为对未来卫星制造产业市场规模进行更好的测算,我们需要对卫星制造市场中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各类卫星进行单独讨论,结合4.节中按照应用领域对卫星种类的分类,将卫星可以分为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科学实验卫星、技术验证卫星以及其他卫星。各类卫星的具体定义及包含对象如表20所示。
按照以上标准,从年到年全球历年发射的各种卫星数量占比(见图47)来看,年全球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的数量占比较年比出现了显著增长,并一直持续到年,主要原因是-年,研发周期短,响应速度快且成本较低的立方星发射数量快速增长,而大部分立方星均属于对地观测卫星。
市场规模方面,从年到年全球发射的各类卫星市场价值分布(见图48)来看,立方星数量较多的遥感卫星尽管发射数量较高,但市场规模占比始终低于20%。技术验证卫星由于应用领域主要为验证一些设备以及工程技术在空间中的应用,并未开展实际服务,市场规模较小。我们认为其他类卫星的数量较少,市场规模占比却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用卫星一般采用了尖端的技术、可靠性高、价值高的设备器件导致。
基于以上数据,我们测算了全球各类卫星单颗市场价值(此处只为做出定性判断,因此未区分卫星大小区别),如图49所示。可以定性判断遥感卫星的平均市场价值远低于通信卫星及导航卫星,通信卫星的平均市场价值一般大于导航卫星,可以看出,该判断也解释了-年遥感卫星数量占比较大,但市场规模却低于数量占比较小的通信卫星及导航卫星的原因。
在各类卫星数量变化趋势方面,根据UCS(UnionofConcernedScientists)卫星数据库中的统计数据,截至0年4月日,全球在轨正常工作的卫星共计颗。其中美国运营卫星数量居首位,达到颗,占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49.77%,中国运营卫星数量居次位,达到颗,占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3.62%。
具体对比中美在轨卫星种类分布(见图50),可以看出,截至0年4月日,中国在轨正常工作的遥感卫星数量最多,通信卫星数量占比低于美国,这与我国在*策上对商业通信卫星管制较严格有关,同时我国科学实验卫星数量占比较低,表明了在当前我国航天产业体系整体落后美国背景下,加大卫星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仍将是中短期的主要工作,因此卫星发射及制造数量未来均有望保持增长。
从我国与美国卫星所属主体的性质对比(见图5及图52)来看,我国卫星中的商用卫星数量占比远小于美国,而*府及高校运营的公共事业类卫星占比数量较大,我们判断,伴随未来我国航天法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我国在新基建战略中对“卫星互联网”的推进,商用卫星的数量占比有望提高
按照我国公开披露的航天发射记录来看,年以来我国发射的各类卫星数量如图53所示。可以明显发现,自年起,我国发射了大量应用于国土资源勘测、气象及灾害监控的遥感卫星,且其数量总体保持高速增长;我国在加速建设第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背景下,近两年北斗导航卫星发射量较大;在年技术验证卫星(遥感技术验证卫星占比较大)发射数量达到一个峰值下,年及年遥感卫星的数量出现高速增长,因此我们判断,在技术验证卫星发射数量达到年后的峰值后,0年后遥感卫星或通信卫星星座组网将进入密集部署阶段,特别是在卫星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新基建”战略背景下,通信卫星的发射数量有望达到一个新的高点
未来中国卫星数量测算方面,我们主要对当前在轨正常工作卫星的退役更新以及未来卫星星座的新部署计划两部分构成分别进行测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市场规模测算区间为0-5年,因此本报告中各类卫星的新增需求测算时将包含0年上半年已经发射的卫星。
①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方面,目前在轨的通信卫星主要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中星卫星系列、亚太卫星系列、天链一号、中信集团的亚洲卫星系列以及中国电信运营的天通一号卫星系列,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而以上通信卫星一般为大型卫星,寿命基本为5年左右(天链一号为5年左右),同时该类卫星基本功能为传统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手机移动通信、应急通信以及转发器租赁等。
未来,我国还将开展新的通信卫星部署计划,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计划、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及行云工程等。具体部署数量及部署计划如表22所示。可以看出,我国未来三大通信卫星星座组网均计划在低轨轨道部署,且数量庞大,参考海外该类卫星特点及相关的披露信息,我们判断该类卫星均属于小卫星或微小卫星,成本较低。
综上,我们可以对5年前已公布的我国通信卫星需求做出测算,如表23及表24所示,预计5年前,我国通信卫星中大卫星需求2-3颗、小卫星或微小卫星需求颗。
