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农业,你会发现投资农业最需要考虑的要素就是——竞争。具有较强差异化门槛的生意可以做,竞争激烈的尤其是海量农户来跟你竞争的行业,坚决不要进!
农产品虽然特殊,但依旧是个消费品,基本满足供求理论!供小于求了,价格自然上涨,供大于求了,价格自然下跌。
只不过跟工业品不同的是,农产品的需求是弹性的,供应却是缺乏弹性的,因为种下去的果树,不像工厂,减少工人工时就可以减产,而是到了盛果期的时候,几何数地增加产量;加之生鲜存不住的特点,没有“蓄水池”,供需不平衡会更剧烈。
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供一旦过于求,价格会断崖式地下跌。
果贱伤农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同一个产区内,以及不同产区之间的恶性、无序竞争。
更可怕的是,哪怕大家都知道这个情况,也似乎没有一个人或者单位,能够控制,协调这种矛盾。
年前,大量扶贫*策输入乡村,其中很多的钱,变成了农民手中的树苗、鱼苗、鸡苗!通过扶持产业来扶贫,这个路径无可厚非,但是我想提醒各位农业企业家的是,在出口受阻,国内消费疲软的环境下,资金往往都是在供给侧投入的,推动的是大量新产能,而需求没有变多,甚至可能减少了。
穷则变,变则通,没有人应该被剥夺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这些年,似乎有种论调,认为农村的人口流失导致了农村凋敝、农业萎缩,这样下去,将会动摇整个经济体的根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第一产业,农业垮了,大家都会吃不上饭了。持这种论调的人,不仅有各级决策者,各级代表委员等,甚至还包括那些本就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博士。这些博士出外读了些书,回乡写一些悲叹故乡衰落的回乡笔记,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照博士们看来,除了他们这样的优秀人才,别人都应该在农村待一辈子,面朝*土背朝天,辛苦劳作,无怨无悔。
抛开道德不谈,这种对农业的认识,根本就是错误的。所见非所得,振兴农业,不是靠农业本身,更不需要限制农村人口流动。
传统上,农业被归为第一产业,这容易引起误解,让人以为农业本身是先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最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了,才能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支持,而农业却可以独立于第二第三产业自给自足地发展。
实际上,理论和历史都已经表明,农业固然重要,但其关键却在于农业之外。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路线是对自然科学的物质因果规律的机械套用,并不符合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律。
供给侧的资金输入相对简单粗暴,而推动需求端的资金往往难执行。
有些地方,可能不适合种苹果,但依然种下了苹果苗,有些地方不适合搞草莓,但依然投下很多设施温棚。那么果子出来之后,如果是好果子还能卖个好价,但如果不是呢?
前几年企业团购生意不好做,因为很多大企业都拿这个钱去扶贫了(购买扶贫地区的农产品);虽然买回来的农产品,有好有坏,但确确实实拉动了贫困地区的产品销售。但是让人担忧的是,扶贫工作结束了之后怎么办呢?
通过扶贫*策,增加出来的产能,又该往哪去?
因为农业,受*策的影响实在太大,而小散的农户又实在太多,所以大多数农业企业都只能随波逐流,而不能具备实力去力挽狂澜。(部分养殖型大企业有可能可以)
那么掌握第一手信息,看准行业脉搏以及新产品的竞争度,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我常常说,做农业要赚钱,选择比努力重要。选择一个什么产品,或者以什么角度切入农业创业,基本就决定了能不能赚钱的大框架。
明明是个坑,你不要往里跳啊!
第一,如果你要投入生产,一定要避开近几年即将产能暴增的产品;要选择差异化品种,最好是技术门槛或准入门槛高的产品。
第二,可以不投入生产,而是投入到产业配套,比如仓储、加工、供应链。就是做普通散户不能做的事,即使产能过剩,你也有话语权;
第三,放弃幻想,不要恋战!没有一个农产品,能让你一辈子赚大钱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