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西湖区转塘街道上城埭村茶农、村干部陈启忠说,他们村与农业相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5万元。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万元。
从无人问津,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国标准3倍多;从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到小而美的生态村,上城埭村用了17年时间。同样是茶叶生产地上城埭村的境遇让村民觉得窝囊
上城埭村是西湖龙井茶的主产地之一,有着亩大茶园,余亩生态山林,村民世代靠山吃山,靠茶吃茶。在63岁的上城埭村老书记盛志华眼中,他们这一辈都是苦出来的,但幸运的是他们坚守住了最重要的一件事——乡村旅游特色经济。年,盛志华出生在上城埭村。少年记忆里,计划经济的年代,父母亲总是忙着炒茶。上世纪80年代,村里实行分田到户,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但当时梅家坞名气大,卖茶卖得风生水起。20多岁的盛志华几乎每天要骑着自行车花一个多小时到梅家坞、满觉陇一带去卖茶叶,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被当地茶农压价,卖不完只能再带回村去。同样是茶叶生产地,这让盛志华觉得很窝囊。年,32岁的盛志华开始正式经营茶叶生意。生意有点起色的时候,村里动员他去参选村长,那年是年。
因为坚守底线
村书记得罪了两批人
“92年,村里要完成50万元的工业产值,那会儿村里也没有工业、企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嘛。”盛志华看着村里唯一进出的不足四米宽的茅草路、杂草丛生的溪水、随处可见的垃圾,踌躇满志。
要致富先修路,村里要谋发展,第一件事就是把进出村子的主干道先修好,再修支路。
接下来,村里狠抓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溪坑整治,上城埭村慢慢有了不大不小的起色。
盛志华任村书记时,有两件事得罪了人。
90年代,双浦、周浦靠卖石头搞运输发财,上城埭村也有石头资源,有村干部的亲属提出要来办大理石厂,开发山石,盛志华二话不说一口回绝了。
“开发山林,办石矿从来不是我们的路。”盛志华说。
还有一年,村里有人引荐承包办水厂,将高山水作为桶装水外销,盛志华还是一口回绝。
“资源的东西不能滥用,不能给个人控制。如果给个人掌握了,小部分人发了财,但环境要被破坏,集体要遭殃的。”这是当时盛志华给出的理由。幸好坚守底线
上城埭村迎来翻身转机
不过幸好当时坚守住了这道底线,上城埭村的转机出现了。
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时任杭州市副市长孙景淼带队考察该项工程试点村,当时上级选中了一个邻村,后因卫生问题需要另选他村。
在听取了盛志华的汇报与发展思路后,上城埭村被成功选为试点村,由此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试点村庄,正是上城埭村大展拳脚的用人之际,盛志华等来了“好徒弟”、“好助手”陈火根。
年,上城埭村开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杭州西湖龙井开茶节”,迎来“高光时刻”。
盛志华记忆犹新:“当时盛况空前啊,中央、省、市电视台争相报道。东京电视台对我们村做了一个星期的专题报道。”
因开茶节一炮而红,一个月后的五一长假,村子里人山人海,车都开不进来。村委班子明确意识到,以生态环境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之路可以走。
但上城埭村乡村旅游的模式,真的成熟了吗?——年发展停滞的三年
经济效益带来的并不是村民的一条心,反而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
“车子么乱停!”“发财的发财,发呆的发呆。”“乡村旅游,还是要靠多造房子。”……
在陈火根和盛志华的印象里,——年是村里停滞不前的三年。
要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建设,冒出来的违建,还是得拆。
“为什么非要我拆?”“多出一点点空间碍到什么了?”村民不配合,开始向上级举报主要领导及亲属:某某家,村里的干部自己也有违建的!
陈火根和几名主要领导先从自身查起,然后挨家挨户检查:有村民挖地下室,赶紧介入制止;有人在靠近大路的地方买了土地,要造房子,他们每天盯着让拆……
一边制止,还要一边做思想工作:“我们打造龙坞茶村,资金哪里来?还不是因为*府看重我们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如果大家都乱七八糟搞,到处违章建筑弄起来,我们就回到老路上了!”
