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发展农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传统粮食主产区,素有“赣中粮仓”的美誉。水稻是吉安粮食生产的传统优势,占粮食产量95%以上,近年来,全市水稻播面稳定在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80亿斤以上,粮油加工总产值达亿元,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在繁荣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好我市水稻生产的传统优势,大力抓好优质大米产业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富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
一、吉安优质大米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尽管我市优质大米生产正在从种植、收购到深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和“做优做强、适应市场”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甚致我市大米在广东福建等传统主销区的市场份额还日益缩减,严重影响了我市水稻生产优势的充分发挥,也制约了我市优质大米产业的垮越发展。原因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是突岀存在“四个不”的问题:
1、水稻种植品种纷杂不一。全市水稻种植品种50多个,缺乏权威主流品种。尽管主导品种“软粘”、“黄花粘”等优质大米品种在食味品质等方面与东北大米或进口大米相比也毫不逊色,但种植规模小,数量少,没有形成规模和数量上的优势,难以滿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大多数大米加工企业只能多个品种混杂加工销售,一般有2-3个品种,多的有5-6个品种,甚至还有早、中、晚稻多个品种。这就造成加工的大米品质不统一,外观长短扁圆各异,口感软硬黏糯均有,营养成分也参差不齐。从而使大米品质不稳定,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市场竞争力不強。
2、水稻种植经济效益不高。受国际市场冲击,国家下调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稻谷收购保护价从年开始下降,年达到低点,导致稻谷产值较年下降20%左右。同时随着土地流转租金、劳动力、农业生产资料等成本上涨,导致水稻种植成本日益攀升。据测算,一般单季水稻种子化肥机械等生产成本在元左右,常规稻亩均收入元、优质稻元左右,扣除土地流转费-,基本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粮食生产效益低是制约农民种水稻积极性的主要瓶颈。大多数农户都不愿多种植水稻,改种其它作物或抛荒。部分种植户为缩小成本,实行简单粗放式种植,很难保证水稻的品质与产量。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种粮农户基本以老年人为主,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有愿望但没精力接受新技术,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缺乏后续力量,严重影响了水稻高水平规模化种植。
3、大米产业经营规模不足。我市水稻生产经营主体仍然是以小农户为主,规模种粮大户少,经营耕地面积小,仅占水稻总播面12%左右。全市有大小粮食加工企业多家,存在着“厂家多、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精深加工少”等制约着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大米产业依然处在传统发展模式,农产品多以“原字号”、“初字号”产品上市,产品档次和附加效益较低;产业链条薄弱,生产、经营、流通、消费等环节不够通畅。大米加工销售行业缺乏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不大,集群效应不足,产品营销主体发育不健全,营销渠道不宽广。
4、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大。尽管全市本地大米品牌有上百个,但品牌多、名牌少,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大,缺少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米品牌,品牌市场占有率较低,且缺乏区域公共品牌,没有形成合力。大多数加工企业没能力培育基地,与农户仅局限于简单的收购关系,难以打造自身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市场份额占比不高,经济效益较差,从而导致大米加工效益偏低存在普遍现象,有些粮食加工企业亏损,甚至停产息业。此外,由于种植技术操作规程不健全,生产过程监控不到位,产品安全可追溯性不强等因素,优质大米尚未形成优势品牌,在市场上难以做到优质优价。
二、吉安优质大米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随着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为了满足人们对大米消费的需求,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发展优质大米产业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市水稻生产必须紧围紧绕“稳粮、优质、增效”这条主线,以绿色生态、高产高效、特色精品为目标,加快推进优质大米产业创新发展,从整体上提高我市水稻生产的质量和效益。结合我市实际,应着力在“五个加快”上下功夫。
1.加快培育推广优质高效品种。“优质大米种为先”。在影响水稻生产的众多因素中,品种占主导地位,抓好优质水稻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对发展优质大米产业至关重要。一是加快优质新品种的研发和培育。根据市场需要,尽快选育更多的优质食味型稻米品种,从源头更新品种,满足生产需求。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平台,与农业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服务、建立育种基地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主动与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民衔接,建立水稻优质品种繁育基地,加大优质水稻品种选育的协作攻关及引种筛选力度,选育更多的优质食味型品种,从源头更新品种,满足生产需求。二是加大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力度。引导农民盯着市场种,跟着需求供,使农民生产的优质水稻适合市场消费的需要,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积极示范推广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和轻简栽培品种,全市重点推广黄花粘、中二软粘等优质水稻品种,实施连片种植,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打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为优质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三是全面推广优质水稻种植技术。以“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实效性”为技术标准,以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应用为抓手,大力推广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要坚持健康栽培,预防为主的原则,构建合理群体,注重生物防治,尽量选用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降低农药在稻谷中的残留量,从而提高稻米品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抓好有机肥使用的示范和推广,以绿肥种植、稻草还田为着力点,加大稻田有机肥使用量,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耕地地力。通过实现化肥、农药负增长,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优质水稻增产增收。
