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福证券,李清荷)
1光伏转债市场概述
截止年10月21日,光伏板块存续的公募转债共计15只,存续余额共计.76亿元,占公募转债市场存续债总规模的4.57%。从基本要素来看,多数转债的发行规模不超过20亿元,而通22转债、隆22转债、盛虹转债、福莱转债、晶科转债、上22转债的发行规模较大,分别为.00、70.00、50.00、40.00、30.00、24.70亿元;转债发行期限均为6年,平均剩余期限为4.92年。从发行角度来看,发行主体基本为民营企业,在14个发行主体中有13个民营企业、1个外资企业。
从股债性角度来看,光伏板块转债的纯债YTM和转股溢价率均低于市场主流水平,当前该板块股性较强,而全市场则平衡偏债。从条款角度来看,整体中规中矩。光伏板块的所有存续转债均设置了回售和下修条款,所有转债的强赎条件、回售条件的核心指标相同,分别设置为“15/30,%”、“30,70%”;下修条款分化较明显,分别有5、9、1只转债设置为“15/30,90%”、“15/30,85%”、“15/30,80%”,整体的促转股意愿较明显。从债底保护来看,光伏板块转债平均纯债价值为89.63元,低于全行业平均的93.99元,债底保护水平一般。
光伏板块转债规模放量趋势明确,21年以来投资景气度提振明显。在Q1-Q3期间,从规模来看,转债市场规模从亿元上升至亿元,CAGR为32.56%;光伏板块转债规模从87亿元上升至亿元,CAGR为80.13%,规模增长迅猛。从数量来看,全部转债数量从只增长到只,光伏转债数量从10只增长到15只。在十四五时期的光伏装机扩容趋势下,我们认为扩产能需求将在中长期提振光伏转债市场的整体规模,这一点已经在规模和数量占比变化上得到印证。光伏转债数量占比自年起开始持续上升,从Q1的1.96%上升至Q3的3.42%,同期光伏转债规模占比从1.12%上升至4.72%。
光伏板块估值自中枢反弹,产销增长达到预期的基础上,景气度有望延续。自年“5.31”新政以来1,光伏板块估值经历短期向下调整后,在竞争格局优化的背景下持续修复,板块维持震荡上行态势。年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光伏产业在政策和需求的双轮驱动下景气度迅速提振,正股板块PE估值于年三季度达到顶峰,四季度维持高位震荡。年以来,在美联储加息以及全球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等黑天鹅事件频发等因素叠加的大环境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导致光伏板块估值迅速下落至中枢水平附近,但二季度以来,伴随欧洲能源价格飙升且维持高位震荡,光伏板块估值出现明显反弹,目前估值溢价略高。从弹性角度来看,光伏正股弹性较高。截止年10月21日,以上证指数作为市场基准,根据历史3年的月度收益率计算得到,WIND光伏概念指数的BETA值为1.45,反映正股具有较高的弹性。结合后文关于行业基本面的结论,我们认为光伏正股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利好光伏转债市场景气度。
转债股性不断提升,目前形成主导地位。自年“5.31”新政以来,光伏板块正股价格经历短暂阵痛后于年底触底,随后景气不断复苏;H2-H1光伏板块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持续下降,H2起多数时间在10-30%之间波动,水平较低;纯债溢价率从H2起持续上升,于Q1触顶,随后在40-%之间大幅震荡。综合来看,在经历去落后产能阶段后,转债股性逐渐增长并处于主导地位,转债价格弹性提升,在行业基本面利好的趋势下具有可观的上升空间。转债估值泡沫相对较小,行业基本面利好凸显其配置价值。自年起,光伏指数的BETA水平明显抬升,光伏权益市场对大市的敏感程度显著提高,系影响估值的市场性因素增强所致。自年一季度起,光伏转债平均价格突破元,随后在正股高景气拉动下维持股性主导状态,尽管年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海外扰动事件频发导致价格下落,但依旧保持在元以上。目前,光伏指数仍处高位且转债价格明显高于元,结合较低的转股溢价率来看,我们认为转债估值泡沫较小,正股的驱动作用明显,考虑到行业基本面整体利好,在成长属性的支撑下存在较明显的配置价值。
2产业趋势:能源转型与平价上网是主旋律,市场化空间打开
2.1发展历程:单晶硅主导,市场面逐渐取代政策面成为核心驱动因素
2.1.1技术历程:目前以单晶硅电池为主导,高转化率和低成本是发展趋势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太阳光通过光生伏特效应转换为电能的装置,目前以可量产的晶体硅电池为主导。按照基体材料分类,太阳能电池可分为晶体硅电池(单晶硅、多晶硅、带状硅)、硅薄膜电池、硒光电池、化合物电池、染料敏化电池、有机聚合物薄膜电池。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年全球晶体硅电池产量占比为95.37%,剩余为薄膜电池,各类新兴电池还未实现量产。
