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餐桌”这活不好干,但阿里已经下了“重注”。
成立1年多的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相继打出了数字农业基地、产地仓+销地仓、+院士和科学家等模式和动作,其战略布局的雏形已经显现。而阿里数字农业更远的目光是要在数农版图上占领高地。
1
数字农业与阿里的“棋局”
中国数字农业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可以说还是非常初级阶段,但未来五年却是数字农业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中国农业的大体量,只要数字农业新基建打好,跑起来的速度会非常快。而终极发展是中国从农业大国变成数字农业大国的蜕变。
我们从年的*策目标来看:
最近,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其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并提出关键性指标,即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由年的7.3%提升至年的1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由年的9.8%提升至年的15%。
数字农业一定是场硬仗。
我们观察到,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及一些传统零售的巨头也都在加码数字农业。阿里在数字农业的布局上,发力最早,专注于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而且做得非常“重”。这背后也显示其对数字农业的战略决心和长远谋局。
一是阿里内部架构调整。年,其就提出农村战略。主要是帮助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乡。到年,阿里成立了合伙人戴珊负责的大农业办公室,统筹集团的涉农业务,同时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二是在行动表现上重投入。无论是数字农业生产基地,还是自营的产地仓+销地仓,绝对是重投入。再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效益层面的目标。此前阿里就有提出“亩产一千美金”的口号。本质上就是要用数字技术来帮助农民增效增收。
再从成绩上来看。
年,阿里平台农产品交易额为亿元,稳居全国最大农产品上行电商平台。
目前阿里数农已经完成了5个产地仓和多个销地仓的基础框架搭建。一年可支撑万吨生鲜农产品送往全国餐桌。
菜鸟已在全国25个省份个县域建成物流共配体系。菜鸟的农产品寻源小二活跃于田间地头寻找优质农产品。
盒马的冷链物流体系,目前已经接入全国的多个农产品基地。
数字农业基地的数量已经接近0个,要完成对农业产业的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阿里做农业没有短期KPI,我们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分析,阿里做农业与其他公司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是重投入模式,即产地仓为核心的数字农业;第二是自营模式;第三是进入农业源头端,和农业生产、农业流通环节每一个农民、每一个企业一起承担整个产业的风险;最后是战略定力,即将其作为长线任务,希望用三年、五年甚至更长周期来看其成果。
「零售商业评论」洞察到,阿里在农业的数字化升级过程中,扮演的是推动者的角色。阿里数农的发展模型已经初步建成,有2个关键战略举动,1是构建以数字化为核心,从农户-消费者之间的新价值链。2是联合科学家在细分行业逐渐建立行业标准,占领高地。
2
从农户-消费者,新价值链如何打造?
先思考一个问题:农产品从田间-餐桌之间的链路到底要多长、多久?
这个问题,放在传统农业的运作模式来看,不仅中间渠道商环节过多,而且要完成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消费者餐桌,整个链路时间周期也非常长。对于消费者而言,没法以优价及时享用到优质农产品的最佳口味。对于最源头的农户/生产商,回报率非常低(农民在产销链中投入占了55%,回报只有22%。而中间流通商占比却几乎相反)。数字农业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提升效率、提高消费体验和农户效益。
传统模式是每个环节的单点推动,效率低下,一个环节脱节,整个链条受极大影响。要从根本上推动数字化,就必须做全链路。
阿里构建的数字化新价值链路中,打通“研-产-供-销-服”。在我们理解看来,前端建立数字化生产基地,从源头开始把控。中间产地仓+销地仓,成为“双轴”,构建了高效的传输带模式。后端依靠阿里2B\2C平台的动销能力,这样实现农产品从田间-消费者餐桌的快速流转。
我们通过上图来理解清楚,在新的价值链条中,阿里数字农业串联了整个平台的能力。而其中各个角色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一一来剖析:
》》数字化生产基地,从源头抓起
农产品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产品非标准化。以生鲜为例,生产的水果大小不一,甜度不一,很难把控。
阿里怎么做的?我们通过一些实际应用来看其成效。
比如在深圳的盒马村,杨梅基地共有多棵果树,盒马为了做好品控,采用了数字化的高配置。首先使用了遥感无人机给果园测绘出高清地图,掌握果树的定位、数量和生长状况。农业无人机和无人车都能对病虫害发生的区域进行精准的喷洒。消费者在门店购物时用RF枪扫码,即可知道杨梅从源头到餐桌的游走路径。还有此前打造的经过项检测的数字化“超级苹果”等等。
这么来理解,阿里打造数字化生产基地,通过数字化抓源头,其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支撑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严格按照种植、采摘等标准,通过数字化系统监测和指导,确保种出来的农产品优质且降低损耗。进而实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最大程度的达到标准。
从布局看,其目标是要将数字农业基地的数量达到0个。
》》产地仓+销地仓,形成“双轴”
前端数字化生产出的农产品,如何快速流通?阿里祭出的大招是“产地仓+销地仓”。
先说产地仓。从其全名“阿里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更容易理解其承担的作用。
