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号文件解读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
TUhjnbcbe - 2024/10/20 16:44:00
白癜风能光疗吗 https://m.39.net/disease/a_9338683.html
                            

原创姜长云中国发展观察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扎实成效,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提供了坚实支撑。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关口,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要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作为5个重要意见之一。鉴于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属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因此重点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对于贯彻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至关重要。

推进“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地生根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首要的是做好“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文章,并将其切实转化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比如,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阶段,需要更加重视共同富裕。为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还要努力让更多农民在共商共建中增强参与发展和实现就业增收的能力。这也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当前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成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突出表现。坚持新发展理念,应该协同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近年来许多地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显示了较强的创新驱动能力;但却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户可望而不可及,甚至将其排斥在发展过程之外。这样的发展很难体现共享发展,更难以广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些地方乡村企业的发展对当地提供的就业增收机会有限,主要吸收的是外地就业,甚至利用的农产品原料也主要源自外地,却可能将大量污染甚至生态破坏留给当地。这与坚持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实际上是相悖的。因此,年中央一号文件在部署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时强调,“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本世纪初,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均有这方面的政策意图。

构建新发展格局,贵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农业和乡村企业发展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立足优势资源和区域特色,农业和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很快;但部分地区只重视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重视市场和营销渠道的开拓,不重视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的协调联动,导致产业循环受阻甚至中断,产品优势难以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短板、弱项制约,影响农民增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大量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浪费。许多地方在特色农产品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发展不足,导致农产品从资源开发到价值实现的循环不畅,影响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多层次、梯次实现价值增值。因此,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借此,也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网络联动和重点突破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视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激发产业间融合联动发展能力和对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能力,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推动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用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用国际大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因此,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提升农产品进口风险管控能力”等。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深走实

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是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和绿色化、优质化、服务化的趋势。要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当前农业农村供给结构的调整升级,赶不上社会需求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导致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不足;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顺应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绿色化、优质化、服务化的社会消费需求。近年来,在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起来。如规模小、层次低、链条短、布局散、同质性强,品质、品牌、品位亟待提升。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农业农村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导致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更加需要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按照问题导向原则,在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深走实,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跳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的思维局限,推进农业和乡村产业适地适度发展

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型增长,实际上是与短缺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难以适应推进高质量发展对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要求。比如,有些特色农业或乡村产业的发展规模明显超出社会需求,导致价格下跌、效益下降甚至增产减收或严重亏损。有些地方在某些特色农产品价格和增收形势较好时,盲目推进农产品种植从适宜区向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扩张,或盲目追求单产水平的提高,导致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很快,但质量和品位严重滑坡,影响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为追求粮食增产,一度导致玉米质量下降。这种教训值得认真汲取。类似问题在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中也是存在的。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意因地制宜、适地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有些地方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土壤、气候条件和长期的种植经验,甚至区域文化,形成难以模仿复制、富有竞争力的名优特新产品。但是,离开了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很可能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问题,侵蚀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的支撑条件。

从我国先进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有一定的速度,更要有较高质量,切忌因追求数量(面积或产量)而透支质量。尽管不同产业的具体情况可能有所差别,但就总体而言,在“十四五”期间,随着消费需求的分化和消费市场的细分,许多农业和乡村产业做好稳量提质、甚至减量提质的文章,更有利于推进其高质量发展;继续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很可能透支产业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些产业虽然产品质量上去了,但发展规模过大,导致产业发展严重供过于求,增加无效供给,也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的重要表现。何况,提高产品质量,往往需要以较高的成本和投入作为支撑。因此,推进产业适度适量发展需要警钟长鸣。

