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河南省发改委发布《河南省卫星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郑州和鹤壁市建设全链条卫星产业集群,支持洛阳、新乡、信阳等市做强卫星制造配套产业。
力争到年,特色星座设计、卫星有效载荷、卫星测运控、空间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应用、卫星行业应用服务等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务服务领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统筹实现新进展,在数字化治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信息消费领域建设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全省卫星产业规模达到亿元,测绘地理信息等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亿元,初步形成涵盖卫星生产制造、应用服务、研发创新的产业体系。
《规划》提出,加大资金支持。统筹发挥省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数字经济*府引导基金作用,探索设立卫星产业发展子基金,对卫星企业在豫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卫星基础设施、实施重大制造和示范应用项目等给予资金支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对卫星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
培育企业集群。编制卫星产业链图谱,引进卫星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产业关键环节企业来豫布局。支持驻豫央企和省属国有企业通过股权投资、技术联合攻关、合作共建等方式组建专业化卫星企业。支持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在河南省开展卫星应用,以重大应用示范带动产业发展,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附:河南省卫星产业发展规划
卫星产业是以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技术为基础,从事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深入贯彻省委、省*府决策部署,抢抓卫星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推动卫星技术深度应用,推动我省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结合《河南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总体安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年,远期展望至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近年来,我省以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为突破,协同推进卫星设备部件及终端制造、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应用,卫星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稳步提升。截至年底,全省卫星产业规模达到亿元,拥有卫星重点企业40余家,规划建设了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北斗云谷、郑州北斗产业园、人民星云5G空天地创新应用中心、鹤壁地理信息产业园、焦作地理信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培育了河南北斗、威科姆、天迈科技等拥有卫星产业核心专利技术的骨干企业,引进了合众思壮、航天宏图、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等行业龙头企业,交会对接激光雷达、卫星测运控系统、卫星安全防护、航天员面罩等产品在航天工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省空间信息数据与应用中心)、省应急卫星通信网、省北斗卫星导航连续运行基准站网(CORS)、国家北斗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斗(河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成立了10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区域和行业应用分中心,形成了新一代卫星通信、遥感、时空基准服务体系。三是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鹤壁市联合中国测绘学会共同建设全国首个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试验区,省自然资源厅与中国移动集团开展“北斗+5G”技术应用合作,北斗技术在我省交通运输、智慧农业、应急救灾、森林防火、工程施工、市*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先后举办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北斗峰会,营造了良好发展氛围。
(二)面临形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下,时空数据的应用需求日益旺盛,建设多功能、多要素、多尺度混合型卫星星座,实现数据实时获取及多数据融合,成为卫星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年,以卫星产业为主导的全球航天产业收入多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产业占比高达80%,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商业卫星发射和应用需求持续上升,卫星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引领,中部和沿海卫星产业带协同发展,其他省份加速应用的格局,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依托国家航天体系布局,集聚了一批卫星产业龙头企业。
我省制造业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分布密集,发展卫星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卫星产业,综合应用通信、导航、遥感技术,能够充分带动我省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有效赋能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对我省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坚持前瞻30年谋篇布局,充分发挥我省产业基础、市场规模、区位交通等优势,以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安全和民生改善等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加强卫星应用为突破,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加快构建卫星星座和地面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国卫星运营服务和数据中心,培育卫星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国内重要的卫星应用产业高地。
(二)发展目标。到年,特色星座设计、卫星有效载荷、卫星测运控、空间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应用、卫星行业应用服务等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务服务领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统筹实现新进展,在数字化治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信息消费领域建设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全省卫星产业规模达到亿元,测绘地理信息等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亿元,初步形成涵盖卫星生产制造、应用服务、研发创新的产业体系。到年,建成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卫星星座和卫星测运控与运营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卫星及应用产业综合实力全国领先。
(三)总体布局。推动郑州和鹤壁市建设全链条卫星产业集群,支持洛阳、新乡、信阳等市做强卫星制造配套产业,鼓励各地差异化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形成“2+N”卫星产业发展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培育卫星产业集群
1.做大郑州卫星产业集群。重点依托航空港区建设航天枢纽港,打造航天测运控中心、航天数据交易中心、空天数据应用中心,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卫星产业基地;依托高新区北斗产业园、金水区地理信息产业园等,推进“北斗+”应用技术研发,开展北斗芯片、卫星终端模组、智能终端产品研制;依托经开区建设河南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承接卫星制造及配套产业转移;发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作用,发展面向农业、气象、交通、物流、能源等行业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融合软件与应用服务,构建“一港三园”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2.做优鹤壁卫星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中低轨混合星座、全国商用卫星运营中心、服务与推广中心,提升龙头企业大型混合星座天基实时自主测控和高通量数据接收处理能力,面向全国提供卫星运营和应用服务;建设卫星研发制造基地、航天科创基地,引进商业卫星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等卫星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强航天特种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形成卫星总装测试能力,构建“一星座两中心两基地”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3.鼓励各地发展卫星配套产业。依托我省在基础件、新材料等领域产业优势,扩大航天级连接器、发动机管路、电缆网、高端泵阀、紧固件等产品应用,提升卫星制造产业配套能力。
(二)完善卫星基础设施
1.推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河南系”高中低轨卫星融合星座,形成全球遥感快速重访、敏捷覆盖、宽幅成像、精准测量、定位增强及遥感数据高速宽带、低时延即时中继传输服务能力。支持优势企业参与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以及国家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遥感系列卫星等重大项目。