②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方面,我国主要以北斗导航卫星为主。该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外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其目前在轨情况如表25所示。
当前,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已无补充发射及更新计划,北斗三号系统全球卫星组网空间段已经完成,未来我国导航卫星的新增需求将主要来自下一代北斗卫星组网部署计划,同时,北京未来导航有限公司以及吉利科技孙公司时空道宇也提出将建设星基导航增强系统,具体部署数量及部署计划如表20所示。
综上,我们可以对5年前已公布的我国导航卫星需求做出测算,如表27及表28所示,预计5年前,我国导航卫星需求约5-6颗,国内星基导航增强系统用卫星颗左右。
③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方面,作为我国所有卫星种类中数量占比最高的一种卫星,当前各遥感卫星星座组网部署众多,主要在轨正常工作的遥感卫星系列如表29所示。
我国未来遥感卫星的部署计划也多于通信和导航卫星星座未来部署计划数量(见表30),主要原因为遥感卫星作为小卫星及微小卫星数量占比最多的卫星类型,具有低成本和研发响应快的特点,同时遥感卫星下游应用市场广阔,以上均导致其近年来数量上成为了商业航天领域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基于当前在轨遥感卫星和未来遥感卫星星座部署的计划,我们可以对5年前已公布的我国通信卫星需求做出测算,结果如表3及表32所示。我们预计5年底前,我国遥感卫星中大卫星需求约为83到86颗、小卫星或微小卫星需求约为颗。
除了通信、导航以及遥感卫星外,科研卫星尽管市场价值较高(见图49)和技术验证卫星发射数量较多,但由于我国科研卫星数量相对全球发射较少,同时技术验证卫星实际价值较小,因此本报告中暂未将其计入卫星制造市场规模测算中。综上,结合以上对三大主要种类的卫星在5年前已经披露的需求数量,我们对各类卫星测算基本
假设以及测算的结果如表33所示。可以看出,我国0-5年卫星市场规模可超过亿元,年均市场不低于亿元。其中,80%以上市场将来自于部署在LEO的通信小卫星(或微小卫星)以及星基导航增强系统所使用的小卫星(或微小卫星)。
2..2地面设备
卫星地面设备主要包含了网络设备和大众消费设备两部分,网络设备主要包括了卫星信关站、控制站、网络运营中心(NOCs)、卫星新闻采集(SNG)以及甚小天线地球站(VSAT);大众消费设备主要包括卫星导航设备(GNSS)、卫星电视、广播、宽带以及移动通信设备等。从SIA发布的近年来全球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变化及构成(见图54)可以看出,相较于卫星制造,全球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增长快速,从年的亿美元增长到年的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3%,
根据SIA发布的年全球卫星产业报告中披露的年全球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及构成中(见图55)可以看出,在全球卫星地面设备市场中,消费设备里的卫星导航设备市场占比最大。
①卫星导航设备市场测算
根据UCS统计,截至0年4月日,各国具体运营导航卫星的数量分布如图56所示,可以看出,有6个国家(或地区组织)当前运营着导航卫星,其中我国运营的导航卫星数量最多。在这6个国家(或地区组织)建设(或正在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包含四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GNSS),包括:GPS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以及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欧盟)。四大卫星定位系统即将部署完成的卫星的参数如表34所示。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步最晚,但实现功能上较其它三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多出了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
根据年0月欧洲GNSS管理局发布的《GNSS市场报告()》披露。全球宏观趋势带动产业和个人GNSS应用,延续了近几年的显著增长,包括设备和服务在内的全球GNSS市场未来十年将继续扩展。年全球GNSS设备总销量超过7亿台(套),GNSS终端社会保有量为64亿台(套),全球GNSS市场服务总收入达到亿欧元。并预计9年,GNSS设备销量会达到28亿台(套),保有量达到95亿台(套),设备和服务收入增长到亿欧元。同时,年,GNSS产业的价值创造仍主要集中在北美、欧盟28国和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