2.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发展优质大米产业的前提。通过土地流转、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带动广大小农户,以整村、整乡、整县为单元,开展土地集中连片种植,推动优质水稻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一是建立一批优质大米生产基地。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的原则,选择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的田块,大力建设集中连片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区,每个县(市、区)建设2个以上优质水稻生产示范乡镇,每个示范乡镇建设1个以上万亩连片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先建后补、边建边补、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鼓励支持有条件、有积极性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投资建设优质大米生产基地。要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使用,坚持从品种、种植到收储、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结合,制定优质大米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建立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优质大米品质要求达到2级以上。同时把高产绿色增效创建项目、稻田综合种养项目与品牌创建实行有机挂钩对接,提高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综合效益。二是鼓励“公司+基地”多元化参与。通过“公司+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形式和“二次结算”、“二次分配”等方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优质大米加工企业领办优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三是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引导优质水稻购销企业和优质大米加工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优质大米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优质水稻订单生产的积极性,扩大订单覆盖率,提高订单履约率。通过订单生产,不断带动种粮农民从小而全、小而弱、小而散向优而专、专而联、联而强转变,推动优质大米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优质大米产业集群,提升规模种植效益。
3.加快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加快优质大米产业化发展,需要打造“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实现优质大米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提高经营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一是壮大优质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扶持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优质大米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力度,实行倾斜优惠政策,做大做強龙头企业。重点培植和扶持金佳米业、金田粮油、一江秋米业、锅丰米业、海珠米业、幸福米业等以稻谷加工、优质食品加工为主业的大型骨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提升龙头企业影响力和带动力。同时,积极引入国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我市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借助大企业做大品牌做大市场。近年力争全市形成2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大米加工龙头企业。二是推进区域性优质大米产业园建设。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和全国粮食物流通道建设等战略,争取政策支持,依托中心粮库和优质大米产业龙头企业,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优质大米产业园。通过改造完善产业园仓储、物流、信息化等方面的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园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加快延伸优质大米产业链条。推动粮食企业向上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销对接和协作,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良种培育、订单收购、代储加工等方式,建设原料加工基地,探索开展绿色优质特色粮油种植、收购、储存、专用化加工的路子;向下游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的优质大米供应链。加快形成“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粮食加工企业+品牌销售”的产业化链条和“优质品种-规模种植-优价收购-分类加工-产品增值”的良性循环。四是强化优质大米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以优质大米物流为主导产业,集粮食仓储服务、综合运输、货运代理、展示交易、整理配送、检验监测、市场信息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兼容加工制造、综合经营的优质大米物流中心区。巩固提升现有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功能,大力支持南方粮食交易市场吉安分市场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新干粮油城,具备条件的县(市、区)要积极规划建设发展优质大米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
4.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发展优质大米产业的关键。要主动跟进,主动适应,积极引入信息、生物、新技术,促进优质大米加工产品创新升级,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是健全粮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突出粮食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关键实用技术研发和攻关,建立集科技研发、生产制造、推广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合体,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同步发展。围绕优质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瞄准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重点突破育种、加工、质量检测、营养健康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网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二是创建优质大米精深加工体系。强化大米精深加工,提高加工规模深度和档次,推动大米加工由初级产品向优质大米高端产品、特色产品转变。研究改进稻谷干燥、分级加工、大米精碾、大米抛光与色选、大米储藏及包装等的工艺水平,提高优质大米精深加工水平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大米品质,为创建品牌奠定基础。探索加工生产优质大米高级制品,综合利用优质大米副产物,大力发展米糠制油和米糠多糖类活性物质,利用碎米、米胚加工米粉、米线、高品质米蛋白、高纯度米淀粉等食品或食品原料。加强与附加值较高的速食、速冻和方便食品产业的结合,培育优质大米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不断提高优质大米产业发展效益和质量。三是构建优质大米流通新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网上粮店等粮食营销新模式。建立优质大米物流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开辟网上交易通道,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展电商销售模式,支持“赣农宝”、“益农社”、“邮乐网”、“供销e家”等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农村电商服务站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努力打造一批优质大米产业互联网应用孵化基地。积极发展便民粮店、粮超对接、粮批对接等直采直供模式,完善城乡粮油配送供应网络,促进线上线下融合,解决粮油供应“最后一公里”的畅通问题。
