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的现状和出路。
家庭承包制度。小岗村隶属于安徽省凤阳县,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前文一直是官方宣传文本。果真是如此悲壮的创举吗?几十年来,当作先进典型、开创者宣传的小岗村,只不过开着封建土地制度倒车,恰好又迎合了当政者的需求。遗憾的是,烂泥巴糊不上墙,纵然各级政府大量投入,还派出各级领导担任第一书记,小岗村仍是一个普通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根本不具备典型性,没有说服力,比他富裕的农村太多了。
在全国宣传小岗村的时候,曾经作为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精神代表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等受到明显冷落和打压,当政者有意淡化他们。他们仍然坚持集体主义制度,几十年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富裕,他们仍然站在全国前列,比小岗村更加具有说服力。没有集体经济,没有集体资产,如何发展集体事业?集体经济瓦解,集体主义精神消失。自私自利、小农意识再次泛滥。事实说明,不是集体主义发展不了经济,也不是集体主义富裕不了农村,关键还是人的因素,怎么管好人,怎么用好人,怎么发挥积极性。
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刚刚被终结,土地被集中起来,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刚刚起步,就被扼杀了。家庭承包制度,封建土地制度的新名词。大片耕地被分割成小块,各自为战,农业回到刀耕火种的自然经济时代。几十年来,一个骗局就是家庭承包制度养活了农民。实际上,单产的提高完全是依赖种子、农药、化肥和农业科技,依赖袁隆平这样爱国敬业的农业人才。现在,农药、化肥的作用达到极限,单产再次停顿。如何破局?如何提高农业效益和单位产出?只有依靠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现代化。但是,大规模生产需要耕地大规模集中,分到千家万户的耕地如何再次集中?难。于是,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出台,走了一段弯路,又开始探索回到起点。
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是中国农业生产能够满足基本粮食需求以后提出来的。在满足基本粮食需要以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就是围绕保障基本粮油供应这个最根本的任务进行,那时候,每次耕种季节,乡镇和村干部的重要任务就是指导、督促群众耕种,确保不空地。本人才到乡镇工作的时候,农业在政府工作占据重要位置。为了保障粮油任务完成,一是不能空地,耕种季节一块地一块地一家一户上门落实,整家外出务工的,由村里负责安排人耕种;二是经常召开现场会,农业生产各个环节都可能开现场会,耕地翻耕现场会、播种现场会、打药病虫害防治现场会等。病虫害严重的时候,乡镇投资安排机器统一打药。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基本粮油产量逐步过剩,可以说,粮油大量进口缓解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压力,同时,带来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自然农业生产,肯定在价格上无法与外国现代化农业竞争,因此打压了中国粮油生产空间。本人是坚决反对转基因粮食商品化种植、销售的。中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安全高度,并提出必须百分之百保障口粮安全,这是对的,是非常必要的。保障粮食安全,就要自己掌握种子技术,自己掌握转基因技术,确保耕地面积总量,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措施。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是农民自愿、政府引导。为什么?因为耕地现在的承包权、经营权在千家万户的农民手里,不是在政府和村集体手里,命令根本不起任何积极作用,还会出现诸多问题。我工作过的两个乡镇,都因为农业结构调整发生过纠纷。一个乡镇,是政府做工作让群众种西瓜,第一年,效益很好,群众受益了,没有话说。第二年,面积扩大了,夏季又多雨,西瓜卖不出去,群众直接将西瓜运到乡政府院子,要求政府出钱买,最后,全市机关干部分西瓜。另一个乡镇,一个辣椒加工企业与政府签合同,由政府组织群众种辣椒,他们提供种子,并以保护价收购。结果,那一年,辣椒市场好,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群众都把辣椒卖了,种子钱也不给,最后,那个企业把乡政府告到法院,乡政府赔偿了企业损失,又派干部千家万户去讨种子钱。
农业开发与农业补贴。农业开发是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采取的重要措施。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应该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耕地灌溉条件等。现在,耕地存在重大质量问题。一个是部分地区耕地被毒化,有的是工业有害废水、废渣污染,有的是农业生产长期使用有毒农药沉积,有的是灌溉水源污染。一个是耕地肥力普遍下降,长期过度依赖工业化肥,在一定时期提高了作物单产,同时破坏耕地质量,减少了有机物含量,有的耕地出现某些化学原素超标,有的耕地重金属超标。耕地质量问题严重危害到粮食安全,从而危害到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