中国从年北斗系统开始提供正式服务以后,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规模以约20%的年增长率稳定增长(见图5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规模达到了3亿元。但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国内改革调整、行业采购量下降、新增市场放缓、跨界竞争加剧等客观因素影响,年产值增速进一步放缓。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包括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增速下降明显,为66亿元(+9.07%),占总产值的33.87%(-.64pcts),而伴随北斗应用进一步普及,对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经超过80%。按照《GNSS市场报告()》中对-9年复合增速8.02%估算,我们预计到5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市场规模可以达到.80亿元左右。
另外,从图57可以看出,在进入年后,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规模增速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主要原因为受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国内改革调整、行业采购量下降、新增市场放缓、跨界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从国家和各地方*策及项目支持情况来看,*府对战略新兴产业*策支持方向有所调整,对北斗领域的扶植项目数量明显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分析,年-年期间总体支持降低57%左右。仅从*府公开采购招标数量来看,年涉及北斗的*府采购标的数量为个,年为个,年只有个。另据经营*工业务的部分北斗企业披露数据显示,年*工订单数量和合同金额也下降明显,普遍减少在20%以上,个别企业甚至减少70%以上。
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对当前北斗系统建设、应用推广和国际化发展情况的详述,在北斗第三代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过程中,就已经开始着力打造基础产品,推动多领域应用,带动“北斗+”融合应用发展,促进卫星导航产业增长。
综合以上形势,我们判断,在年起北斗三代工程开始启动的十余年间,受到北斗二代及未完整建成的北斗三代导航系统在定位精度及技术成熟度上均落后于其他全球导航系统,且国内卫星导航下游服务仍为传统的卫星导航位置服务,较其他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缺少竞争力,因此市场推广上主要需要*策支持。而在近三年来,经过技术的积累,市场已经孵化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北斗导航应用下游的企业,国产替代带来的市场空间逐渐减少,传统的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市场已经逐步进入成熟期,部分“+北斗”产业开始进入萌芽阶段。伴随0年北斗三号导航系统建设完毕,我们预计国内传统的卫星导航产业传统应用下游市场增量空间将逐渐缩小,而“北斗+”和“+北斗”两种融合创新的推进将替代成为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的主要增长点,但需要注意,在北斗导航产业下游催生的产业融合在带来增量市场的同时,跨界竞争也将持续加剧。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已形成了完整的内循环。上游基础部件是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主要由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天线等构成。中游主要包括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是产业发展的重点。下游的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提供众多行业应用。
近五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上中下游各部分产值占比如图58所示,可以看出,在当前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中,代表地面设备制造的中上游的产值占比均在缩小,而北斗导航系统下游运营服务市场规模在快速提升。
将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的上游及中游定义为我国卫星地面设备领域,下游定义为卫星导航服务领域。基于当前卫星地面设备领域占比逐渐下滑趋势,我们假设5年我国地面设备领域市场规模规占比为45%,则5年卫星导航地面设备领域市场规模预计可以达到.6亿元。
除卫星导航外,卫星地面设备其他的应用领域在于卫星通信以及卫星遥感领域,包括了除导航应用的其他消费类设备,以及网络设备。
②其他消费类设备市场测算
除卫星导航的其他消费类设备中,卫星移动通信设备终端为主要构成。据工信部统计,截至0年7月末,我国地面移动通信用户达到5.97亿户,4G用户超过2.88亿户。按照国际咨询公司的测算方式,卫星移动通信用户数一般取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用户数总量的0.2-%,取下限计算,国内卫星移动通信市场的潜在用户数将达到39.4万户,按占该市场的/3计算,保守估计直接使用卫星移动系统的活跃用户数量可超过00万户,按照一户一台测算,个人直接使用的卫星手持移动通信终端需求为00万台。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卫星移动培育了大量潜在的使用多模终端配置用户,即使按%计算,多模终端数量也有望达到万台。
