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百度图片音乐来源:QQ音乐
编者按
本篇是我们生猪养殖分析框架系列的第三篇报告。继第一篇总论、第二篇猪价之后,本篇探讨的是养殖产业结构的变迁。因此,本篇报告,为了能够更贴合产业实际,我们特联合产业机构——农信互联研究院,从产业的视角,一共同探讨未来生猪养殖产业的三个核心问题:1、产业结构将如何变迁?2、养殖规模化影响几何?3、何种养殖模式将成产业趋势?
摘要
1、养殖结构如何变迁?
过去10年,国内散养户加速退出市场,规模化养殖场发展迅速,家庭养殖主体的规模不断扩大。过去10年,国内生猪养殖结构逐步从金字塔型转为纺锤型结构。我们认为,成本水平及资源获取能力决定了产业结构变迁方向,家庭农场以及大型养殖集团成本相对较低且资源获取能力较强,中小规模养殖场成本偏高,资源获取缺乏优势,因此,我们预计,未来行业结构将从当前的纺锤型向“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转变。
从年起,国内养殖环保*策持续收紧。*策收紧下,养殖场拿地难度增大、环评要求提高、以及环保税开征,行业竞争门槛进一步抬升。
2、养殖规模化影响几何?
1)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养殖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并推动产业上下游价值链重构,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快速推进。
2)猪价:规模化养殖场的沉没成本高,融资能力强,将使得猪价波动周期拉长。而且周期时间的决定因素将由生猪生长周期变成由养殖场的现金流决定,周期不规律化。中美两国的猪价走势证明,养殖规模化不能消除猪价波动,也并不一定意味着猪价振幅的缩窄。
3)成本:养殖集团间成本差距缩小。不考虑饲料原材价格变动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养殖规模化推动国内生猪生产效率提升,使得养殖成本整体呈下降趋势。后发优势使得大型养殖集团彼此间的成本差距迅速缩小。如天邦股份当前成本已经降至接近温氏股份12元/公斤水平。预计正邦科技年下半年成本也有望从年13.4元/公斤降至12.3元/公斤。
4)企业:当前养殖企业的高回报率源自于工业生产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效率优势。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普及和提高,再经过10年以上发展,当行业越来越倾向于工业化生产之间的竞争时,行业的平均盈利中枢将下移。
3、养殖模式如何选择?
自繁自养和“公司+农户”是国内最主要的两个养殖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主要取决于养殖企业以及养殖区域的实际情况。但从全行业来看,“公司+家庭农场”有望成为行业的主流。首先,该模式符合种养结合的*策引导方向以及鼓励以家庭农户经营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策方向。其次,符合规模化养殖场快速扩张的商业需求。最后,已被国际养殖龙头企业证明其可行性。
但是,“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管理难度较大,且在同等劳动付出下育肥阶段生产效率低于自繁自养模式,因此,行业最优解在于引入社会资本,将合作家庭农场的规模将进一步的升级成规模化养殖场,成为“公司+规模养殖场”的模式。目前,这种产业趋势在牧原、温氏、正邦、天邦等上市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已现端倪。
4、投资建议
养殖规模化大趋势难以逆转,“公司+家庭农场”也将逐步成为行业的主流。在猪价下行周期,成本控制力是抵抗风险的最核心竞争力。而养殖集团出栏规模的持续扩张,增大了其新一轮周期到来之时的盈利弹性。股价弹性首选天邦股份(成本快速下降,出栏高增长)、正邦科技(成本继续下降,头均市值低);管理稳定性层面优选龙头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在手现金充足)。
风险提示:疫病风险;*策风险;猪价大幅下跌风险;
1.养殖结构如何变迁?
1.1.机会成本推动养殖规模化的快速发展
我们在此前的行业深度报告《生猪养殖产业研究框架》中曾经根据畜牧兽医年鉴和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相对保守的假设基础上,对国内当前的养殖结构做了一个简单的推算。
推动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的进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人口的逐渐减少,人力成本迅速提升,这就意味着养殖户只能通过扩大养殖规模,才能获取足够的经济效益来抵消放弃对外打工的机会成本,例如,假设外出打工年收入为4万元,按生猪头均元净利计算,需年出栏头以上才能弥补打工的机会成本。若外出打工年收入达到8万元,则低于头的年出栏规模,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养殖机会成本的上升,是推动养殖规模化的直接动力。
在描述规模化发展程度之前,我们先对规模化养殖场做一个定义。按一个产业周期元/头的历史盈利在计算,年出栏头以下的养殖户都不是职业养殖户,养殖更多的只是副业。因此,我们定义年出栏规模不足头的群体为散养户。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农户夫妻两人的家庭农场,在不使用雇工的情况下,一般自繁自养情况下能够养殖年头左右的生猪出栏,若只做育肥,则可以达到0-0头左右。随着设备的更新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家庭农场的养殖能力也将提升。目前来看,以家庭成员为核心,通过1-2个雇工,家庭农场的管理能力最多可以实现母猪存栏头的养殖,也就是年出栏0头。当前阶段,我们定义年出栏-头的群体为家庭农场式的专业养殖户。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都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的投资额均在千万元以上。这种投资规模,一般均属于公司化、集团化运作。因此,我们定义万头以上猪场为大规模养殖场。
而夹在专业养殖户及大规模养殖场中间的,年出栏-00头的养殖场,我们定义为中小规模养殖场。更细致一点的划分,年出栏-头,投资规模多万,属于小规模养殖场,这等规模养殖场也有部分是家庭农场。年出栏0-00头,属中等规模养殖场。
由于畜牧业协会统计的只是场户数及其比例,为了更好的反应存栏规模的变迁,我们在场户数的基础上,根据统计局每年公布的生猪出栏数量,对每个存栏结构中的平均存栏规模做了相对保守的假设,最后得出一个当前的国内生猪养殖的出栏结构。
从数据上看,7-年,生猪出栏结构反应出以下几点变化:
1、散养户大量退出市场。年出栏49头及以下的散养户从.4万户下降到.59万户,降幅达45%。年出栏99头及以下的散养户出栏比例从占主导地位的52%下降到占比只有约23%。
2、规模化养殖场占比迅速提高。以需要雇工的年均头以上生猪出栏为基准,规模化养殖场的占比快速增加,场户数从,户增加到,,增长%;出栏比例则从7年的28%提高到56.13%。其中,增速最快的是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超大型规模化养殖场,从7年的50家增加到了年的家,增长%!
