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知道苦头,是为尝到最后的甜头。
口述数字农业从业者高原(化名)作者
刘景丰编辑
火柴Q
“今年的数字农业格外热。”这是高原的感触。
从业四年,高原所在公司的农业数字化服务订单在今年第一季度创下新高;就在几天前,其业务规模已达到每天服务15万亩土地。
近期,一些数字农业项目也纷纷上马:
如4月26日,河南商丘宁陵县与工商财富金融服务外包(北京)有限公司签约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将统筹布局宁陵酥梨的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研发等环节,打造宁陵数字农业。
5月11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和阿里巴巴签署“春雷计划”战略合作协议和数字乡村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山西农产品产销全链条的数字化水平。该合作覆盖数字乡村、建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电商运营能力建设等方面。
5月13日,上海市崇明区与盒马合作打造的阿里巴巴翠冠梨数字农业基地建成。这个智慧梨园项目包括硬件层的无人机、无人值守果园机器人、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数据传感器和软件层的溯源系统、农事管理系统、物联网云平台,以实现果树种植管理的“在线化”。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年)》,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名义增长20.9%,占GDP比重的34.8%。
而三产中,数字经济在农业中占比7.30%,在工业和服务领域,则已分别占比18.30%和35.90%。
这意味着,在三大产业中,农业领域的数字化潜力最大。
有机构预测,年中国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潜在市场规模有望增至亿元。农业数字化的需求,正汹涌而来。
然而,在漂亮的案例和数字背后,高原告诉「甲子光年」,国内数字农业的发展并没有那么乐观:“我很少看到真正用数字化去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案例。”
他认为,目前数字农业做的许多项目只是为了“展示”,如建大屏、做光谱、搞精准农业——这都是“面子工程”,真正在降本增效上作用有限。
经过多年观察,他总结出了八条对数字农业当下实践的思考,包括:
1.大部分数字农业项目仍为“面子工程”2.数字农业的最大问题是维护成本太高3.认清农业项目落地的甲方4.只想toG的农业科技公司都得死5.农业是更大生意的敲门砖6.品牌化的室内农业将成为率先落地的场景7.*正成为大田数字农业的试验田8.数字农业对金融下乡的帮助有限这些观察和思考是站在个人的视角上进行的,难免有片面之处。但在数字农业浪潮之下,这些思考仍有借鉴意义,它真实地反映了数字农业在当下的困难,并从个人视角给出一些建议。
对数字农业入局者和观察者而言,了解真相,才能少走弯路。
以下内容,为「甲子光年」根据高原口述整理。
1.大部分数字农业项目仍为“面子工程”
我今年明显感觉到,数字农业是一个很大的热点,出现了很多项目。而且*府确实拿了很多钱,在助推这个行业的基建。
自年至今,中央已连发数个文件扶持数字农业建设。其中包括年2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年1月由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年)》,以及年5月由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这些文件共同提到,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农业建设。数字农业已经成为新型农村建设下的重要工程。
但当你去谈数字农业时,你不能去谈一个空的概念,数字农业还需要很多的传感器、网络基础设施,硬件+软件,最终形成数字科技能力。
“藏粮于技”的核心点就是:一方面通过数字科技能力,将管理水平精准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物科技手段,提升农作物产量。
最近这几年,很多科技公司也在讲科技助农、爱心助农。身处这个行业,我对此的感受却是——这种口号喊得很好,但落实却是“面子工程”,收割智商税。
这里提一个我看到的现象:现在的数字农业工程,做了很多大屏、光谱、精准农业的事情,但真正用数字化去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工程却很少。虽然国家确实建立了一些数字农业的示范项目,比如一些智慧果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但落地后的项目,更多是展示作用。
某数字农业项目的展示图比如,从项目目的上看,这些智慧果园、农业产业园是作为一个示范工程存在,并不真正考虑投入产出比。从具体作用上,多数数字农业设备收集的数据,最终呈现在贴到农产品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