假设民用卫星移动通信终端价格0元,多模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价格万元,单兵手持终端价格2万元,车载和便携式终端价格20万元进行测算,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终端总需求量可达25万台,总市场规模可以达到亿元,具体测算如表35所示,但根据天通一号网披露,截至年2月,国内只有8-0万卫星通信用户,不超过国内卫星移动通信终端总需求的0.5%,假设5年卫星移动通信终端用户可以达到总需求的8%,即终端数量可以达到72万台,0年-5年期间,每年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市场增量空间平均约为2.66亿元左右。
③网络设备市场测算
卫星地面设备中的网络设备,主要由卫星通信及卫星遥感应用,接收、传输卫星空间段数据的卫星数据接收站设备构成。其中,VSAT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套完整的VSAT系统由通信卫星上的转发器,地面大口径主站(中枢站)以及众多小口径的小站构成,根据恒州博智(QYResearch)分析,年全球企业VSAT卫星通信系统市场总销售额约.53亿美元,中国企业VSAT卫星通信系统市场为7.56亿元,按照年复合增长率7.7%测算,5年中国VSAT卫星通信系统市场预计可以达到3.70亿元。我们认为当前国内VSAT系统市场规模较低的原因主要为我国卫星电视直播业务目前未能得到*策完全放开,尚未实现产业化发展。VSAT系统的应用领域当前主要集中于*府机构等公共服务部门。
另外,由于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大型地面站一般为国家*府建设,市场增量较少且数据较难获得,暂未详细测算。卫星地面设备中的网络设备暂以VSAT设备代替。
综上所述,我们对卫星地面设备市场的各领域进行了测算,具体结果如图59所示。我们对未来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有如下判断:
()5年我国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总体可以达到亿元(见图59),其中导航设备终端市场占比最大,占比超过97%。
(2)消费设备中的导航设备终端方面,伴随0年上半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建设完毕,地面应用将持续推广,我国卫星导航终端设备的市场有望保持稳定的增长。
(3)消费设备中的其他设备(卫星移动通信设备)方面,伴随我国推进鸿雁星座、虹云工程等低轨通信卫星的部署建设,未来卫星通信终端设备的市场需求有望增长,但受限于当前卫星通信终端设备较为昂贵、5G移动通信将迎来快速的拓展、光纤通信的地位短时间内较难撼动等因素影响,消费设备中的其他设备市场规模占比短期内可能较难取得明显的提高。
(4)网络设备中的VSAT系统方面,尽管据航天科技集团披露,我国约有.7亿户家庭卫星电视直播的市场需求,但受到我国对卫星电视等VSAT系统重点应用领域在*策上存在不明确性,保守估计我国未来VSAT市场规模仍将保留在较低水平,在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中占比最低。
2..3卫星服务
按照近年来美国卫星协会(SIA)的统计方式,全球卫星服务主要由各类卫星通信服务以及遥感服务构成,近年来全球卫星服务市场规模及构成如图60所示。可以看出,尽管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占卫星服务市场规模比例有所下降,但始终是全球卫星服务市场的主要构成,其次为卫星固定通信服务。
其中,大众消费通信服务由卫星电视直播、卫星音频广播以及卫星宽带服务构成;卫星固定通信业务主要由转发器租赁协议和网络管理服务构成。年卫星服务市场的拆分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在卫星服务的各项具体业务中,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占据了75%的比例,其次为通信卫星转发器租赁业务,占比9%。主要原因为国外通过卫星电视收看电视节目的现象较为普遍。而SIA的卫星服务市场统计中未考虑卫星导航服务市场,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一方面为国际当前主流的GPS卫星导航系统中的民用GPS信号可任意接收,不收取费用,因此未被计入卫星服务市场;另一方面GPS卫星导航系统通过出售手机芯片、信号接收终端等方式取得的收入被计入了卫星地面设备市场中。
在对我国卫星服务市场进行分析时,除需考虑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卫星移动通信服务以及遥感服务等细分市场之外,还需考虑我国卫星导航中的GNSS下游各类“北斗+”应用领域的运营服务市场。因此,本报告中对我国卫星服务市场的测算将主要考虑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卫星移动通信服务、遥感服务以及卫星导航服务。
①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市场测算
大众消费通信服务方面,主要由卫星电视直播服务、卫星音频广播以及卫星宽带业务。