3、家庭养殖主体规模扩大。散养户占比的下降,除了退出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向专业化养殖户转化。同样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散养户数量快速下降,但专业化养殖户的数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年出栏-头养殖户的数量从7年的54.2万户增加到75.8万户,增长了40%。
这些变化,用图形表示,就是养殖结构从此前的金字塔型结构逐步演变成纺锤型结构。
基于当前的养殖结构,我们对养殖规模化趋势下养殖产业结构的变迁做过阐述,强调的是养殖机会成本对于养殖规模化的推动作用。由于单个养殖企业对于生猪价格缺乏定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因此,在猪价的周期波动中,成本管理能力尤为重要。成本水平以及资源获取能力决定了未来的产业结构。基于不同存栏结构的成本及资源获取能力分析,国内目前养殖成本按养殖规模划分,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结构,即家庭农场及大型养殖集团的养殖成本低,而中等规模养殖场养殖成本高。
家庭农场相对于中等规模养殖场而言,其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
1)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成本低。越是规模化的猪场,越注重建立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和厂房。简单测算,一头母猪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万元,按10年摊销,如果一头母猪每年供给20头小猪,则一头肥猪成本中,折旧占到元左右。但家庭农场而言,他们要么并不考虑折旧问题,要么设备和厂房均是以前建好的老设施,每年摊销的折旧较少。
2)养殖效率高。养殖效率的高低是决定生猪养殖成本最重要的因素,甚至超过了饲料成本。家庭农产养殖效率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a)母猪产仔率高。夫妻两人养猪一般是从事养殖行业多年,经验丰富,并且因为关系到自身的养殖收益,通常比雇工来养更为认真负责。这就意味着家庭农场的PSY在很多时候甚至比中等规模养殖场还要高。b)疫病风险较小,生猪死亡率小。规模猪场由于生猪数量多,得病的几率更大,死亡率更高。
3)人工成本低。由于养猪是一个又脏又累的活,并且不自由,因此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在家养猪。目前外雇人员的费用约3万/年,并且外雇人员技术参差不齐,不一定会%认真负责,造成养殖效率的低下。且家庭农场在核算成本时,并不需要考虑自身家庭劳动力的用工折价问题。
4)环保设备投入少。规模猪场需要解决猪粪和污水等环保问题。从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的调研情况来看,猪场环保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在10%-15%之间,一个万头猪场头均固投1-1元,则沼气和污水处理设施花费可以超过万元。即使国家补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设备投入,但此后每年仍需持续投入以保证环保设备的运营。而家庭农场由于养殖规模相对较小,环保设备投资远低于规模化猪场。
对于中等规模养殖场而言,除了以上成本劣势外,土地等资源条件的硬约束也限制了其规模的做大。国内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以及18亿亩耕地红线的*策底线,决定了美国式的大农场不会是国内农业的发展方向。*策的引导方向是发展家庭农场式的规模化养殖场。而中等规模养殖场,由于其跟*府的议价能力不足,对于新建厂房所需的土地资源获取难度较大,成为限制其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瓶颈。尤其是在目前养殖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策环境下,土地越发成为养殖场的稀缺资源。
除了小规模养猪场外,另外一个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的是大型规模养殖集团,比如温氏、牧原、正邦等。
1)成本控制力强。一方面,大型养殖集团既然能够做大,其管理经验必然较为丰富,管理相对严格。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以及先进的设备投入,可以把成本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另一方面,大型养殖集团一般都自己配有饲料厂,具有饲料配方研发、饲料加工生产能力,能有效的降低饲料成本。而饲料是养殖过程中最主要的成本。
2)拿地能力强。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大型规模化养殖集团,其与*府的议价能力强,凭借相对丰富的*治资源可以获取扩张所需的土地,保证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
3)融资能力强。大型养殖集团资金实力相对雄厚,融资能力较强,对于猪价周期的波动风险,抵抗能力强。
因此,与市场的普遍观点不同,我们认为,未来生猪养殖产业的竞争格局将呈现出哑铃式结构,一端是大型养殖集团,比如温氏、牧原、正邦等,他们拥有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养殖设备,另外还有资金优势;另一端是家庭农场,他们成本控制能力强,养殖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1.2.环保*策抬高产业门槛
在养殖规模化发展趋势不可逆的前提下,相比于过去几轮猪周期,环保是这轮猪周期中最鲜明的外部因素。从年以来的养殖环保*策的收紧,加速产业结构的变迁,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众所周知,从年环保*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