2.加快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信关站、微型地球站(VSAT)等卫星地面基础设施。整合提升全省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优化基准站网布局与功能,推动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技术升级,实现多站协同运行。推进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推动现有遥感卫星数据直接落地河南,为卫星产业发展提供数据资源保障。
3.统筹空间数据中心建设。优化整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中原大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和算力资源,建设服务全国的卫星数据共享交换中心。依托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市场主体,建设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河南分中心。
4.积极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搭建卫星数据共享、应用集成、技术测试认证、网络数据和信息安全评测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卫星企业提供数据支撑和共性技术服务。完善提升国家北斗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功能,打造北斗卫星导航检测认证体系。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1.建设卫星创新平台。依托省内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建设卫星技术产业研究院(实验室),开展卫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依托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建设卫星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构建全链条技术研发和转化体系。
2.突破卫星核心技术。将卫星制造、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集成、空间信息应用软件、智能处理及应用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纳入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开展大型星座智能管控与运维、大规模星座星间激光组网、星上智能处理、高分遥感数据处理及多源卫星数据融合应用、多源大数据融合遥感监测系统等技术研究,积极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3.培养卫星技术人才。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开设卫星通信、遥感、导航等相关专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培养专业人才。支持卫星重点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纳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策体系。
(四)推广卫星服务应用
1.大力发展卫星运营服务。统筹民商测运控站网资源,组建商业卫星测控联盟,提供卫星测运控、在轨托管等服务。依托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统筹高分卫星、天绘卫星、资源卫星等遥感卫星对地观测数据资源,建设面向产业服务的智能化空间信息应用服务平台。推动省内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卫星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商业遥感卫星运营服务和数据处理平台。提升企业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的社会化服务能力,融合各类定位技术,提供终端和应用系统高精准位置服务。加强与航天科工、中国星网、中国卫通等央企合作,积极布局卫星互联网系统运营服务。
2.积极拓展卫星应用领域。
生态环保应用。积极争取国家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加强多光谱、高光谱、碳监测卫星数据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航空无人机、巡护监测车、地面监测设备,提升星地协同立体监测评估预警能力,为大气污染监督、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自然保护区界限核准及排污口定位提供支撑。
资源监测应用。提高全省耕地、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卫星遥感监测频率,实施多维度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监测评估。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技术,对全省耕地面积等开展动态监测,守牢耕地红线。
水利防汛应用。利用遥感卫星星座、无人机和地面设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服务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应用。建设“智慧*河”,提升水文、气象、雨情等综合分析能力,制定沿*区域三维立体“一张图”。
气象预报应用。完善全省气象卫星和雷达体系,建设河南省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一体化平台,建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气象分中心,开展全省重点城市、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河大山等区域气象研究,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城市管理应用。支持各地建立城市实景三维数字底座,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开展城市重点区域地上地下时空数据一体化测绘,建设实景三维河南。鼓励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预警平台,整合汇聚城市市*管网(水、电、气、热等)基础数据,推动城市安全运行监测值守、风险监测、预警研判、联动处置全面应用。
应急管理应用。加快建设卫星应急综合服务系统,推进卫星技术与5G等地面通信系统深度融合,提高对地震、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处置能力。综合运用卫星技术精准定位、导航和无人机等技术,为各类重大疫情、安全事故、电力应急抢修等紧急状况处置提供监测、预警和救援服务。
智能交通应用。推进卫星遥感在公路勘测设计、路网及车辆提取、道路健康状况识别、交通设施形变监测和公路灾害损毁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推动卫星高精度定位技术在自动驾驶、道路堵塞治理、车辆监控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实现“两客一危”、网约车、工程机械、物流运输等车辆全面部署北斗卫星定位导航装置。
农业农村领域应用。加强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种植面积核定、种植结构监测、农作物长势、土壤墒情、大宗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产量评估、农业重大项目执行情况核查、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等农业农村生产发展中的应用,建设一批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试点。推进卫星定位与农机、无人机等融合应用,支持中国一拖等企业生产基于卫星导航的无人驾驶农机。
文旅领域应用。深化卫星遥感、北斗导航与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旅游文化设施改造、旅游产品设计、线路规划等方面的融合应用,为游客提供基于实时精准定位的自助导游、导览、导航以及景区安全、应急事件快速处置等服务,实时准确掌握游客位置信息,提供人员分流、危险区域告知、车辆调度等服务。
社会服务应用。建设完善北斗高精度定位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北斗定位导航技术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共享单车中的应用。支持企业开发基于北斗技术的可穿戴设备,提供面向老年人和儿童的实时位置查询、意外危险救助等服务。建设北斗可穿戴产品展示中心,医院、学校、商场等公众场所应用体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同步卫星直播课堂,打造互动型、现场级的跨区域多点远程教学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托“空间信息泛在牵引网络工程”工作专班,加强对全省卫星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研究制定产业发展重大*策,解决重大问题,形成推进合力。有关省辖市要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集中要素资源,实施重大项目,确保卫星产业发展规划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大资金支持。统筹发挥省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数字经济*府引导基金作用,探索设立卫星产业发展子基金,对卫星企业在豫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卫星基础设施、实施重大制造和示范应用项目等给予资金支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对卫星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
(三)培育企业集群。编制卫星产业链图谱,引进卫星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产业关键环节企业来豫布局。支持驻豫央企和省属国有企业通过股权投资、技术联合攻关、合作共建等方式组建专业化卫星企业。支持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在我省开展卫星应用,以重大应用示范带动产业发展,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四)优化发展环境。严格执行卫星领域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要求,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卫星平台运行、运营服务、数据处理等环节的安全防护。积极推动卫星项目核准、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申报、维护工作。支持举办卫星领域会展、论坛、赛事等重大活动,提升我省卫星产业发展影响力。
责编:陈玉尧
审核:李震
总监: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