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十三五”以来,成都市通过结构调整、龙头培育、产业集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年1月19日,我市印发优化调整后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名录》,以构建“5+5+1”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明确产业功能区功能定位、空间范围、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整合形成了14个产业生态圈总体布局。
我与四川大学商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钟丽霞团队一起,调研了我市七个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和7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后,得出以下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的*策建议:
一、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成都市紧紧围绕省委省*府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要求,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依托7个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逐步形成了以粮油加工为支柱,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加工等20余种产业门类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培育孵化了新希望、通威、天味、菊乐等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推广了成都“天府源”公共品牌和“新华西”、“好人家”、“新兴粮油”、“好巴食”等企业品牌。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呈现稳中向好、分化明显的态势。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以正常经营作统计),其中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务的企业共计家(占比达64%),在全市(除东部新区外)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邛崃市(28家)、新都区(27家)、新津区(25家)、郫都区(23家)和金堂县(21家),累计占比达46.27%。在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达家,1亿元至5亿元的78家,5亿元至10亿元的20家,10亿元以上的12家。
2、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
成都是我国向西南对外开放的门户、西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成都市自然资源丰富,可利用面积的比重可达94.2%,为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基础。同时,四川省和成都市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返乡下乡创业的*策举措,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工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策保障。
(二)发展劣势
成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足。虽然在中西部具有优势,但与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的福建、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等省相比,差距很大。从产业链分布看,成都农产品加工率较低,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高附加产品少,加工增值率较低。全产业链数量少、标准低,且衍生功能未有更多拓展,产业业态单一。研发投入较低,整体存在机构少、人员少、投入少、成果少、转化少的现象,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弱,企业发展后劲乏力。
(三)发展机遇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门户枢纽、长江经济带战略重要支撑点和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立体全面开发新态势中发挥着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为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青白江区加快推进中国(成都)国际农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功能区核心区规划建设,打造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将更高层次参与和承接国际农业产业转移和资源整合、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特色区”,有效促进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挑战
目前,四川全省农产品加工原料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小规模、小生产、大群体”的格局,未能形成大规模的标准化种养殖加工体系,难以保持农产品、食品出口质量稳定性;同时,种植、养殖、生产和深加工方式不适应出口市场的要求。甚至部分传统产品出口逐年萎缩,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准入制度的挑战。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成都市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程度仍较弱,现有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能力难以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龙头企业与种植农户、科技研发机构联系较不紧密,还缺少重大项目支撑,不利于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有效示范作用的发挥。
三、*策建议
(一)厚植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分区发展的新优势
一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对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内涵特征的认知。经历了“产业集聚—产城融合—产城人—人城产”理念的迭代与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以“治本、转型、提质”为导向,着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生态宜居、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产业新城。同时,围绕乡镇行*区划调整改革做好“后半篇”文章,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建议在年1月19日《优化调整后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名录》中增加“临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以高能级位势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建议由成都东部新区牵头,联合双流区、青白江区共同创建国家级临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以临空农业为极核,做长做强农业产业临空服务体系供应链,高速协同发展引领各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和食品扩大国内国际市场半径,助力打造“川字号”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升级版,推动农业“走出去”。
三是加强组织建设,实行功能区一年一轮的轮值主席制协同工作。建议在成都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农业园区、食品加工园区)联盟协同机制,实行一年一轮的轮值主席制,协同全市功能区和园区工作,梳理畅通全市现代农业产业链,构建城市社会和乡土社会联动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协同生态圈。联盟轮值主席参与一年一次的成都市“丰收节”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工作。
四是按“二图一表”和区域化*建引领柔性入驻招商共建生态圈。进一步深化完善主导产业“两图一表”研究成果,围绕七大特色优势产业精准招引目标企业和重大项目,提高农业园区产业配套率。功能区外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或腾笼换鸟整体搬迁、或总部基地设立、或研发品牌部、或生产事业部等部分入驻功能区。在相关*策享受上,只要注册在成都市范围内的企业,无差别享受各功能区的入驻企业*策。
五是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建设,鼓励主导产业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协同研究。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攻关路线图》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力争全年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与新装备30项。