卫星电视直播方面,根据《我国卫星直播电视业务发展研究》中的分析,我国在年6月成功发射了中星9号卫星标志着我国直播卫星系统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年年底,我国卫星直播电视“户户通”开通用户数量总计.亿用户,我国的卫星直播电视已经成为了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平台。然而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卫星直播电视项目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亏损状态,主要根源为当前卫星直播电视平台未能实现商业化运作,国家对其定位仍是有线电视的补充,主要覆盖边远农村地区,实行免费服务,靠*府每年的财*经费维持终端最基本的收视功能以及各省市的基本节目。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国内卫星电视直播业务与卫星音频广播的市场规模可以参考中国卫星通信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卫通”)的广播电视业务收入,年中国卫通广播电视业务营业收入为0.7亿元,按照中国卫通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公司在国内的市占率约为80%测算,年我国卫星电视直播与卫星音频广播整体业务规模约为2.7亿元。*策未出现大规模变动前,未来几年广播电视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取-年中国卫通广播电视业务的复合增长率.0%测算,5年,我国卫星电视直播与卫星音频广播整体业务规模可以达到3.63亿元。
卫星宽带业务方面,下游的市场需求主要在于陆地卫星宽带通信、航空卫星宽带通信以及海上宽带卫星通信。伴随未来鸿雁星座及虹云工程两大低轨宽带通信星座的建设,我国自主可控的卫星宽带系统接入或将在5年前将有稳步增长。
陆地卫星宽带通信方面,根据宽带发展联盟统计,截至年末,我国宽带普及率已到达较高水平,如图62及图63所示,而卫星宽带收费价格相对较高(天海世界卫星海洋宽带套餐:59元/全年8G流量),而当前高铁、动车宽带通信大多采用沿线设立4G、5G基站的形式,而非成本较高的卫星通信方式,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内,陆地卫星宽带通信较难在我国推广,其市场规模相较于航空卫星宽带通信以及海上宽带卫星通信可忽略。
航空卫星宽带通信方面,主要用于机上WiFi通信。年月日,我国首个空中互联网产业联盟在珠海航展宣布成立,年6月东方航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弛在民航趋势论坛上披露:我国航空企业旗下机队已有40架开通机上WiFi,中国的航空互联网市场渗透率刚刚超过5%,而美国航企的互联网机队占比已超过80%,未来中国民航的航空互联网将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投入阶段,0年7月7日,中国第一架国产高速互联网飞机正式启航(青岛航空QW航班,基于中星6号高通量通信卫星),同时开启了中国民航史上首次机载Ka卫星宽带互联网直播。
基于第三方调研机构CAPSE(民航旅客服务测评)年的调查研究显示,92%的国内旅客认为需要配备机上WiFi,27%的乘客愿意为此付费。据《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披露,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达6.亿人次,假设航空互联服务00元/人/次,可以测算出当前我国潜在航空卫星宽带市场规模可达5.52亿元。按照每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每年增长0%、航空互联网市场渗透率每年扩充5%来测算,5年我国航空卫星宽带通信市场规模将达到8.亿元。
海上宽带通信方面,根据观研天下测算,年我国海上宽带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6.亿元,同比增长22.2%,随着我国*策的鼓励,加大了建设海洋信息化的进程,另外,海上宽带卫星通信的迫切需求,将不断带动我国海上宽带卫星通信市场规模的扩大,预计到5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2亿元。
综上,我们测算出5年前卫星服务中大众消费通信服务的市场规模,如图64所示。
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市场测算
卫星固定通信服务方面,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上市公司中国卫通作为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其业务包含了卫星固定通信服务、转发器租赁等,据公司统计,公司业务国内市占率达到80%,根据年中国卫通通信、应急保障业务收入为4.63亿元测算,我国年固定通信服务市场规模约为8.29亿元,假设不考虑中国卫通再次发射通信卫星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即仅考虑需求端增速),且国内*策未出现大规模变动,未来几年固定通信服务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取-年中国卫通通信、应急保障业务收入的复合增长率.0%测算,5年我国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0.75亿元。
③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测算