现在,农业开发却没有解决最重要的耕地质量问题。可以说,国家没有着重培养保护耕地质量的人才,基层没有设置保护耕地质量、改良耕地的机构,还没有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全国的耕地进行质量普查,农业开发的资金支出也没有这个内容,如此重大的事项却是空白。近10多年来,国家投入每个乡镇进行农业开发、土地整治的资金都以亿计,这些钱用在哪了?修路、修渠。在农业水利设施被遗忘了几十年后,许多沟渠已经被毁坏,国家终于投入资金大力整修沟渠,不仅主要灌溉渠道进行整治、硬化,而且提出硬化“末级渠”,就是到田最后一米,保证灌溉水能进地,害水能排除,这是必要的。另外,就是修路,大量道路硬化都是用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
本世纪,农业最大决策是取消农业税,然后,补贴农业。农业补贴的初衷是好的,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相应提高农民收入。这个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要上门登记,登记后县乡各级又派干部上门核查,补贴资金发放后,又上门检查,动用的人力物力精力十分多。就是这么多程序,也没有杜绝村干部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群众认为国家的钱能多拿就多拿,多报种植面积的事情很普遍。另外,农业补贴增加的收入,基本被种子、农药、化肥等涉农产品的涨价消化掉了。因此,停止、取消农业补贴的声音一直都存在。建议将这种“洒胡椒面”式的农业补贴取消,资金用于村集体债务化解或者村集体经济投入。
秸杆禁烧。我一直很想知道是哪一个部门或者哪一群人首先提出农业秸杆禁烧的,提出的理由是什么。污染环境吗?的确,焚烧秸杆污染空气是肯定的,燃烧后的灰烬也影响生活环境,还有可能引发火灾和财产损失。本人支持秸杆禁烧,但是,不要把污染环境的黑锅扣在农业生产上,任何一个工业烟囱排放的废烟对环境的污染都可能超过几千亩几万亩秸杆焚烧带来的污染。一辆汽车的尾气污染恐怕都要超过几百亩地秸杆。
秸杆禁烧之后,秸杆的出路在哪里?并不是所有秸杆都适合回田。秸杆可以集中堆放发酵生产成有机肥,但是,这个工作的费用谁承担?秸杆回田需要进行粉碎,粉碎的费用增加了农民负担。秸杆回田,会增加播种的难度,因为回田的秸杆不可能分布均匀,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腐烂。秸杆回田,会增加病虫害的基数,许多病虫害依附在秸杆上面,等条件成熟后暴发。这些问题由谁解决?什么时候能够解决?一禁了之,强迫推行,如此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不是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的作为!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本身要求,也是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来的伟大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重点是农业现代化,难点也是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就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简单说,就是以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的理念和要求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能够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
农业现代化的几个前提条件有:一是土地相对集中。现在仍然实行的家庭承包土地制度肯定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能否达到土地集中的效果,暂时不敢评价,“三权分离”必然存在纠纷和矛盾,如何平衡需要智慧。然而,现在将土地再收回到集体手里,难度也很大,只能对当初所谓不破不立的土地制度改革表示遗憾。土地集中以后,规模化生产才没有阻力,有规划、有计划安排农业生产,包括种植品种、种植总面积等才能顺利,根据市场决定生产。
二是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民成为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要求耕地成为类似工厂的流水作业线,农民成为生产农产品的职业工人,农民与土地分割开来。这就要求农民成为一种接受了职业培训,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产业工人,熟悉自己的产品,掌握生产的各种技术,比如熟悉耕地质量保护,熟悉农作物管理,熟悉农业机械操作等等。现在的农民应该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人口在5万左右的小城镇,多余的农民,不符合现代化农业要求的农民转移到小城镇就业、生活。最大可能提高耕地单位效益,最大可能提高农民生产效益,要让农民职业的收入达到、甚至超过二、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