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现状如何?近日,在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上,《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和《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以下简称《发展指数》)正式向社会发布。
据介绍,《报告》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编写,《发展指数》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研究编写,两者互为补充、相互支撑,全景式呈现了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整体情况。
学历高岁数小中青年新农民扎根田野
《报告》指出,国家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工程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年总投入资金20亿元,带动省级财政投入资金6.25亿元,重点开展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共培养高素质农民约90万人。
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年龄相对年轻,是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典型特征。《报告》表明,我国高素质农民队伍质量结构不断优化。从受教育程度看,年高素质农民队伍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1%,比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农业生产经营人员高出22.8%;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的占16.8%,35至54岁的占72.11%。
《发展指数》显示,我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整体状况良好,队伍质量逐步提升,90.79%的高素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年数在5年以上,91.13%的接受了农业生产经营相关培训,17.80%的正在接受从中职到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教育。
投身“互联网+”手机变身“新农具”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新农民开始投身“互联网+”。
《发展指数》显示,85.80%的高素质农民家中接通了互联网,77.29%的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报告》指出,年84.37%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比年提高了9.49%。他们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给周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统一购买农资和销售农产品、或者提供农业信息及就业服务等,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进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展指数》表明,高素质农民生产经营水平逐步提高,62.03%的高素质农民为规模农业经营户,其中36.14%的土地经营规模在亩以上,57.59%的实现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生产;绿色生产技术逐步推广,24.76%的高素质农民采用了喷灌或滴灌等节水技术,39.56%的减量使用化肥或农药,85%的实现了畜禽粪便、秸秆和农膜资源化利用。《报告》显示,高素质农民生产经营状况保持良好。年高素质农民的农业经营纯收入达到每年3.13万元,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3万元的80%,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万元的2.16倍。
发展不均衡
地区差距仍然存在
《发展指数》也指出,高素质农民发展存在地区差距,东部地区高素质农民发展程度较高,其次是中部地区,东北部和西部地区高素质农民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分析地区间指标差异可知,东部地区因队伍发展和产业水平优势而领先,东北地区队伍发展、产业发展和示范带动不够有力,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相对薄弱。此外,高素质农民发展省际之间不平衡,其中发展指数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山东省和上海市。
《发展指数》显示,高素质农民发展依然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