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概念是企业集群概念的自然延伸,是由多个企业集群在特定空间自发集聚而形成的特定地理区域。它通过产业集聚效应的获得和释放,来有效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园区内的企业拥有着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劳动力分工较为成熟,企业之间有着紧密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盛行于世界各地的、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当下,全国各种梯次、各种类别的产业园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产业园建设成为各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和孵化载体。它承载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融合等系列重要使命。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分享它的利益时,不可忽略它弊端的存在,只有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才能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建设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了研究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利弊问题,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园建设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笔者赴山东、黑龙江、湖南、广东等地对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研究提出了优化园区规划布局、加大多元化资金投入、培育特色产业、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等建议,供园区建设决策者以参考。
1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利
作为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农业产业园在提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产业布局,有效带动产业增值、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极意义重大,示范效果明显。
1.1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基础设施重复投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后,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工业用地以及项目审核报批等“瓶颈”问题严重困扰、甚至制约了工业集中区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打破过去那种“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的企业粗放经营、浪费资源的老路子,走集约经营、节约用地的新路径,农业产业园区于是应时而生。产业园区通过转型升级产业、淘汰落后产能,聚集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制度优势,优化提高村镇土地的利用空间,有效地缓解了土地供应紧张问题。笔者调研的山东省莱阳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在原有厂房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扩容,引导原生企业“挖潜增地”,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化产业布局,聚集优势企业,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园区完善了道路、管网、桥梁、水电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垃圾,集中供热、供气,避免了企业各自为*对水、电、路、气、讯、房等基础设施重复性的投入,切实提升了土地容积率和土地利用水平,有效解决了当前工业发展与用地的瓶颈。
1.2打造产业集聚中心和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农业产业园区通过洼地效应和辐射作用,吸引着大量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主要生产要素集聚,最终形成企业集聚中心,有效调整和改善了区域企业“散、小、差”状况,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成为了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比如,广东省新会陈皮国家产业园,集聚与新会陈皮相关的生产、加工、研发、经销、物流、旅游等经营主体超家,形成集种苗繁育、陈皮种植、陈皮加工、文化休闲等于一体的陈皮现代产业集群,将“小陈皮”做成了“大产业”,带动就业超5万人,带动全区柑农直接收益12.6亿元。目前,新会区全区新会柑种植面积达.67平方米,全产业链产值达66亿元,新会陈皮品牌价值约89亿元。新会陈皮国家产业园,成为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山东省莱阳产业园区,吸引了龙大、鲁花、春雪、天府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入驻,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强的企业集群。园区食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均占全市工业的15%以上,食品加工总量和出口创汇额,分别占莱阳市食品加工总量的70%和出口创汇总额的50%。食品工业园的发展拉长了地方经济产业链条,拉动了周边区域种植和养殖基地发展,带动了农民“家门口”就业,园区成为了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城乡统筹进程。
1.3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当地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利用企业集聚效应发展电子商务,向产供销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转变,将产业链向上下游拓深延展,进一步密切基础产业环节、技术研发环节与市场拓展环节之间的关联,形成一二三产业共同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商贸展销、物流储运等一站式服务链条。这为物流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载体条件,促进了地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例如,黑龙江省年以来,在产业园内新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家,建设电商园区17个,如今,农产品线上销售已经成为产业园的标配。湖南靖州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突出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主体功能,聚焦主导产业、构建产业集群、集聚现代要素、遵循绿色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逐步将产业园打造成为集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生产,产品加工、研发、检测、物流、商贸、交易、旅游等为一体的知名园区,探索实践“加工园区+种植基地+科研中心+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加销、科工贸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新业态,形成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发展“互联网+”,建设商务配套体系、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引进全国大型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形成冷链车、高铁、飞机运输的立体化杨梅鲜果配送体系。
1.4专业化管理,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
农业产业园为加强管理和服务,纷纷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为企业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负责园区的规划、征地、建设、税收、行*审批、招商引资、证件办理等事项,管理园区内的人事劳动、职业培训、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事务,承担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运维管理,协调园区的内外投资、技术合作以及出口业务,在项目申报、贷款贴息和资金补贴、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园区企业大力支持。管委会专业化的管理,全方位系统的优质配套服务,减少了企业办事环节,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
1.5产业集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农业产业园区企业集聚形成了专业化格局,这种集聚路径衍生出了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又相互竞争的关联企业,实现了知识、信息的共享,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据同济大学发布的《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研究发现国家级产业园区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年,家国家经开区和高新区,两类国家级园区的合计GDP超出全国GDP的1/5,合计出口创汇约占全国出口创汇的2/5。广东省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呈梯次发展,形成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所有农业县全覆盖。年创建的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个参与实施主体累计带动农户.7万人,农户年均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县域人均收入水平约25%,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山东省莱阳食品工业园,龙大集团发展了5个大型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年实现纳税4.5亿元。春雪公司发展标准化养殖基地超过个,增加农民纯收入达万元,新增农业产值9.5亿元,年实现纳税5万元。随着园区产业链条的上下游拓展延伸,园区衍生的餐饮、酒店、商场、学校、医院、物流、金融等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为城乡居民搭建了广阔的创业创新工作平台,吸引着大量城乡人口的聚集,有力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2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弊端农业产业园推动了产业有效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同时看到,园区建设中依然存在一些需要破解的问题。