晶体硅电池中,单晶硅电池具有光电转换效率优势。从电池效率(扩充吸收频谱)来看,效率最高的是多结电池,可以达到32.9~47.1%;其次是单结GaAs电池,效率可以达到30.5%,但以上两种电池均未实现量产。晶体硅电池中,单晶硅(无聚光器,POLO-IBC)最高达到26.1%,多晶硅最高达到23.3%,晶硅薄膜最高达到21.2%,异质结(HIT:HJT+IBC)最高达到26.7%。新兴电池技术中,钙钛矿-硅电池可以达到31.3%,其余均不如单晶硅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中,CIGS可以达到23.3%,CdTe可以达到22.1%。
晶体硅主要分为单晶硅和多晶硅,单晶硅电池逐渐主导市场。比较而言,多晶硅是由多个微小的、取向不一致的晶体组合而成,晶体之间存在晶界,存在较多缺陷:(1)缺陷多、少子复合中心多,导致转换效率低;(2)缺陷导致电池脆性较大,碎片率较高且一般大于2%;(3)电池片较脆,金刚线切割难度较大,通常采用传统砂线切割,成本下降空间小。单晶硅是由多个微小的、取向一致的晶体形成,晶体之间不存在晶界,杂质和缺陷少:(1)位错密度和金属杂质小,单晶的少子寿命比多晶高出数十倍,转换效率较高,一般高于多晶硅1%-2%;(2)碎片率小于1%;(3)单晶硅可采用金刚线切割工艺,显著降低电池成本。从全球市场来看,年单晶硅/多晶硅/薄膜电池的全球市占率为33.02%/62.35%/4.63%。从国内市场来看,单晶硅电池在中国的市占率从年的27.0%提升至年的90.20%,其中在年首次超过多晶硅电池。随着金刚线切割技术等工艺的普及进步以及下游需求对高质量发电的偏好,单晶硅电池将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步从国内市场份额向国际拓展,未来有望主导全球市场。
高效率和低成本是新型电池技术被广泛认可的必要前提,中国光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降本增效。年,保利协鑫发明冷氢化工艺实现硅料量产,自此“两头在外”格局中的“原料在外”问题得以改善,减少了硅片企业的生产费用。年,隆基绿能、TCL中环等企业推进单晶硅片生产,实验并规模化应用金刚线切割技术,打破日本金刚线的高价垄断;由中电光伏牵头的国家项目正式吹响了我国PERC电池产业化的号角,随后于年起代替BSF电池成为市场主流。年,隆基绿能率先攻克RCZ单晶生长技术产业化难题,使硅棒产出由每坩埚60KG提升至+KG,单晶的生产成本得到明显降低,与多晶的成本差距明显缩小。年起,金刚线切割技术在多晶硅片生产企业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伴随技术迭代,中国光伏行业降本增效成果显著,逐渐实现从补贴时代向平价时代的跨越。
2.1.2产业历程:从政策补贴到内生需求驱动,周期性弱化成长性明确
总体历程:中国光伏产业总体经历了从长达15年的政策驱动期逐渐过渡为市场驱动期的历程,产业增长从粗放型走入集约型,目前已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的主导力量。随着政策补贴力度从大灌水到逐渐退坡,由供给端抢装机潮造成的周期性特征不断减弱。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双碳目标下的需求端持续发力,将供给端从周期性变动中带入稳健增长阶段。该产业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柱,将在供需互配双涨的趋势中实现高景气度发展。
政策驱动期(-):以金融危机为节点,外需转内需,但大灌水补贴催生产能过剩问题,随后滚动性补贴退坡下的抢装机潮又加剧了周期性特征。由于前期光伏产业并不具备成本优势,全球范围内均以政策补贴作为发展起点。政策驱动最初起源于德国年修订《可再生能源法》以及施耐德政府的“十万屋顶计划”,随后在政策补贴下的欧洲市场需求迅速高涨,拉动中国光伏组件制造业的景气度高涨。中国于年颁发《可再生能源法》,形成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基础,中国光伏制造业利用国外市场、技术、资本并迅速形成规模,至年电池与组件产能均达到GW级,至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基地,从原料生产到光伏发电系统建设的完整产业链初具规模。金融危机下国外需求预冷,“两头在外”格局加剧产业链重挫程度。-年金融危机时期,海外需求迅速预冷,中国产业链“两头在外”格局(原料进口产品出口,国内市场需求小)导致供给过剩、价格下落,产业整体遭到重挫。自年起,欧洲多国开始收缩补贴力度,其中西班牙宣布削减太阳能领域经费、德国下调光伏上网固定电价,随后-年欧债危机爆发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市场需求的萧条程度。年起,欧美国家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补贴+反垄断”政策,海外市场进入长期冷却阶段。
