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原子智库”碰撞思辨·探索新知
编者按
杨伟民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具有海外留学经验,兼备深厚理论素养的学者型官员。四十年历程,杨伟民经历多个阶段的*策讨论,参与早期产业*策、地方*策和宏观战略制定。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性变革,杨伟民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原子智库采访了全国*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听他讲述改革往事,以及他对中国经济的理解。
杨伟民
全国*协常委
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改革探索:我们对产业*策的理解在深入
原子智库:改革开放之后,一开始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贫富分化。
杨伟民:80年代初,国家提出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全世界的经济布局,绝大多数在沿海公里范围内。当初我们提出沿海开放战略,东部地区确实率先发展起来,但广大中西部地区没有发展。当初为什么地区经济差距那么大?因为我们在统计人口时只统计户籍人口。比如深圳的户籍人口就很少。
真正在深圳创造GDP和从业的人口,比户籍人口多很多。0年之前,只统计户籍人口创造的GDP,实际是不真实的。0年统计口径改变以后,各地人均GDP的差距开始大幅度缩小。从国外情况看,日本东京的GDP总量很大,它集中的人口也最多,它的人均GDP和GDP最小的县,差距不是很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概集中全美国17%左右的GDP,当时好像说加州是全世界第几?跟其他州相比,人均GDP差距其实也很小。
原子智库:谈到*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一个话题是产业*策。中国过去施行了产业*策,您如何评价,是成功还是失败?应该继续施行下去吗?
杨伟民:总体上说,产业*策在追赶型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80年代初期,我们很多产业是没有的。当时我们有一汽、二汽,但是那个轿车相当于没有,谈不上产业。后起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可以依据燕型理论。发达国家是头燕,我们是后面的燕子,跟着头燕飞,你搞汽车我也搞汽车,你搞乙烯我也搞乙烯,你搞高铁我也搞高铁。发展到现在,在绝大多数领域,只谈生产不考虑技术的话,已经跟发达国家没有太大差距。
产业*策需要转型,不能再去简单促进某一个产业尽快长大。应该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能让一个市场某一两家企业垄断,这是功能性的产业*策。我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处于这样一种产业*策。我们也在不断的变化。
原子智库: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过程中,我们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什么样的变化?
杨伟民:改革开放40年中,我们对*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是在逐步深化的。任何国家采取的经济体制,本质上就是处理*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府对市场、对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策,实行什么样的体制。过去我们实行计划经济,一切都听从*府,也没有严格意义的企业。
企业只是国家计划的代工厂、加工厂。改革开放,就是要改变*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最开始叫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比过去计划经济进了一步,之后提出*府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到年,提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手段,市场经济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从那以后我们开始把改革方向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四大确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逐步在市场这个方向放权,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而*府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实际上*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这两只手都要用,都要发挥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表述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府作用。
到十九大时,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重点。第一、完善产权制度,第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过去40多年来,市场经济首先是商品市场,商品市场包括服务市场,基础的是要素市场,资金、土地、人这三大要素到底能否真正按市场来配置,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人口问题:劳动力已经在逐年减少
原子智库:中国的人口出生率过低,这一直是个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