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深入到贵州大方、湄潭、桐梓等县的农村采访发现,在成熟的烤烟产业带动下,贵州各地农村各显神通,或打造烟区产业综合体、或整合各种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或建设新村带动旅游业发展。贵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风起云涌,融合发展已成新趋势,融出新气质,融出新业态,推动了农村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的重构,给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能,农村活力显著增强。农村产业融合正深刻地改变着贵州的乡村,为广大农村发展带来无限的潜力和机遇。
百管委夏木管理区烟草扶贫新村——大堰村新貌。
打造烟区综合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在湄潭县西河镇河沟坝村,刚下车,一大片绿油油的烟田中,一块巨大的“河沟坝村烟区产业综合体”牌子映入记者眼帘,一幅农村产业融合的画卷在徐徐展开。
在烟区产业综合体内,有烘烤工场、智能育苗工场、微型气象站、生物质颗粒加工厂,农民正用农用车沿着机耕道将烟叶拉到烘烤工场。
在生物质颗粒加工厂内,机器轰鸣。废弃烟杆经过机器后变成生物质颗粒,用于农作物的废料,工厂年产能达万吨。
近年来,湄潭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源优势,建设以烟为主、产业配套、多业融合的村级产业综合体,全面改善烟区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烟叶增效、烟农增收、生态增值”的“三增”态势。
产业如何融?“围绕‘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的总体目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打造以烟为主,融合水稻、蔬菜、食用菌等多产业配套发展布局,通过产业融合带动乡村发展、促进生态增值、助推农户增收。”湄潭县烟草分公司副经理陈飞飞告诉记者,力争到年将河沟坝村打造为集烤烟种植、休闲旅游、全程机械、智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废弃烟杆回收加工、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村级产业综合体。
产业要发展,基础设施首先要跟上。在综合体规划区内,高标准农田、烟区道路、烟田水利、育苗、烘烤、防灾减灾及田间废弃物临时收集等设施实现%全覆盖,烟叶与配套产业田间生产综合机械作业率达80%以上。
发展什么产业?陈飞飞介绍,规划区内将每年种植烟叶亩左右、生态水稻约0亩、蔬菜约亩、羊肚菌接茬约亩实现“烤烟+多元产业”的配合配套。
产业如何增效?规划区内,烟叶亩均产值提高到4元左右;生态稻米亩均综合产值0元以上;亩均耕地年综合产值1万元以上,“烤烟+生态稻米+羊肚菌”模式亩均年综合产值2万元以上。
如何助农增收?通过“1户农场主+N个产业工人”组织模式,培育农场主20户,总收入万元以上,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通过“1个专业能手+N个作业人员”组织模式,培育产业工人人,总服务收入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每年至少增长10%,达遵义市平均水平以上。
生态如何保护?规划区内全面推行土壤保育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学杀虫剂减少70%以上,化学杀菌剂减少55%以上,病虫损失率低于7%,确保烟叶等作物安全性;烟叶烘烤%实现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等排放;%对烟用废弃农地膜回收加工再利用,减少白色污染;探索利用废弃烟杆加工生物质颗粒。
多种多样的农村产业融合新业态,给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了新机会、新动能。
如何实现经济效益,陈飞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整个烟叶产业综合体流转土地亩,每年种植烟叶亩,生态水稻、蔬菜、羊肚菌等配套产业亩,培育农场主20户,培育产业工人人,预计实现总产值万元。
陈飞飞表示,产业综合体不但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来诸多好处:
——服务大农业。通过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利用智能大棚,将烤烟育苗和蔬菜育苗相结合;利用烤房,将烟叶烘烤和羊肚菌烘干相结合;利用烟用农机,将烤烟专业化服务和大农业生产相配套,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带动小农户增收。烟叶产业和配套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为当地农户增加就业岗位人以上,为当地小农户增收提供有利条件。
——带来休闲农业。通过3年左右时间对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建设,结合西河镇对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以西河镇休闲旅游为载体,预计每年输送稳定客源0人次,最终将实现资源统筹、整体运作、村民收益的良好局面。
——推动高效农业。通过开展农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完善基础设施,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实施烤烟种植规模化、全程机械化、作业工序化及烟区的烟路、烟水、烟房配套,使亩均用工从21个降低至15个,为农场主降低用工成本约元;通过实现设施共享,智能大棚将烤烟育苗和蔬菜育苗相结合,烤房将烟叶烘烤和食用菌烘干结合,烟用农机将烟叶产业和配套产业相配套,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将为配套产业节约成本约元/亩。
——推广精准、生态、循环农业。推进设施精准控制,推行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植保技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秸秆还田、绿肥压青、增施有机肥等技术,保育改良土壤;推行绿色防控,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推行清洁能源烘烤,保护烟区生态环境;探索开展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实施农地膜、烟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积极推广“烟+粮(草、蔬)+养+肥”“烟+菌+肥”等循环生产经营模式。