中国对光伏产业进行政策性补贴,内需发力、供给爆发,但滚动性退坡引发的抢装机潮造成产能过剩并加剧行业周期性特征。光伏产业补贴中国方面,-年四万亿计划投放等一系列救市政策出台,光伏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叠加海外需求受欧美双反限制,为国内需求端发力提供基础。供给端方面,年保利协鑫发明冷氢化工艺实现硅料量产,供给端对国外原料的依赖性变弱。随着国内实现自足供给的能力增强,投资热度在财政补贴的基础上高涨,产能迅速扩张但形成了过剩局面。自年《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起,随后////年政策面陆续发生补贴退坡,引发供给端在每次补贴退坡前的抢装潮,导致行业呈现周期性特征。
过渡发展期(-):国内去产能改善供给结构,海外需求回暖、国内市场化竞价机制起效,供需关系开始进行自发调整。中国开展去产能任务,政策面“做减法”导致需求迅速预冷,供给端落后产能陆续淘汰。十三五时期,去产能任务陆续展开,以煤炭、钢铁去产能作为年起的核心任务,随后年起开展光伏去产能。年“5.31”新政《关于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出台,对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建设规模指标、补贴政策、定价政策做出新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电价“两下调”原则(度电补贴和标杆电价降低0.05元/度)和缩减光伏建设规模(政策出台日起至年底期间并网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不再享受国家补贴)。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44.26GW,同比下降16.6%;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新增装机量23.30GW,同比下降31.0%,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20.96GW,增速放缓至5%。过渡阶段内,需求结构再度从国内转向海外,国内上网电价的市场性确定机制起效,间接印证了经济性逐渐取代政策补贴成为产业驱动的核心要素。在需求预冷的背景下,产品价格迅速下落,但年欧洲对华的双反宣告终结,海外需求受低价刺激而迅速回暖。此外,伴随海外传统光伏市场复苏,东南亚、拉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等新兴光伏市场迅速崛起,全球光伏市场装机容量稳健增长。国内市场方面,发改委发布新的光伏电价政策自年7月实施,将三类资源区的集中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改为指导价,集中式光伏电站上网电价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确定但不得超过指导价,除扶贫和户用外的所有分布式光伏电站参加竞争性配置,其补贴标准不得超过0.1元/kWh。自此,中国进入平价上网元年。
需求驱动期(年以来):十四五规划开局以来,双碳目标将长期保障需求,供需匹配进一步明确增长路径,平价上网价格机制引导产业链资源配置。全球能源系统快速变化,可再生能源成为驱动全球能源格局变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促使可再生能源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其他能源品种。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根据IEA数据,年全球电力需求下降2%,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提升7%,其中光伏发电量提升20%。年,已有多个国家设立了“碳中和”远景目标,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年前实现碳中和。当前,中国光伏行业处于“碳达峰、碳中和、去补贴”的发展新阶段,国内需求市场将长期发力,新产能释放将在中长期提高供需匹配程度,带动产业链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路径明确的增长态势。全面平价上网时期,发电侧平价促使资源向优质龙头集中,进一步确保电力供给的稳定性,以量换价逻辑持续演绎。