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及投资机会
TUhjnbcbe - 2021/4/5 23:43:00
北京最大皮肤科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48924.html

本文基于作者多年在中国农业、中国生态农业领域的研究和咨询实践,通过介绍农业的物质资源环境基础,阐明了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文并茂从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和改革现状;介绍了中国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理论及相关实践;最后对农业领域的投资市场及投资机会进行研究分析。

谈及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可从四个方面介绍:第一,农业的发展阶段及物质环境资源;第二,对中国农业的五个基本判断;第三,我国生态农业模式设计及相关实践;第四,农业领域的投资市场及投资热点。

(一)农业发展阶段及物质资源基础

农业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产业,经历了以刀耕火种、采集狩猎为特征的原始农业阶段,经历了以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为特征的传统农业阶段,逐步过渡到以科技贡献率高、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国际化、可持续、工厂化、企业化等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涵盖了石油农业、生物农业、信息农业、物理农业、生态农业等各种农业形式。随着生态环境、生产条件、经济水平、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我国农业实践中有很多创新,一直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方式。

但是,无论农业发展处在哪个阶段,或表现为哪种农业形式,农业生产都是以物质资源环境为基础的,这些物质资源不能再生,不能移动,也不能复制,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和林业资源。正是依托有限的土地资源出产了粮、棉、油、糖、杂粮、杂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依托水资源出产了各种水产品,依托草地资源出产了肉、蛋、奶,依托林业资源供给了人类各种林产品。

一般的,我们把农业生产区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为了维持较高农业生产水平,都在产前进行肥料、农药、农机具、农膜等投入,农产品生产出来后,要跟市场对接抵达消费者,还要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然后进入流通,销售。

广义上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五种形式。但从科学上,究竟如何定义农业呢?我认为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命体,来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第二,农业是以自然环境资源为基础的产业;第三,农业是与自然环境及人类生存密不可分的产业。基于上述三认识,提醒我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时,不能超越动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因为农业对人类来说如此重要,而农业是以物质环境资源为基础进行生产,所以有必要把农业资源环境和农业生产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和实践。

(二)自然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农业是人类参与的一条自然界的食物链条,原本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遵循自然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大规律。

能量流动是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随着“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营养级逐级流动,且逐级递减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方向流动,是无机环境的光能转变成生物群落的化学能,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无机环境当中的过程。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不断递减,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当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之间,对物质进行循环再生利用的过程,是从“无机—有机—无机”的物质循环过程。所有物质都是循环的,但无论是哪种物质循环,完善的生态系统都应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也应包括分解者(微生物)的存在。

农业生产涉及到的任何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包括人类,原本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共同遵循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规律。只是农业是通过人为参与、改变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数量和深度的过程。因此,不合理的、违背自然的生产活动,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物种和资源的破坏,伤害地球的资源分配及物种平衡,进而报复到人类自身。

所以,农业生产不仅要关心农林牧副渔和产品产出的本身,还应关心其发展和立足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从一开始,农业原本就是自然界中有人类参与的食物链条,被人类强化定向培育而来,但其物质环境基础和自然规律不会改变。

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我讲一下对中国农业的五个基本判断。

(一)农业是中国最沉重和最滞后的一辆马车

我国的农业可用这张图来比拟(参考BOABC),羸弱的马匹代表农民的收入;驱动马车的两个轮子,分别指庞大的农村人口和贫乏的农业农村资源;车上搭载的小孩儿代表仍待发育、尚有很大潜力的农村消费市场。马车行走在坑坑洼洼的市场化道路上,朝着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社会的方向前进;驱车的人是国家*府,它挥舞着的鞭子代表国家农业*策;马车旁边杯水车薪的代表当前在农业领域和农业企业的投资。可以说,当前我国的农业在整体上就是这样一个现状,这张图非常形象和生动。

(二)中国农业无近虑,有远忧

第一,我国解决了最大的粮食安全问题,能保障90%以上的主粮自给。第二,通过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法》,遏制住了耕地减缓趋势,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第三,通过粮价上涨、税务免除、加大补贴等措施,增加了农民收入。第四,通过推动土地改革,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释放了我国农业经营活力。第四,在农业技术研发方面,加大了转基因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研究。所以从目前来看,总体上,我国农业“无近忧”。

从远期看忧虑有很多。第一,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已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第二,支撑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非常有限。第三,在农业生产国际化趋势下,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十年贸易逆差,从年进口粮食,已成为粮食净进口国。第四,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土地利用和社会保障问题很多。第五,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气候频发,会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生产。以下会做进一步说明。