产业融合,“钱从哪里来”?“综合体通过财政投入、企业投资、烟草补贴、金融信贷等多渠道获取资金。”陈飞飞说,加强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接,整合涉及资金和涉农项目,加大政策支持,统筹推进产业综合体建设;积极引导农业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初加工生产基地和加工设施等项目;用足用好烟草行业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烟叶生产投入以及烟草扶贫新村建设补贴政策;用足用好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小农户的额度放宽、利率优惠等信贷支持政策。
湄潭县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加工生产线。
资源共享促融合多元发展助增收
在桐梓县茅石镇高垭村,记者看到,育苗大棚里的番茄、豇豆等蔬菜长势喜人。烟农徐思进告诉记者,他常年利用2个育苗大棚种植蔬菜,年均产值达8万余元。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离农民最近,联系农民最紧。融合给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了新机会、新动能。
“近年来,桐梓立足做精烤烟主业稳增收,以合作社组织为主体,依托‘竹荪+其他种养业’‘合作社+烟农+其他’两种模式,合理利用烟地、育苗大棚、烤房、工场等设施,全面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桐梓县烟草分公司九坝烟叶站站长王定强说,以健康、绿色为出发点,多元发展助增收,不断增强烟农自身“造血”能力。
用好设施做“加”法。全县利用亩烟地,在空闲季节种植荷兰豆、巨菌草、食用菌等,累计实现产值.07万元,带动户烟农增收。
利用育苗大棚42个,种植以竹荪、蔬菜等农产品作为增收项目,带动烟农从业人员户,实现产值40.6万元。产品全部对接乡村旅游市场及超市销售。
利用49座烤房闲置期,烘烤竹荪、食用菌等农产品,累计实现产值22.3万元,带动36户烟农增收。
通过有机肥工场,生产销售有机肥4吨,为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增收40万元。全县共计多元增收.97万元,户均烟农增收0.72万元。
而湄潭则创新理念,围绕“三线、四场、四心合一”,开展设施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三线合一”,即利用收购线的分级设施多达10个月的闲置期,将蔬菜及食用菌分类和分类后产品包装等功能设置在收购线,实现设施整合利用;
“四场合一”,即利用烘烤工场烤房的闲置期用于羊肚菌烘烤,实现烘烤设施整合利用,利用生物质能加工场的闲置期,农业公司用较少的投入将大米加工在生物质能加工场进行,实现设施整合利用;
“四心合一”,即将土地流转中心、农机服务中心、产业工人培训中心及特色产品售后服务中心等功能设置在农机服务中心进行,实现设施整合利用。
地还是那块地,设施还是那些设施,通过整合,产出的方式、数量与质量发生巨大变化。
湄潭县西河镇烟区综合体示范区
多方扶持造新村农旅融合展新貌
仲夏的大方县戛木管理区大堰社区小箐组寨子被群山环抱,参天的古木、错落的民居、穿寨而过的油路,在一场夏雨后,更像一幅山水画。
行走在村寨内,空气清新,很少看到丢弃的塑料袋、废纸果皮。
中午,寨中央的游泳池里,游客在消暑嬉戏;不远处的钓鱼池旁,有人在垂钓。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上燃起篝火,“一次心动旅程一生缠绵回味”的横幅分外耀眼,游客或对着大屏幕唱起露天卡拉OK,或围着篝火跳舞,或在一旁吃着烧烤喝着啤酒。
据了解,小箐组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现有居民78户人,其中彝族人口占96%,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周边有百里杜鹃、米底河、燕子洞、摩天大楼、千年古桑、桂花王等原生态旅游资源。
农业、加工制造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村道变油路、老屋变新居……村寨发生变化翻天覆地。
村寨的变化,“钱从哪里来?”
“多元筹资破解难题。村寨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三方面:烟农自由资金、烟草扶贫新农村示范工程专项资金万元、政府扶持资金等共余万元。”戛木管理区政法委书记高原红介绍,资金主要用于改造民居、整治环境、升级产业,新建旅游设施等等,村寨被打造成城里人羡慕的村景。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百里杜鹃管委会主任张东说,村寨立足自身优势,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党员和能人带动示范带动作用,结合乡村旅游的兴起,发展农家乐3家,建成民宿4家,床位余个,解决就业25人。充分挖掘独特的民族服饰、饮食等传统文化,每年重要节假日、彝族年、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吸引了来自毕节、贵阳、四川、重庆等地大量游客,助推乡村振兴。
“靠山不遮山,靠水不挡水,要显山露水依山傍水。”张东说,小箐组新农村建设在当地能人的带动下,在政府部门、烟草公司的扶持下,尊重村庄原有风貌和自然肌理,不搞大拆大建,不造假山假水,走出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
农村产业融合深刻地改变着贵州乡村。
“以前,大家观念很保守,整个村庄又臭又脏,蚊子漫天飞,不要说来游客,自己走都要赶快跑。”该村合作社理事长黄彪告诉记者,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我们换了种生活方式,以前大家在一起不是赌博就是喝酒,现在都是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发展。
产业丰富了,群众发展思路开阔了,增收渠道增加了。
“以前一年销售额只有两三万元,利润不到一万元,现在每年纯收入不低于10万元。”村寨里一名小卖部老板娘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有了多余的钱,都放到合作社里钱生钱。
“现在村里旅游越来越火爆,每天能卖出0多斤酒,每个月可以收入0元。”重操旧业、现场生产柴火酒的村民黄家规乐滋滋地说,自己农忙时节种烤烟,旅游旺季烤酒卖,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再不出去打工了。
产业融合结出硕果:年,该村寨实现贫困户产业分红20元,年实现贫困户产业分红44元。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黄军
编辑何涛编审胡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