《关于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新建项目不再强制通过竞争性方式形成具体上网电价,直接执行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但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此外,《关于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新建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国家财政补贴预算额度为5亿元。总体来看,光伏发电上网价格与火电上网价格锚定,价格信号进一步明确,行业优质资源将持续流向供给稳定、效率先进、成本优势突出的企业。
2.1.3政策历程:光伏发电补贴退坡,平价时代下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
光伏行业的发电补贴标准持续下调,倒逼价格机制生效。自“十二五”以来,光伏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期增长受益于较高水平的财政补贴。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的制定始于年7月《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随后-年补贴加速退坡。年,全面进入平价上网时代,对于光伏电站和工商企业用分布式光伏新建项目不再补贴,新建户用光伏补贴为0.03元/千瓦时。在整个补贴退坡的过程中,落后产能逐渐被淘汰,优质龙头开展市场化竞价,最终光伏上网电价与火电上网价格锚定,价格机制将长期主导未来发电端的竞争格局。
从淘汰落后产能到推动能源转型,政策配套趋于完善,对发展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十三五时期政策面侧重于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形成较大的优质产业规模,同时补贴退坡逐渐成熟。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能源转型重要窗口期,政策面信号密集。主要体现为,要求通过完善储销体系、建设供应体系、推进基地开发等方式提高能源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型;要求通过培养绿色消费习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等方式提高光伏发电利用效率;要求通过加强配套系统建设、提高人才储备、加大技术创新等方式促进行业智能升级;要求全面进入平价上网,市场化配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年由工信部发布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年本)》对光伏行业提出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环境保护五个方面的要求,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进一步保障。总的来看,中国光伏政策立场坚定,长期利好具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
2.2供需格局:市场空间广阔,新产能释放将在中长期提高供需匹配度
2.2.1供给面: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规模稳健增长,政策保障消纳
全球光伏产业规模稳健增长,中国企业持续加码,规模和占比同步上升。-年全球和中国光伏产业主要产品(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年产量稳健增长。全球/中国多晶硅产量从11.3/4.2万吨增长至63.1/50.2万吨,CAGR为17.0%/25.2%,中国占比从37.6%提升至79.6%。全球/中国硅片产量从23.2/11.0GW增长至.1/.6GW,CAGR为23.3%/31.7%,中国占比从47.4%提升至97.3%。全球/中国电池片产量从24.0/9.5GW增长至.9/.9GW,CAGR为22.5%/31.8%,中国占比从39.8%提升至88.4%。全球/中国光伏组件产量从20.8/10.2GW增长至.8/.0GW,CAGR为23.9%/29.9%,中国占比从49.0%提升至82.4%。截止年,从产量来看,中国主要产品的全球市占率均达到80%以上,其中硅片年产量的全球市占率达到97.3%。此外,年中国主要产品产能的全球市占率同比提升约3-7%,其中硅片产能占比提升至97%,市场份额增幅较大。