因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所以农业生产面临两个关键问题,首先是粮食安全,就是数量够不够;其次是食品安全,就是质量够不够好。

从上面这张表可看出,年我国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非常大,大豆对外依存度达到85%,食用油是40%,棉花是20%,白糖是14.8%。玉米、小麦和大米三种主粮是国家力保的,目前主要靠我国自给。但从目前趋势看,每年的进口也在增加。所以,粮食安全在我国一直是一个大问题。除了粮食供应对外依存度增大,我国种养殖业方面的种源大多数来自国外,而中国本土的品种产业化规模化不足,在市场上竞争优势较差,国家也欠缺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在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了首要位置。

我国农产品需求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大。而耕地资源、水资源却十分短缺。

一是土地资源受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有些地方只有0.8亩,即使在人均耕地这么少的情况下,还有很多耕地被污染破坏了!

二是农业集约化程度低。我国土地由接近2亿多农户分散经营,户均仅7亩。其中东北地区户均经营规模约40亩,南方地区仅2亩左右,个别地区更低,普遍效率低下。为了提高土地生产力,我国一直在进行土地改革的探索,这两年大力推动土地流转,能大幅提高我国农业集约化程度,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是水资源短缺。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位。全国个城市中,多个城市缺水,北京尤为突出。我国的农业用水量一直占到国民经济用水量的60%以上。到年,即使将新增供水量的一半都用到东北,作为中国重点粮食调出区域的东北地区,其农业用水还是会达到极限。年,中国人均需水会超过国际公认的紧张线。根据中国工程院研究,从近年中国的旱涝变化和太阳活动推演,在年之前,中国将处于大范围干旱频率上升时期,我国传统的农牧交错带分界线将整体向传统农区推进公里,这意味着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直接减少,或意味着需更多的水资源支撑原来的农业生产。节水就等于粮食安全。

四是极端气候。极端气候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对农业生产会带来毁灭性打击。IPPC(联合国*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十年间极端气候大概发生18次左右,-十年间,极端气候发生了余次。而刚刚过去的年更是有史以来全球极端气候发生最多的一年。

五是食品安全问题。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农业生产从土地到餐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被污染和破坏。除了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药品、激素等残留,也有不法分子人为添加有*有害物质。所以,食品安全必须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并进行全过程追溯,才可保障食品安全。

六是“中国因素”的影响。第一,长期“低通胀、高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是初级农产品和食品价格基本不变,其后果就是种植、养殖比较效益下降,农业投资减弱,且高增长会带来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第二,人口因素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当前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当中。到年,我国人口预计达到14.5亿的人口顶峰。农村与城市人口比例将由当前的65:35,发展到年的45:55和年的30:70。到年时,将有70%人口居住在城市,只有少数人从事农业生产,要支撑庞大城市人口的食物供给,就需单位土地农业产出进一步大幅提高。可这个潜力从哪里来?目前为止,我们能用到的各种增产手段,诸如肥料、农药、种子、节水、机械、农膜,甚至生物育种技术等,几乎已发挥到了极限。

我国1/3的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警戒线0.8亩,有2/3属中低产田,近一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从年中国首现农产品贸易逆差,近十年来一直是农产品贸易逆差状态。综合上述,可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

3.对中国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供应,有五点基本预测

农产品低价时代带来的隐形供应不足及食品安全问题等,将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项投入的加大、*府价格机制的放松、资源性产品的稀缺和高价格、人口压力、农产品质量和标准普遍提升等等因素逐步走向终结。目前农资、化肥、农膜、农机、种子、灌溉等各项农业投入品价格明显上涨,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显著上升,食品价格也已明显上涨。未来的农产品价格趋势,取决于供需状况的变化、*府的*策、技术进步的影响等因素。在假定的一些条件下,通过模型的量化研究,可得出如下一些长期趋势:

第一,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至少在年前,还会维持上升趋势,主要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会整体上涨40-50%。第二,国内农产品价格将高于国际农产品价格。第三,农产品贸易逆差将成常态,从年起,我国成为谷物类净进口国;在年前后,国内粮食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将达到7.2-7.5亿吨,其中5-10%将通过国际市场进口。第四,随着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求,高标准高质量的绿色有机食品及其相对应的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五,农业变革,包括土地改革和培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都会进一步在实践中深化。