2.告别大而化之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注意推进产业发展因类制宜、精准施策

长期以来,在短缺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差不多”“马马虎虎”的思维套路,助推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形成,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比如,许多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项目的选择,只是盲目跟风,缺乏对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趋势甚至市场扩张潜力的精细分析,部分企业对竞争对手行为及其变化趋势也缺乏深入研究,容易导致产业发展“一哄而起,一涌而下”和价格变化“大上快下”的格局。有些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只重视技术合理性甚至技术发展潜力、产品开发前景,不重视经济合理性和环保可行性,成本、价格和市场分析简单潦草,导致产业发展“愿景”难以有效转化为能够落地生根的产业发展“前景”,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难以真正形成。如有些地方在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业时声称,这种产品“全身都是宝”,以其种植基地建设为基础,发展相关农产品加工业很有潜力,但在其规模化种植基地建成后,能否为相关加工业发展提供达到临界起始规模的原料供给都是问号,就仓促开展加工能力建设布局,很容易导致相关农产品加工业“吃不饱”,并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至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重视加工专用品种供给基地建设,只是依托鲜食品种的残次产品作原料来源,更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许多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依托一批职业变化率高甚至在产业之间“流动作战”的农民工队伍,导致产业发展技艺甚至非专利技术诀窍难以形成积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诸如此类的问题,均是产业发展思路大而化之,缺乏精细化思维的直观表现。

“十四五”期间,随着消费需求的分化和细分市场重要性的凸显,注意产业类型差异对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些农业和乡村产业的产品供给属于大路货、普通消费品,难以形成可辨识、难复制的产品特色和实质性的竞争壁垒,只宜采取规模化、标准化的“大众经济”发展模式,不宜片面追求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导向。否则,只能导致其市场规模越来越小、发展道路越走越窄、进入过剩问题越来越重。比如,在许多茶叶产区行政村、合作社之间各自为战追求品牌化的过程中,可能有极少数行政村、合作社尝到了提升品牌的效果,但多数行政村之间、合作社之间实际上是在相互之间“打消耗战”,不仅没有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反而浪费了大量投入。这是“剧场效应”的典型表现,正如观众在剧场看戏那样,前排影响视线可能导致后排看不清楚,后排的人为看得清楚需要站起来,但又会导致后排的后排看不清楚。如果后排、后排的后排纷纷站起来,更多的人都还是看不清楚。

有些农业或乡村产业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或面向细分市场消费人群,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其市场供给能力有限,在一定时期内其市场需求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些农业或乡村产业应该采取“小众经济”发展路线,满足特殊消费群体对产品消费个性化和高贵品质的追求,而不宜采取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产量增长的发展路线。比如,前几年从政策研究界到企业界多数认为,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扩张潜力很大。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很大的市场扩张潜力是长期的。就短期和现实而言,尽管有机农产品生产或供给能力存在较大的扩张潜力,但其有效市场规模仍是有限的。一旦超出这种限度,有机农产品生产仍会由供给严重不足、价格水平较高,迅速走向供给严重过剩和价格大幅下跌的局面。前几年许多工商资本投资有机农业热情很高、干劲很足,但这几年被发展有机农业拖垮者却越来越多,许多投资者甚至苦不堪言,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属于大路货、普通消费品的农业农村产品市场需求已经饱和,即便少数领域尚未饱和,只要其价格形成机制合理,依托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也很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实现供求平衡,甚至实现由供给短缺向供给过剩的阶段性跨越。但是,对于小众型产业发展,如何保持必要的战略定力,推动相关产业独特的资源优势与独特的种质资源、独特的农艺技术有效结合,形成难以跨越的竞争壁垒,借此维护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如何避免因盲目追求“贪大求洋”侵蚀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诸如此类的问题,则是需要持续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的。在此方面,多年前中国陶瓷、中国丝绸由国际上的奢侈品沦落为大路货的教训,在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值得认真汲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结合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其就业人员的稳定性和职业化水平,推动形成富有底蕴的技术创新能力甚至非专利技术诀窍的积累,也亟待深入探索。这是推进农业和乡村产业基础再造必须重视的。