政策面加强光电消纳机制建设,规范供应链乱象,有利于提振并维持供给端动力。自年以来,伴随供给端产能的规模性放量,政策面对新增发电量的消纳问题提出要求。一方面,为了保障新能源供给的利用空间,国家能源局《关于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建立新能源消纳责任权重引导机制、建立并网多元保障机制、建立保障性并网竞争性配置机制,这些措施将为光伏发电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为了规范个别环节囤积居奇导致阶段性供需错配的问题,年8月,三部门《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鼓励合理开展多晶硅及电池等物料储备,打击哄抬价格、垄断、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保障了新时期供给的质量与稳定。
2.2.2需求面:各国能源独立意识觉醒,内需强势复苏,外需提振明显
双碳时期,海内外需求端强势复苏,国内市场在装机引领下有望维持高景气度。-年,海外需求持续复苏,国内需求受“5.31”新政影响而迅速预冷,内外分化明显。自年以来,各国共同推进新冠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提高。根据IEA数据,年全球电力需求下降2%,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提升7%,其中光伏提升2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为31.0/75.0/83.1GW,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为2.6/33.9/53.4GW,占比分别为8.4%/45.2%/64.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同比下降37.5%,但中国同比上升11.3%,接近年的峰值53.6GW。我们认为,年全球装机规模下降主要受全球疫情爆发下需求萎靡导致,而中国装机规模上升得益于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需求景气度高涨以及该年国内疫情防控成果优于国外。伴随能源转型推进,国内需求预计将长期延续高景气状态。根据能源局数据,H1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为30.9GW,超过年前10个月之和,同比增长.4%,需求端景气度高涨。截至目前已有25个省区市明确“十四五”期间风光装机规划,其中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超.16GW,-年预计合计新增.48GW,将实现中国累计光伏装机规模于年达到.9GW,-年CAGR预计为20.7%,国内需求具有较强的增长动力。结合供给端各环节的历史增速来看,新时期需求面复苏扩容对供给面新产能释放将具有更强的承载能力,有利于提高供需匹配度。
海外装机需求以欧洲、美国为主导,新兴市场迅速崛起。海外需求市场自年起明显复苏,年新增装机规模为72.11GW,同比增长48.41%,年疫情以来,增速在5%左右。从欧洲市场来看,年起开始过渡到市场化驱动阶段。-年,德国、意大利等国相继下调光伏补贴标准,导致欧洲市场爆发抢装潮,而-年新增装机规模便出现周期性回落;随后欧洲各国补贴持续减弱,欧洲市场从政策驱动过渡为市场驱动;年欧洲光伏装机出现大跃进增长,主要受光电低LCOE成本驱动以及为了实现欧盟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的目标。根据光伏研究机构ETIPPV数据,欧洲北部、南部的六个太阳能市场的LOCE在年已实现低于市场均价,表明欧洲光伏自此具备成本优势。此外,考虑到欧盟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2%的目标,将对光伏新增装机形成政策通道。我们认为,长期来看,低成本优势和政策性能源目标将继续支撑欧洲新增光伏装机规模稳健增长。
俄乌冲突加剧本轮能源危机,供给紧张,需求伴随疫情复苏而继续回暖,能源价格整体维持高位震荡。从能源危机的角度来看,本轮能源危机始于年疫情初期,全球经济停摆导致能源需求下落,能源价格暴跌,随后伴随经济复苏而回升。Q3以来,由于供给不足、需求扩张,全球能源市场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能源价格开始走入高位。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为全面战争,能源领域制裁对国际能源供需关系造成巨大冲击,欧洲近一半的天然气供给面临短缺,石油保供压力加大。俄罗斯油气出口预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于3月8日触顶.98美元/桶,IPE英国天然气期货结算价于3月7日触顶.53便士/色姆,随后油气价格均维持在高位水平波动。由于受欧洲对液化天然气需求的驱动,年1-5月美国对欧洲液化天然气出口占比为64%,同比提升32pct,导致NYMEX美国天然气价格同样得到提振。