5.加快塑造吉安大米品牌形象。塑造品牌,提升价值是占领优质大米市场的制胜法宝。一是加快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按照“一个优势区域、一个公用品牌、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区域稻米品牌“吉安市井冈山大米”的建设和提升,形成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抓住“井冈山”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的契机,以“吉安大米”为旗帜,以“井冈山”品牌为核心,集中力量,聚合财力,形成拳头,全力打造“吉安市井冈山大米”这张金字招牌,把“井冈大米”确定为吉安优质大米的统一品牌,注册“井冈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二是提高品牌创建能力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驰名商标,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字号”、“省字号”知名品牌。力争近年每县(区)新增“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以上,全市新增“三品一标”优质大米产品20个以上。三是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广告等传媒宣传介绍,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实地旅游观摩和优质大米知识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大米博览会,建立优质大米品牌展示展销中心,全方位推介“井冈大米”品牌,提高“井冈大米”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严格执行品牌管理制度。坚持“共举一杆旗、同打一张牌”的整合理念,加大市场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将企业个体优势聚合为整体优势。建立严格的优质大米品牌商标使用许可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对品牌商标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维护品牌商标信誉,确保商标使用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加强质量监督检测,对全市使用“吉安市井冈山大米”优质大米品牌商标的优质大米在生产、加工、销售进行全程监督,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三、吉安优质大米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优质大米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环节多,要求高,必须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做优做強为目标,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才能加快我市优质大米产业真正成为全市富民产业的步伐。重点突出“四个强化”:
1、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整体系统推进优质大米产业发展,出台促进发展实施意见,做好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要在规划引领、政策帮扶、企业减负、信贷支持、用地及土地资产置换、减免税政策落实、品牌创建、生产基地建设、环境营造等方面给予有力度、见实效的帮助。针对优质大米产业开发中的薄弱环节,及时研究形成优质大米产业化开发配套政策体系,为优质大米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政府部门之间要协同作战,合力发展,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和协作机制,大力营造优质大米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共同促进吉安优质大米产业经济的垮越发展。
2、强化资金保障力度。市县政府要充分运用中央、省有关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政策,积极向国家、省申报粮食产业、物流和技术改造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各级财政统筹利用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支持优质大米产业发展,加大粮油产业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加大对粮食产业的投入。金融机构要把扶持优质大米产业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充分利用“财政惠农信贷通”等融资平台,为企业、种粮大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资金困难。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通过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对规模生产经营、优质品种利用、粮食收购加工、订单预约生产等主体或环节给予资金补助,重点扶持稻米收购、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升级改造,培育龙头企业,品牌创建,促进优质大米“全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
3、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加快优质大米产业联盟建设,不断健全“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的服务模式。以创新农技推广方式为切入点,积极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大力推行“五个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解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问题,提高优质大米生产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优质大米产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和技术支持,选定优质品种,制定技术路线,良种与良法配套,技术与目标衔接,帮助农户生产更多更好、稳定可靠的优质粮食。进一步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系统、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加快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构建产业链经营主体“优势互补、紧密联系、分工协作、利益分享、融合发展”的优质大米产业发展新机制。努力強化农民合作社的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和农业技术部门提升农民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生产经营和服务水平,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使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粘合剂”和“润滑剂”。
4、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全面落实人才兴粮战略,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适应优质大米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尤其要着重搞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骨干、种粮大户、种植基地管理人员及有关人员的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新型粮农。采取与粮食行业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在职进修等方式,加快培养基层一线紧缺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加强对一线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立技术人才定期培训、考察、交流机制,培育“工匠精神”。主动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培育一批粮食行业领军人才,建立粮食科技创新推广团队,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等作用,推进粮食产业快速稳步发展。积极发挥国家、省级龙头企业的优势和院士愽土工作站的作用,幵展技术指导培训,普及粮食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培育一批粮食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粮食经营主体,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经营水平。(作者系江西省吉安市粮经学会会长、原市粮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