统筹推进培育创新驱动能力与增强产业风险防控能力有效结合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不强,甚至产业创新能力的成长偏离了贴近消费者需求的轨道。许多地方农产品渐失传统美味,品种越来越单一、单品规模增大,缺乏独特风味和地方特色,更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细分市场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有些特色农产品生产立地条件很差,近年来种植基地建设改造和农事作业成本增加很快,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严重挤压,产品价格难以实现趋势性上涨,甚至很容易呈现量多价跌态势,导致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升反降,生产经营风险明显增加,甚至日益难以为继。有些特色农产品收获季节无人愿意采收,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采收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生产者采收不划算;推进机器换人采收,也因产业规模偏小、产业效益不高,导致对农机装备研发和果园“宜机化”改造吸引力不足,而面临重重障碍。有的特色农业优势产区越来越集中,加工能力越上越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加工企业的适宜开工时间却越来越短,加工能力闲置问题越来越重。有的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快,但消费导向和产业链一体化的品种、技术和标准创新严重不足,产业链不同利益相关者互惠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难以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不够。有的地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文化内涵和趣味性不足,规模化吸引游客或消费者的能力成长缓慢,也难以通过旅游商品创新让消费者感到“有带头有想头”。以上这些,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能力不够均有密切关系。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的创新驱动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日趋紧迫。

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的创新驱动能力,要从种业创新开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年要抓好的8项重点任务之一。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打好种业翻身仗”。许多农产品加工用途不同,对种子性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鲜食水果和加工用水果有不同的种质资源要求,长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适宜制作的加工品也是不一样的。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的细分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对种业创新能力建设日益提出新要求。我国农业和食物消费结构多元化的深化,农业多功能性的推进,也会导致非粮作物和养殖业种源创新“补短板”需求日趋强烈,要求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种业创新,更快更好地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种业不仅是农业产业链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也是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环节和潜力所在;甚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危险性病虫害的减轻、农产品外观的改善、产后商品化处理的深化,以及仓储运输和保鲜性能的提升等,也要求种质资源的创新相呼应。当然,良种还要与良法结合,栽培技术等农艺方法的创新及其与种业创新的协同,也是增强农业创新驱动能力所必须的。推进农业创新能力建设,也要有产业链思维,加快补齐采后加工、仓储保鲜、冷链运输等技术短板。提升农业和乡村产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也是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创新驱动能力的重要内容。

按照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创新驱动能力,还要注意运用市场化思维,完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培育和激发农业农村服务业、科技型企业家对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创新驱动能力的引领支撑作用。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为国内外发展增加了新的变数,进一步放大了农业农村经济运行风险。“十三五”期间,我国推进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果丰硕,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其发展风险很可能进入加快释放阶段。原因很简单,发展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很容易激发潜在风险的释放;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乡村特色产业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面临的同质竞争问题在总体上呈现加重趋势,增加形成产业发展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在“十四五”时期,特别是年,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注意上好“统筹发展与安全”这门“必修课”,加强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也有这方面的寓意。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从根本上有利于降低农业农村经济运行风险。

从广义上看,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也是降低产业发展风险的重要支撑。因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无论是之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不可动摇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根基。否则,不仅会加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风险,还可能导致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程被迫中断或放缓,甚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陷入原料供给不稳定、成本陡增的窘境。通过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消费环境,可以降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本和风险,增强农业农村对城市人口、人才的吸引力,为扩大农村消费、增强农村人气和活力创造条件,进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场经济是企业家本位的经济。我国许多农业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在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了许多值得后来者借鉴的成功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经验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家活力和创造力。“十四五”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复杂深刻变化,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家素质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思路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坚持用优化营商环境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对冲国内外发展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通过提升农业和乡村企业家素质,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批素质精良的“领头雁”。近年来,有些地方对先行地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成功经验照搬照抄,完全复制先行地区农业或乡村产业发展的成功故事,结果却加剧产业的同质竞争和重复建设,放大产业发展风险。这也说明,结合优化农业农村营商环境,推动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农村企业家脱颖而出,越来越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是作者承担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资助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和跟踪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年第3-4期合刊

公号内容版权归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转载务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长按以下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号文件解读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