欧洲装机进程整体提速明显。H1,英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MW,同比增长80.0%;德国新增光伏装机量为MW,同比增长43.5%,此外,德国加速《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进程,旨在年风光发电占比提升至80%。5月,欧盟公布“RepowerEU”的能源计划,旨在加速能源系统变革以应对俄乌冲突造成的全球能源市场混乱和欧洲能源安全问题,计划到年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翻一番至GW以上,到年接近GW,同时实施“屋顶太阳能计划”,分阶段在新建公共和商业建筑、住宅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从投资规模来看,风光发电资金需求为亿欧元,在所有投资领域中居榜首。
2.2.3价格面:新产能释放将缓和供需紧张格局,缓解各环节成本压力,长期降本增效趋势不改
与其他能源相比,光伏的性价比优势凸显。-年,从成本来看,全球光伏发电成本(LOCE)下降88%,安装成本下降82%且绝对规模最低,降幅远高于风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而水力、地热能成本则上升;从发电效率来看,全球光伏容量因子提升25%,增速领先于离岸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发电。因此,在各类型清洁能源中,光伏发电的性价比凸显。
从H2起,疫情期间上游硅料生产企业停工停产,由于硅料新建产能达产周期一般为18-20个月,而硅片、电池片为12个月,组件为6-9个月,综上导致上游供给过紧,带动各环节价格上升。年,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全球产能分别为.4/.4/.0GW,中国产能分别为.0/.3/.2GW,产业链上游产能低于中游产能,不考虑实际产量,国内外市场均存在潜在的供给偏紧局面。截止H1,在紧供给状态延续的情况下,原料端和组件端的价格高景气度在短期持续,但预计随着新增产能规模扩大,产能长周期、低弹性格局得以缓和,价格水平在中长期回落。H1中国多晶硅产量约36.5万吨,同比增长53.4%;硅片产量约.8GW,同比增长45.5%;晶硅电池产量约.5GW,同比增长46.6%;晶硅组件产量约.6GW,同比增长54.1%。
从产业链终端来看,光伏发电的上网价格持续下降,国内现已锚定火电上网价格,对中上游环节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年,全球光伏发电中标电价继续下降,全球有三个项目创造了最低中标电价,其中葡萄牙某光伏项目中标电价为0.欧元/kWh(约1.32美分/kWh),折合人民币价格约0.元/kWh,比年最低中标电价降低了0.美分/kWh,降幅达到19.7%。年,中国光伏发电项目中标电价也创下新低,青海海南州某光伏发电竞价项目中标电价为0.元/kWh(约3.46美分/kWh),低于年最低为0.26元/kWh的电价。除此之外,卡塔尔、阿联酋、印度等国光伏中标电价也创下新低,全球越来越多地区的光伏发电价格低于火电。年,中国对集中式电站和取消光伏补贴,对新建项目的上网价格以火电上网价格为基准,平价上网将促使产业链中上游的产品价格长期也处于下行趋势。产业技术化方面,技术创新活跃。年,硅片方面,单晶炉单炉投料量提升至kg,同比增长46%,规模化生产优势进一步凸显;晶硅电池方面,近10年来效率持续提升,其中规模化生产的P型单晶电池均采用PERC技术,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2.9%,同比提高50bp,先进企业的转换效率已达到23.0%+,产品性价比优势凸显。长期来看,产业链降本增效将进一步打开经济性的空间。
3竞争格局:龙头持续完善产业布局,突出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
3.1产业链梳理:以硅晶、电池片、组件制造及下游电站为主要环节,集中度持续上升
光伏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和细分市场,以上游硅晶原材料、中游电池片与组件、下游电站为主导。上游原料端分为主材料(多晶硅料)和辅料(银浆、PET基膜、氟膜、乙烯、醋酸、纯碱、石英砂等);中游制造端主要包括电池板组件(电池片、背板、胶膜、光伏玻璃、焊带、接线盒、边框)和配套设备(支架、逆变器、汇流箱、蓄电池等);下游应用端主要围绕电站建设和运营(集中式发电站、分布式发电站)。考虑各环节在产业链上的规模和关联度,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