农产品上行最难的是“最先一公里”。农产品保鲜最重要的环节是在采后一段时间,美国农产品采后预冷率达到60%~80%,中国目前只有5%。所以,阿里数农的产地仓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产地仓核心解决的就是,产品-商品的快速转变。
李少华表示,产供销数字化的核心是产地仓。相比以前的“土仓”,数字化产地仓通过智能化分选,让农产品在90秒内变成农商品,完成清洗、烘干、拍照、称重、测果肉、测糖度酸度、包装、封箱全过程。
根据我们实地走访了昆明仓,看到一万多平米的仓库,通过数字化智能分选,沃柑、冰糖橙等18种云南特色农产品有了分级标准,仅百香果就分了8个等级。从产品-商品的流程也非常快。部分农产品从采摘到进入预冷库不超过6小时。
而销地仓主要承担的作用是周转。目前阿里数农的多个销地仓周转速度非常快,以上海销地仓为例,其可做到全国次日达。
阿里打造的产地仓+销地仓双轴,前端田间地头快速实现从产品转变为商品的过程,通过菜鸟的智慧物流体系,快速周转到销地仓,销地仓则承载着快速周转的功能,为下游的经销分销渠道快速出货。
目前阿里5大产地仓+多个销地仓,这张数字化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一年可以支撑万吨生鲜农产品的加工运输。
》》阿里2C/2B销售平台,完成到餐桌的最后一环
最后也是重要的一环:动销。阿里强大的2B\2C渠道动销的能力,成为其价值链核心的加分项。
如销地仓的农产品,要迅速对接到经销或分销渠道,并最终流通到淘宝、天猫、聚划算、盒马、大润发、饿了么、芭芭农场、与阿里国际站等线上线下2B或2C的渠道,最后快配到消费者餐桌。
至此,从农户/生产商---消费者之间的数字化路径就全部打通,也是阿里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的新基建。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从整个链路来看,它几乎把阿里的核心业务都进行了串联。从数字化生产端的阿里云、盒马村,到数字化流通端菜鸟,再到数字化销售端的淘宝、天猫、、盒马、饿了么等。
阿里数农完整搭建起数字农业新基建的全部架构,同时也实现从田间-餐桌之间的快速“运输带”。
我们再以即食猕猴桃为例,还原一下整个路径。农户在数字化基地的田间地头采摘下的猕猴桃,被快速运输到阿里产地仓,在产地仓内被清洗分级精选后,被分拣包装,到商品预冷藏整个过程最快只需6小时。菜鸟物流快速将其周转至销地仓,发往经销商/分销商。再根据消费者在盒马、淘宝、天猫、芭芭农场等订单,通过如饿了么配送体系,快配到消费者手中。这样计算,从田间-餐桌,快的话1-2天就能实现。
3
“阿里+科学家”模式的深耕
基础布局雏形已搭建完成,接下来阿里要考量的重心就在于打造标准,以及在细分行业/品类的快速复制。这就需要细分行业权威科学家的做顶层支撑。
阿里做的是联合科学家共举“大旗”,立标杆。这也就形成在顶层建设上,“阿里+科学家”模式。这也能解决一个核心问题:科学技术与实际效益脱钩。
事实上,年初,阿里与袁隆平院士的合作,已经取得先例。袁隆平院士站负责种植技术的推广,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负责搭建科技农场,打通产供销体系,双方的第一个落地项目就是要在中国分布广泛的盐碱地上,推广种植耐盐碱地水稻1亿亩。
年末。“阿里+科学家”模式再上新高度。阿里数字农业联合30位农业院士专家(涉及“三农”的各个领域),共同探索未来数字农业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
阿里+科学家,重要在哪些方面突破?李少华给出的答案是:
在技术创新方面,阿里巴巴将支持农业科学家激活农业大数据,帮助农业生产者精准规划管理,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在业务创新方面,阿里巴巴首期将推动13个涉农业务,对接农业科学家的全产业链创新系统,用数字化打通“研-产-供-销-服”全链路。在模式创新方面,阿里巴巴与农业科学家将着眼破解农业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共同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不仅是2B,在2C领域,还推出“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科学家们与阿里的合作项目“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在手机淘宝首页“土货鲜食”正式上线,首批入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13位科学家,带来各自新技术示范基地培育的辽宁大米、云南青提、四川红原牦牛奶粉等新品。4
高地竞争
数字农业的赛道上,不仅有阿里,拼多多、京东等互联网巨头,还包括垂直的零售商也在加码,如每日优鲜、百果园、美菜等,都想取得竞争优势。
那么,数字农业的“高地”在哪里?通过我们在前述价值链中解构的各个环节,其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最先一公里”。
国家正在从源头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近日,农业农村部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财*50亿元资金,支持超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或改建1.4万个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
“最先一公里”是数字农业的竞争高地。
阿里数农对于“最先一公里”绝对是重投入。比如产地仓,阿里数农的产地仓一条分选设备的基础投入上千万元起步。年阿里在昆明、南宁、成都,西安、淄博的5个产地仓投入已经上亿元。目前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有上千人队伍专职做农业。
李少华表示,“下一步还要继续建几个这样的仓。我们基本建成了0个数字农业基地,下一步就是以自营的方式,到这些基地去直采农产品,直采金额会迅速加大。”
「零售商业评论」认为,阿里数农的“产地仓+菜鸟智慧物流+数字农业生产基地”的组合拳,构成了阿里"最先一公里"的数字化产供体系。已经率先占领了高地。
最后,我们不妨大胆畅想下,站在C端角度来看,未来数字农业需要强化C2B的模式。比如农产品要对消费者做到预售,甚至没有被“预定”之前不采摘。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到消费者嘴里的那一口“鲜”。这些,阿里数字农业未来或许能做到。
出品:《零售商业评论》编辑部
主编:龙双强
更多精彩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