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6期
作者:马流辉,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暨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在大都市城郊的农业生产领域,由于本地农民的退出,异地务农者成为地方农业发展的主力,农业劳动力的“土客替代”现象普遍发生。异地务农者为大都市城郊农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治理顽疾。作为回应,地方*府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希图以此来化解基层社会的治理困境。文章以上海城郊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为例,着重分析粮食生产领域的实质性规模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领域的形式化规模经营,如何分别实现对异地务农者的间接驱逐和身份改造,最终达至地方*府的治理目标。研究发现,大城市郊区农业规模经营已超越纯粹的经济逻辑,隐含着深刻的治理意蕴,这与中西部纯农区的农业规模经营有着本质差异。这种依靠*府过度干预并以社会治理为依归的农业规模经营,在实践中扭曲了资源配置,并暴露出可持续性的危机,因此,其难以成为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不具有推广价值。
“土客替代”;异地务农者;规模经营;农业治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个农户分散而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国家在*策层面对农业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大量惠农资金和众多涉农项目源源不断地流向从事农业规模经营的主体。在国家农业*策的诱导,以及地方*府的积极干预下,中国农业的经营格局正呈现出“去小农化”的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规模经济发展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截至年,尽管经营50亩以下的农户仍占绝大多数(98.71%),但经营50亩以上的农户比例在持续上升。可见,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国农业的规模经营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长久以来,农业规模经营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中第二国际的爱德华·大卫与卡尔·考茨之间的论战最为著名。但无一例外,此类研究大多局限于农经视角下生产效率讨论,分析的拓展性不够。随着中国农业规模经营实践的展开,以及学者对此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农业规模经营不再仅被视为纯粹的经济学问题,其所具有的*治社会意蕴也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