二、重塑农业全产业链高质协同发展新机制
一是继续支持粮经适度规模化经营和高质量供给,激励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联建一批长期签约的优质原料产区。突出抓好全市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落实划定40万亩常年蔬菜基地、万亩水旱轮作蔬菜基地、万头地产生猪及禽肉水产保供基地。尽快实现“两区”范围内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对获得港澳、台湾和国外出口生产基地的种养殖户进行激励。
二是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水平的提档升级。对加工装备制造行业,建议统筹引导我市先进制造业跨产业联动,推进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切实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水平。鼓励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设备提档升级,协调发改委和经信局,将其纳入“首台套”保险*策和生产设备提档升级补助*策覆盖范围。
三是积极引导产地初加工、销地精深加工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格局的形成。引导在粮油果蔬畜禽加工领域,“接一连二”,负责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粮去壳”“菜去帮”“果去皮”“猪变肉”,主要解决仓储物流、减损保鲜、分级分选的问题,实现农产品增值在20%以上。“接初做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价值链。除农产品生鲜消费外,通过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粮变粉”“肉变肠”“菜变肴”“果变汁”,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增效的问题,实现产品增值60%以上。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消费各阶段的共产物梯次利用,解决变废为宝、节能减排、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激励,比如“麦麸变多糖”“米糠变油脂”“果渣变纤维”“骨血变多肽”,可实现产品增值高达三倍以上。
四是构筑服务体系,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研究制定财*支持功能区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试点的扶持*策,重点培育壮大专业化农业生产性、经营性服务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机构,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五是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推进品牌规划、品牌培育、品牌宣传,加大品牌扶持,强化品牌意识,牢固树立“功能区就是品牌”的理念,将功能区产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有机串联、统筹整合,助推功能区大品牌创建,持续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达到“一县一品一地标”,让“川字号”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三、激活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行动计划的新场景
一是确定“十百千亿”的发展目标聚焦行动。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十百千亿”目标,建议培育饲料、食用菌、粮油、猪产业、中药材、蔬菜、调味品、乳业、酒类、茶叶等10个系列加工特色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培育产值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个,培育产值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1个。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初步形成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绿色环保、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亿元,年均增幅10%,将成都建成全国一流的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的*策体系。一、统筹规划发展蓝图。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个新型城市社区”的理念,坚持全市“一盘棋”,因地制宜确定功能区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的空间布局。
加快功能区产城融合发展。统筹整合公服资源,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强化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叠加,围绕功能区主导产业“两图一表”,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到年达到30%以上。
加快改革管理运营体制。深化“两级*府、三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进一步深化“管委会+专业公司”改革,给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招商工作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强用地保障。重点落实已出台的土地*策优先用于功能区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把项目用地计划指标纳入年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深入研究“分类供地”、“组合供地”有效途径,率先在功能区及园区探索实行“点状用地”及“混合用地”供地方式,精准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项目。整合资金投入保障。引导和鼓励各级支农资金优先向功能区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集中安排。支持国有平台公司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府财*资金的撬动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构建以“农贷通”为核心的金融支农生态圈。
持续完善人才“育、引、留”体系保障。开展功能区及园区人才资源“三图一表”(产业人才资源分布图、产业链人才资源全景图、人才发展路径图和人才资源培育引进名录表)研究,完善落户、住房、教育、卫生医疗等配套体系,以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完善的*策体系引进多方人才,构建人才生态圈。四、提升功能区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协调依托成德眉资半小时轨道交通通行圈站点,开通到功能区(园区)的公共交通车;根据各功能区的主导产业,联合入驻业内龙头企业协商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烘储中心、物流中心、农业服务超市、游客服务中心、冷链气调库、人才公寓、配套住房。
四是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行动,构建数字化供需监测机制。制定农业信息化建设行动方案,结合部省“数字农业创新中心项目”支持*策,率先在“7+7”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并逐步实现全域推广。构建数字化供需监测机制,组织专家聚焦于三农重大突发应急事件潜伏期和延续期全过程,以实现对“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食品系统工程的脆弱性进行快速精准风险识别、演化研判、监测预警、决策支持与*策响应为目的,综合分析构建成都市农产品、食品供需数字化动态监控体系。
五是支持农业加工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支持农业加工业标准化提升。支持农业行业协会、食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发起或参与制定国标、地标、企标,建立覆盖特色优势农产品种养、加工、检验检测、质量分级、标识包装、冷链物流、批发零售等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坚持“大龙头带大加工、大加工带大产业、大产业创大品牌”的产业发展逻辑,建立健全“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支持农业加工业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持续深入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整合我市科研院所等食品检测机构力量,组建成都食品检测中心,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文字来源于成都市人大代表林明在成都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五次会议上的号建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