卫星移动通信服务方面,截至年2月25日,天通一号网披露的天通一号通信卫星语音年卡销量张,套餐费及服务费合计元;数据年卡销量张,套餐费及服务费合计元。按照二者销量加权测算的天通一号用户年套餐及服务费合计.0元。参考卫星移动通信地面设备用户数量,我们预计5年我国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可以达到40.69亿元。
④卫星遥感服务市场测算
卫星遥感服务方面,我国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国防和*府类需求、商业化需求两方面。*府方面,对于遥感数据服务的采购商包括:国家安全、农业、林业、国土、水利、环境监测、防灾减灾、测绘、交通、气象、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等行业用户,以及各级*府机关、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的工程单位等;商业方面,应用领域包括了精准农业、立绘测绘、智慧城市、车联网、船联网以及大众应用等。卫星遥感服务可以细分为卫星原始数据直接消费、基于遥感数据的后续处理加工服务以及后续应用市场,根据立鼎产业研究院测算,-年我国遥感卫星各领域的市场规模如图65所示。
数据费用按照年平均增长率5%、加工服务按照年增速0%、应用规模按照年均增速5%测算,我国5年遥感卫星服务市场规模可达近亿元,具体市场测算如图66所示。
⑤卫星导航服务市场测算
卫星导航服务方面,基于4.2..2节中对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及其产业链下游产值的测算,我们预计5年我国卫星导航运营服务市场规模可以达到约亿元。
综上,我们对卫星服务市场的各领域进行了测算,具体结果如图67所示。我们对未来卫星地面设备市场规模有如下判断:
()5年我国卫星服务市场规模总体接近3亿元,其中卫星导航服务市场占比最大,占比超过80%。
(2)大众消费通信服务方面,未来市场中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在于海上宽带通信服务,其次为航空宽带通信服务,而卫星电视广播服务在我国未放松相关*策前,市场仍将维持在5亿元以下。
(3)卫星固定及移动通信服务方面,卫星固定通信的市场规模较小且增速较低,5年市场规模预计在20亿元左右,卫星移动通信方面市场规模预计可以超过40亿元。
(4)卫星遥感服务方面,作为我国*府对遥感数据需求的提升,以及商业卫星遥感市场开始形成,预计可以进入一个稳定的成长期,5年市场规模在亿元左右。
(5)卫星导航服务方面,伴随未来北斗第三代导航系统的组网完成,将带动下游多个应用领域市场的拓展。其核心及相关的下游运营服务市场规模占比也将在导航产业链中占比规模逐渐提高。
汇总0-5年我国卫星制造、地面设备以及卫星服务的市场测算结果,可以得到在忽略技术验证卫星、科学研究卫星以及教育用卫星的其他卫星及卫星制造的时间波动性情况下,我国卫星产业总体市场规模预测如图68所示。可以看出,5年我国卫星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亿元,其中伴随着我国多个卫星星座部署完成,卫星产业市场中卫星服务市场的占比将逐步提升,卫星服务市场将成为未来几年内我国卫星产业的主要增长点。
2.2卫星各分系统市场情况
目前,卫星作为最为广泛应用的无人航天器,其研发过程同样适用于图4所示的航天系统工程流程,而完整卫星系统由地面段、空间段以及下游应用相关设备(或服务)构成。
①卫星地面段
卫星地面段方面,主要由跟踪测量系统、遥测系统、遥控系统、实时计算机处理系统、显示记录系统、时间统一系统、通信系统以及事后数据处理系统各分系统共同组成。目前,我国卫星地面设备中的地面站主要用于航天测控,其中商业航天测控仍主要以国家建设的中国航天测控网为主,另建有部分行业测控站和民营测控站,目前仍处于*策和能力的成长期,与资本市场关联度不强,从图59也可以看出,卫星地面设备中的网络设备市场占比较低。同时,尽管在商业航天热潮背景下,部分民营企业成立了多家民营地面站,但其主要是为立方星或微小卫星等提供测控支持,市场规模仍较小,综合以上两点,本节将不对卫星地面设备进行深入分析,而是主要对卫星产业中的空间段及相关下游应用端进行分析。
②卫星空间段
卫星空间段方面,主要由结构系统、热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姿控系统、轨控系统及测控系统构成。从图69所示的不同种类卫星空间段各分系统成本(经费)的构成中可以看出,各类卫星空间段成本构成差异较大。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卫星的成本构成差异不单单仅存在于不同的有效载荷上,其工作轨道带来的环境差异等也将会对卫星空间段其他分系统的性能需求产生较大影响,进而促使其成本构成较大。总体来看,各类卫星空间段分系统成本构成的共性主要在于有效载荷、控制系统、电源系统以及测控系统成本占比均超过50%以上。
③卫星下游应用
卫星下游应用中,卫星通信主要以卫星移动通信设备及服务(大众消费通信、卫星固定通信及卫星移动通信服务)为主;卫星导航主要以北斗兼容型芯片及其相关模块(板卡、天线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终端集成、系统集成以及相关服务为主;卫星遥感主要以相关遥感数据加工处理、提供具体应用场景相关解决方案等服务为主。
3、卫星产业链分析不考虑卫星地面站,卫星制造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卫星的工程研制,包括卫星的总体论证、设计、仿真测试及试验。卫星总体论证设计、仿真测试及试验主要由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集团及中科院所属卫星相关研究所或所属企业、相关高校参与,此外当前也有部分微小卫星(立方星)的总体设计、仿真测试及试验由高校、相关商业卫星企业参与。