尽管时隔多年,陈火根说起这些,仍会不自觉提高了音量,“从前日子多少苦,骑自行车到外头卖茶叶我也卖过的,我们本身就是茶产地,还要低声下气去别地卖。所以,我们始终觉得,龙坞茶村‘乡村旅游’的思路不能倒,不管哪任领导上来都不会变。”
跟着村子奔小康有村民靠租房和茶叶年收入近百万
年,上城埭村修建了环村北路,至此全村干道形成环线。从前只能眼热南边农户开茶楼的北面村民,也办起了农家乐、茶楼,农家乐经济如火如荼。
年,浙江省提出“两美”“两富”战略,进一步深化“两山”理论,尝过甜头的上城埭村率先响应:借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庄整体形象。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村里的违章建筑悉数被拆除。村两委班子反复甄选新农村设计方案,全区域推进村庄整治:新铺装拓宽46条、10.2公里村道,新增截污纳管户,庭院改造个,新增绿化面积3.7万平方米,整个村子变成了一个大花园。
如今,有村民靠租房和茶叶,一年收入近百万元,大家一点都不稀奇。
村子美了,村民跟着小康了。近些年,村里开展村风文化建设,过去的旧祠堂改建成了文化礼堂,“好人榜”“模范榜”里乡村故事淳朴而生动。
“那时候老是想,以后村里人走出去,人家一听是上城埭村人,都会羡慕,想把女儿嫁到这里。现在,这种感觉大家都有了。”
?
《谁不说我乡村美》是由杭州市委农办、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杭州市网信办、杭报集团联合主办的大型巡回直播活动。启动3年以来,栏目组的脚步遍布大杭州的山村田野、自然山水。
12月29日,《谁不说我乡村美》第三届乡村振兴村民论坛在西湖区转塘街道上城埭村举行。本届论坛以“乡村品牌孵化之路”为主题,邀请乡村经济带头人、行业专家现场分享经验、交流观点,共同探讨乡村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求破题之法。西湖区转塘街道上城埭村茶农、村干部
陈启忠:茶叶变“金叶”,变温饱为富裕
这些年,我亲身经历了我们村产的茶叶变成“金叶”,我们的茶村变成“旅游村”,我们茶农的生活由温饱变富裕的过程。
年起,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给我们村的茶叶经济腾飞创造了契机。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开展有机茶园建设,提升品质,强化品牌;二是茶叶与乡村旅游完美融合,品质与价值双提升。现在,我们村已有农家乐近30家,精品民宿20余家,带动村里就业人数超过人,与农业相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5万元。杭州畲味莪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丹:两步走擦亮品牌,“金凤凰”飞出大山
桐庐县莪山畲族自治乡,是杭州乃至浙西北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我就是和莪山乡的村民一起,运营着“畲味莪山”这个区域农产品品牌。
做强品牌分两步走:一是“引进来”。邀请“网红”直播打卡民宿,再用这些极具民族风情的特色项目把客人留下来。二是“走出去”。通过小区团购、参展农博会,我们为村民拓宽农产品销路,为明年的整体农产品销售上行打下了基础。今年4月到11月,我们公司总计销售红曲酒15吨、龙须面4吨、*金粽15万个、腊笋干2吨、年糕5吨、精品有机大米3吨、茭白3万余斤,创造了余万元的销售额,直接带动多家农户走上了农业种植致富的道路。余杭区径山镇平山村径山书院创始人
董国民:以开放态度引进专业力量,自然事半功倍
径山书院从一片废弃倒塌的农场建筑物中开工至今,共2年6个月。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的销售收入约万元,还是比年增长%,预计年收入万元。
从团队的实践中,我整理了3点经验,希望可供大家借鉴。第一是要做对的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创无疑是正确的,但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创业点。第二是要多产业融合,多方面接触。乡村旅游相关行业的人气是最基础的,而关联的行业越多,人气就越旺。第三是是通过对外合作,实现多方共赢。今年的村民论坛现场设置了“村民直播间”,“村民直播间”是杭州日报设立的一个公益直播平台,定期邀请村民来担任主播,推介乡村土特产品和风土人情。在村民论坛现场设置的“村民直播间”里,来自杭州各区县市的美丽乡村代言人或推介当地品牌,比如来自桐庐县芦茨村的李馨恬就带着“芦茨红”这个品牌来向大家进行推介。你对于乡村创业和乡村发展有困惑和烦恼吗?可以留言告诉我们,我们将转达给专家,“云”上请专家来为大家解疑答惑。
点击下图,了解杭州更多的美丽乡村↓↓↓↓↓↓↓↓记者钟玮通讯员李林峰摄影/视频廉笑尘刘鹏邱泽楷实习生林洁怡
编辑杜海锋杭州日报诚意出品
更多新闻下载杭州首席新闻客户端
“杭+新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