(三)农业变革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

当前的土地改革是对我国农村的土地进行分类,确权,颁证。对于农业承包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就是土地归集体所有,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可流转。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了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三权分离是中国土地改革的一项重大实践,也是推进我国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有益尝试。土地改革将推动小农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我国已有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第一个案例:年2月,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完成了第一笔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贷款主体是温江红花紫薇花木专业合作社,贷款金额62万元;贷款抵押是土地流转合同、营业执照及亩《农村土地经营权证》;评估主体是由四川标准房地产估价有限责任公司牵头,会同温江区相关部门、银行机构、担保公司和农户代表,共同评估这些土地的经营权价值为88.11万元;借款主体是成都银行。

2.培育新农人

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我国要通过*策支持和金融支持,培育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农人。*策支持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鼓励地方*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金融支持方面,2月21号,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盘活存量资金,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近些年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迅速。到年1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98.24万户,同比增长42.6%;实际入社农户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28.5%,同比增长39.8%。各级示范社超过10万家,联合社达到多家。土地流转*策有可能会推动我国的农村合作社、联合社和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成为农业经营新主体。

(四)中国农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大市场

一是“复杂”。我国农业生产由多部门分段管理,还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我国任何一种农产品,其生产规模是多少,标准化程度如何,产量多少?我国的统计数据在国内外颇受质疑。因此,对我国农业的状况,大家其实并不完全清楚,本身很复杂。

二是“多变”。中国农业的生产区域类型众多,农村人口占多数,气候、自然灾害、疫情、国际环境中的*治因素等,都增加了太多中国农业的变数。

三是一个“大”市场。经研究,跟农业有关的市场超过10亿美元规模(参考BOABC研究结果),但目前已挖掘的市场容量不到2/3。

(五)代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将更加普及和快速发展

1.生态农业得以发展的背景

代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在我国将会更加普及和迅速发展。原因如下:

第一,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总目标。在农业领域,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学农业、自然农法等许多常规农业的替代模式,因能兼顾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国内外都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二,国内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触目惊心,倒逼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成为主流。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两型农业,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人口、食物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普通国民和国家*府的共识。

第三,随着人们对安全食品和清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对人类自身的未来有更多忧虑,这一切都推动人们去追求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第四,我们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习近平讲话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新出台的一号文件提出要综合各种措施大力进行现代农业建设,聚焦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循环再生的可持续农业体系建设。

2.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农业多功能性

世界上的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都面临同样的四大难题,一是食品数量安全;二是食品质量安全;三是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四是农民增收与经济安全。所有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都更加突出。

我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当中,提出了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目标:食物,经济和环境,其中食物目标包括数量和质量两重目标。基本涵盖了世界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全部难题。

能够追求可持续发展,也在于我们对农业的认识更加客观。农业本身在传统意义上只有生产功能,经济的功能;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农村社会,为那些在农村生活的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因而具有生活的功能,社会的功能;农业生产本身,作为地球上自然景观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具有生态功能。因而农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或经济、社会、生态三重功能,农业的多功能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基于此,农产品也不仅具有食品属性,它作为工业原料,也具有工业属性;作为能影响CPI变化的农产品,具有金融属性;在我国,农业生产受*策影响十分显著,所以我国的农业也具*策属性。

正确地认识人类,农业和自然三者的关系,正确认识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将有助于我们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转型。在我国对农业生产的研究,也从最初的只关心农业生产的产出,发展到食物、环境、经济一体化安全的系统研究上。所关心的重点从粮食的生产系统扩展到大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从只有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扩展到包括动物转化的次级生产和微生物分解的废物循环利用,把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循环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是生态农业。所关心的目标也从粮食生产的单一目标,扩展到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生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三大目标上。

3.中国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开发体系

在国外生态农业跟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等同。但我国的生态农业(ChineseEcologicalAgriculture)并不等同于国外的有机农业。我国生态农业是吸取了生态工程和系统科学思想,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我国生态农业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基本特点是系统的综合性、物种的多样性、生产的高效性和生产的持续性,战略目标是“两高一优”,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优化,把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融合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其本质是把农业生产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我国生态农业将农业的宏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与农户的微观经营、农民脱贫致富目标相结合,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全面协作。

以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为基础,面向不同的消费者和市场需求,将生态农业发展与安全食品开发相结合,在我国构建起了一个金字塔形的生态标志农产品开发体系,它包括最顶层的有机农产品开发、中层的绿色食品开发及底层解决急性农药残留污染、从总体上提高农产品标准和农产品安全性的无公害食品开发。与常规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底层要求产出无公害食品,从总体上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水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标准后产出绿色食品;再提高后产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均可直接开发。这三个层次相互带动,相互支持,推动我国农业朝着可持续发展普遍转型。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和安全食品开发体系已有几十年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给消费者提供了不同级别的安全食品,防治了污染进一步向农村转移,推动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和安全食品体系在国际上也引起了普遍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及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