卫星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卫星试样的设计、制造及生产、其中涉及到的通导遥卫星有效载荷、结构系统、测控系统、姿轨控制系统、热控系统、电源系统由于对相关专业技术积累及资质要求较高,同时与卫星的总体论证、设计关联性强,因此行业壁垒较高,主要仍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集团及中科院等相关科研院所或所属企业参与,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零部件及电子元器件等配套产品供应。而目前参与卫星地面测控网及数据处理的参与者已开始由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及中科院等相关科研院所或所属企业向部分具有相关资质的民营企业拓展。
卫星产业链下游目前主要由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及卫星遥感三方面构成,伴随卫星产业链下游应用向民用领域快速拓展背景下,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集团及中科院等所属相关企事业单位外的大量民营企业开始参与其中,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卫星产业链及相关上市公司情况具体如图70所示。
4、卫星系统技术发展趋势由于卫星下游应用领域繁多,受各类卫星有效载荷的差异以及应用领域的需求差异影响,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以及遥感卫星的技术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我们先对卫星通用分系统中与资本市场关联较为密切的测控分系统、电源系统进行技术发展分析,同时再以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及卫星遥感应用为代表的航天产业下游进行技术发展趋势深入探究。
4.各类卫星通用分系统
4..测控分系统
卫星测控分系统是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测控系统是指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轨(即外测)、遥测(即内测)、遥控和通信(传输数据、图像和话音等)。卫星空间段上的航天测控通信系统是航天器与地面联系的生命线和天地信息的传输线,也是航天工程和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卫星空间段的测控分系统与卫星地面段测控网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本节将卫星地面段测控网技术发展与卫星空间测控分系统技术发展合并进行分析。
我国的航天测控通信主要由近地轨道测控网、深空测控网和天基测控网。近年来,我国在近地测控网建设方面,增加了Ka频段、扩频测控体制,实现了天线与机房拉远、多天线共用基带池、多频段测控系统与测量雷达共用天线、卫星数据接收与测控一体化等;在深空测控网建设方面,66mS/X双频段深空测控通信系统、35mS/X/Ka三频段深空测控通信系统和深空干涉测量系统已投入使用,3个深空站对深空目标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天基测控网建设方面,“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系统实现了三星组网运行。整个测控网具备了“有人值班、无人操作”“远程监控、自动运行”能力。
参考国内外测控通信系统建设和先期技术研发情况,近期测控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包括:
()打破测控与运控系统的“烟囱”式格局,利用通用的多功能地面站、通用用户接口、多任务操作中心、航天数据中心和通信网络,实现航天地面站网融合和测运控业务操作自动化,以提高航天地面资源的利用率和安全性,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2)在中低轨航天器测控通信和卫星数据接收方面,全空域多目标光控相控阵天线将取代抛物面天线;在深空测控通信方面,中、小天线组阵将代替超大口径天线;
(3)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将向提高S频段多址能力、开发Ka频段多址技术、建立星间和星地激光链路、提供“增强业务”、打造众多微小用户服务能力,以及融入天地一体化网络等方向发展;
(4)星间射频和光学链路将成为星座、星群测控通信的重要手段,可大幅减轻对地面测控站的依赖,也可以看作是天基测控通信手段(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卫星导航应用)的拓展;
(5)在轨维护与服务技术将带动星间高精度相对测量技术、细胞卫星协同组网、精密遥操作、可拆解卫星的地基观测技术的发展;
(6)空间移动网络将作为全新的近地空间通信与导航体系的载体,可为航天器提供按需、随时随地接入服务,并具有与地面移动无线网智能手机用户一样的用户体验;
(7)数字化、软件化、综合化、光子化将不断深入,网络化和智能化将加速发展;
(8)太赫兹、涡旋电磁波、X射线等新技术的实用化将不断推进。
4..2电源分系统
