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以下是商鞅变法的相关简介。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农业上: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经济上:由于秦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等六个大国。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实力,避免在诸侯国的争霸中被别国吞并,于是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军事上: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诸侯国都争相增强国力以赢得战争。因此,富国强兵、赢得战争成为变法改革的内在动力。
政治上: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富国强兵开始纷纷变法,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变法成了时代的潮流。
思想上: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商鞅变法的目的。
1.根本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2.主要目的: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地主阶级统治,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准备。
三、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2.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
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
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
3.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商鞅变法的特点。
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推行力度大:在商鞅变法过程中,采取严厉手段,严厉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结语:商鞅变法运动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它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