2.1土地成本过高、招商引资难度大
中国的土地资源稀缺,农业产业园区后备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存在先天不足。园区大量土地需通过城中村改造方式取得,拆迁成本较高,企业难以承受,而且园区内可用的连片大宗工业地块少,很难吸引到大企业和大项目。其次,园区面临着很多招商引资上的*策壁垒,不能在税收、贷款、财*补贴上对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吸引,有些考察企业眼见招商引资*策“画饼”难以落地,转身即走。再次,园区规范化建设刚刚起步,不能为企业提供优越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缺乏生产经营良性稳定的生态环境。园区开发商在“及时盈利”思维的主导下,追求高档次、高租金,追求招商的短、快、利,导致引进的项目多数在协议、签约阶段就停摆了,真正落地项目少,这也是一些产业园区长期空置的原因。
2.2产业配套服务业薄弱、园区建设资金不足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只注重核心产业的发展,与企业相匹配的金融、技术、物流、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及居住、教育、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配套服务设施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带动园区价值链的延伸与拓展,也难以完成产业生态圈的转型。多数园区虽然成立了管委会,但未能按照市场化的园区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公司化运作,仍然被行*运作模式束缚了手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费用多由地方财*拨款,银行贷款难、融资难,长此以往,地方财*拨付资金有限,这种*府包揽园区建设的方式难以为继,严重制约了园区的发展。
2.3产业园区入园门槛低、整体竞争力弱
园区化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但由于盲目发展,园区为加快引进企业入驻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了入驻门槛,园区内的企业和机构彼此之间的市场和技术关联度低,导致集聚效果不明显。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多,但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无法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园区企业基本上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管理弱,多数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安于现状,缺乏做大做强的发展理念,在原料基地、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等环节上投入不够。园区企业多从外部迁入,企业之间分工与协作不多,产业链上的关联度不高,企业之间在技术与产品上相互提防,因此多数企业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资源、信息共享局面,甚至出现企业“一家独大”现象,园区无法成功获得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4园区建设环保意识弱、污染风险高
园区一味追求GDP增长,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科技投入比重低,污水处理管网、废气集中回收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等环保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建设,造成了水、气、生态等方面的重度污染。有些园区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设门槛招商引资,以超低的土地价格、减免税费等优惠*策,盲目引进被发达地区淘汰的高能耗低产能高污染项目,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
2.5园区“招工难”、“用工难”问题严重
随着进驻企业的增多,伴随而来的用工量也显著加大,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日益凸显。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包装搬运等各个环节都缺乏大量劳动力。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力十分紧缺。招用的大量低学历、老龄化、流动型的农村劳动力,因家庭和身体各种原因,流动率和误工率都较高。招工难、用工难导致企业因开工不足而设备闲置、订单减少、投资规模压缩。
3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发展建议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重器,应遵循“规划先行”、加大各方资本投入、培育主导产业、提升研发能力。园区建设既要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地特色,同时又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避免同质化复制。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优化园区规划布局
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13]。顺应当地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态势,在对全局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基础上,从产业布局、功能定位、招商策略、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园区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制定科学、可操作、具有前瞻性的长远发展计划。合理布局支柱型、主导型产业,重点吸纳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企业,打造高端产业集聚中心。
3.2加大多元化资金投入
建立稳定的财*资金投入机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吸引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大金融部门对园区内科技和加工型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引导和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引导各类建设主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吸引风险投资公司进入园区。在积极吸引国外风险投资资本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内资金成立多元投资主体的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
3.3培育特色产业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园区产业链经济,借助多产融合,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园区对整个产业的带动力和贡献率。推进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做好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产品及名牌产品的认证工作。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动力,培育自主研发能力,着力发展精深加工,通过质量战略、市场营销等手段,打造名优特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3.4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保留、使用的*策制度,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业,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壮大产业。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研人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捆绑”,实现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催化、相互渗透、相互激励,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3.5优化招商引资环境
充分发挥*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营造园区优良的投资环境,优化企业投资和经营的社会、经济、法律及行*环境。尊重市场规律,以优质的城市服务和开放、包容的理念支持园区共享经济发展。出台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新*策,真金白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招商策略和方向,形成*府、行业、企业、金融资本为一体的招商生态链,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企业集群为导向来有目标地吸引具备产业示范效应和产业关联性的项目入园。
中咨规划中心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林业生态旅游工作委员会
中咨国业规划设计中心(北京)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
服务范围:
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田园综合体规划
乡村振兴规划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规划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
生态农业旅游园区规划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休闲农业、生态农庄规划
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规划
生态循环农业园区规划
都市农业园区规划
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3—5年)
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申报及评定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1:15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