卫星电源系统作为卫星的重要分系统,在卫星全寿命期内为整星提供稳定的能量来源,其性能直接决定着卫星平台的功率能力以及卫星寿命两个关键技术指标,是整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全世界发射的众多卫星中,95%以上均采用太阳电池阵组合蓄电池组作为电源系统的电能来源。
国外航天器电源技术迅速发展,根据NASA的发展路线图,未来呈现向“大”和“小”两个极端发展。“大”是指空间站、大容量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雷达星以及一些特殊用途飞行器趋于大型化、长寿命,功率超过20kW;“小”则是指针对月球、火星的一些科学探测卫星要求供配电系统体积小、质量轻,向高比能量、高比功率等方面发展。一些新技术如多结太阳电池、锂离子电池、新型核电源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空间电源技术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我国的卫星电源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太阳电池阵-蓄电池组技术不断发展,日益成熟。其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寿命可达到8年,近地轨道卫星寿命3年以上。高轨通信卫星平台设计寿命5年,寿命末期输出功率0kW,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国的空间电源技术还有不小的差距,无论电源部件还是整个电源系统的性能,都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伴随随着我国探测卫星任务的发展,大容量通信卫星、新一代深空探测任务、空间站和微小卫星发展需求对空间电源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更高的功率;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功率密度;更高的可靠性、更长的寿命;更低的成本;更小的质量与体积;满足远日宇航探测任务的特殊需求等。从国内的科研院所已经给出了未来空间太阳电池和太阳电池阵的发展目标来看,目前卫星平台电源发展目标为效率达到7.5%的高效硅电池、效率达到34%的砷化镓电池以及应用于大型卫星,质量比功率达到W/kg的折叠式柔性太阳电池阵。
4.2卫星通信
4.2.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当前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用领域及民用领域。
①*用领域
在*用领域中,作为卫星通信使用最早、装备最完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美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事卫星通信系统。在美国搭建的新一代卫星通信系统之中,将卫星通信分为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窄带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受保护安全抗干扰卫星通信系统三类,其主要特点如表36所示。
由于各国已经意识到战争期间*事卫星通信的重要性,未来卫星通信势必面临愈加激烈的范围性威胁和竞争,而美国目前建立的*用卫星通信系统对各国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同时,美*在上述新一代*用卫星通信系统建立过程中,提出了未来0年的*用卫星通信体系和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启动宽带卫星通信备选方案分析(AoA)工作,即更广泛的使用现有商用技术,设计和构建一个新的专用卫星星座,手段主要包括纳入商用卫星公司、卫星行业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纳入商业卫星技术和基础设施;授予宽带通信架构研究合同,确立弹性安全的宽带卫星通信运行和服务体系。
(2)开展受保护卫星通信服务(PSCS)体系研究,主要计划将受保护战略战术卫星通信任务分解,以更好地实现受保护卫星通信的弹性容量、采购灵活性以及行动灵活性。
(3)开启商业卫星通信探路者计划,重点解决均商用系统不兼容的问题,探索利用商业卫星能力的新方式,以利用相对低成本、可快速交付的商业通信卫星服务。
综合分析当前美国的发展思路,可以发现,美国未来*事卫星通信的重点在于实现整体卫星通信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加大商用卫星和运营商的参与度,通过分散式体系将少数大型卫星实现的通信功能分解到大量功能单一的小型卫星上,以实现系统的弹性抗毁伤(信息系统出现故障或遭到攻击时维持或恢复功能的能力)和高可用性。
②民用领域
在民用通信卫星领域,从近年全球新发射的通信卫星的轨道结构来看,商业中低轨通信卫星占比持续提高,特别是在移动宽带星座和物联网星座领域。
移动宽带星座方面,中低轨移动宽带卫星代表有“下一代铱星”、欧洲卫星公司(SES)的O3b卫星、SpaceX的“星链计划”等等,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年先后为SpaceX,SES公司等计划超过0颗卫星办理审批许可,将进一步的激发市场活力,推动行业内的市场竞争;低轨物联网星座方面,通过低轨立方星星座满足机器和物联网市场需求成为了资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