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导读: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宁波市依托发达的数字经济根系和丰富的金融创新实践,探索实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路径
作者|张全兴「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年第2期
自年11月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宁波市以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普惠金融体系为目标,依托发达的数字经济根系和丰富的金融创新实践,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驱动作用,突破层级、地域、系统、部门、业务边界,探索实践“平台支撑、场景多元、标准示范、联动推进”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
搭平台,完善基础设施支撑数字应用
坚持集约建设和互联互通原则,宁波市统筹开发和迭代升级原有数字化平台和应用,打造“一大脑两平台”,夯实普惠金融服务的数据底座和应用基础。
一是打造金融大脑夯实数据底座。综合集成既有的各类金融数据、应用和系统,着力打造“甬金通”数智金融大脑,搭建金融服务云和风险防控云,设计金融服务、风险防控、决策治理、区域金改四大功能模块,为企业融资和上市、民生保障和*务、金融运行决策和风险监控等场景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使金融服务的“毛细血管”能够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助力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和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已汇集28个部门、个数据目录、个数据项,已入驻银行50家、网点或部门多个、人员余人,并已贯通省、市、区、县的金融服务应用。
二是迭代信用平台破除信息壁垒。以支持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为出发点,迭代升级宁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打破金融服务的信息壁垒,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平台的纵横贯通,接入长三角征信链平台,推动信用信息在银企对接中的多元化应用,设计信息查询、线上对接、精准获客、风险防控四大核心功能,形成贷前找客户、贷中查信用、贷后控风险的全流程融资服务体系。目前平台已归集超过20亿条的涉企信用信息,覆盖全市万户市场主体;平台向金融机构公益开放,辖内9成银行贷前必查平台信息,累计查询量达到.7万次,已有2.33万家企业通过平台线上申贷渠道获贷.7亿元。
三是建设保险平台贯通医疗服务。聚焦健康保险小切口,建设“浙里甬e保”数字健康保险交易示范性平台,联通全国家医疗机构和50家全国性保险总部机构,打造普惠型定制、特色险开发、零感知理赔、跨区域结算、区块链风控、大数据实验、健康智管家七大核心功能,实现数据“一网通”集成、保险“一站式”服务、理赔“一次性”办结,与基本医疗保险形成有效补充,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普惠的多层次保障体系。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国13个省(市),服务群众超过万人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75万亿元,开展理赔服务万次。
拓场景,创新产品服务满足多元需求
宁波市积极发挥数字技术引领作用,创新产品、服务、模式,持续拓展惠企、便民、控险等应用场景,精准满足普惠群体的金融需求。
重构业务模式助企融资。为广泛触达小微企业等普惠群体,宁波市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重构业务模式,推动渠道全面化、产品线上化、服务便捷化,实现普惠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截至年11月末,宁波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35.5%,高于浙江省10.2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全市企业有贷户(含个体工商户)36.53万户,覆盖率为28.2%,较试点之初(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43%,较试点之初下降个基点。一是渠道全面化。依托数字化平台和移动终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例如,泰隆银行宁波分行以智能终端Pad为载体,推出“移动办贷+信贷工厂”模式,为市场主体提供离行式金融服务,直达“最后一公里”,作业替代率超过90%。二是产品线上化。创新推出数字普惠金融产品90余款,其中纯线上产品50余款,推进融资服务模式变更、成本降低。例如,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基于大数据开发的全线上纯信用产品“智甬贷”,上线6个月已为家企业提供2亿元信用授信支持,贷款年利率仅为3.95%。三是服务便捷化。推动数据联动赋能,提升服务效率。例如,通过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可节约90%以上报关单核验时间,融资时间也由3~7天缩短至1天;全面推行不动产抵押登记“全程网办”,全市80%以上业务实现了线上办理;打造“上市一件事”工作平台,拟上市企业获得合法合规证明工作效率提升70%。
丰富应用场景服务民生。一是数字支付利民。推动移动支付和数字人民币在民生领域应用,已基本实现交通、医疗、商务、旅游等领域全覆盖,其中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领跑全国,业务量占到全国60%以上;数字人民币在智慧港口物流平台、农业保险赔付等领域应用走在浙江省前列。二是数字保险惠民。建设“我要保”场景,已上线“天一甬宁保”“甬学保”等十余项普惠型保险产品,服务群众超万人。其中,“甬学保”已在上海保险交易所公开市场挂牌认购,成为全国首个普惠保险公开市场挂牌交易的产品。三是数字教育智民。打造金融教育数字化应用,开发全国首个金融知识教育专属APP“金语满堂”,上线“存款保险”“识别假币”“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等六大类标准课件,制作国民金融素质提升系列视频课程,注册会员5.35万人、阅读量.5万次,金融知识教育数字化水平快速提升。四是数字服务便民。推动网点、征信查询服务数字化,提升金融服务便民水平。
优化风控手段除险保安。一是天罗地网监控。构建国家、省、市、区县(市)、乡镇街道、社区、网格七级纵向贯通的数据汇集体系,首创“互联网大数据+网格化排查”防控模式,打造“天罗地网”金融风险监测防控系统,实现了对各类金融活动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上线以来已汇聚数据4亿余条,形成3.8万多份风险机构画像,累计走访排查各类金融机构29.87万次、上报金融风险等级事件3.2万条、下发核查机构家,累计发现疑似从事“现金贷”线索条,发现可访问的疑似现金贷APP平台个。二是监管科技保障。着力构建数字技术安全保障体系,5家法人机构提前完成应用系统金融领域商用密码改造任务,总体改造率居全国前列。同时,积极发挥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风险监测和预警功能,预警指标设定阈值被触发后即实时“点对点”通知金融机构,截至年11月末,平台累计向金融机构推送预警信息14.47万条,涉及主体2.55万家。三是智能风控预警。推动商业银行建立基于数字技术的风险控制模型,增强风险识别能力,例如,宁波银行“快审快贷”产品成为全国首批6个“监管沙盒”试点项目之一;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以普惠金融智慧平台为基础,持续创建及完善虚存续贷及资金流量预警模型,提升风险管控质效。
定标准,推动成果集成形成示范经验
提炼规范强化应用。积极推动改革成果的梳理集成,持续挖掘改革实践的一般规律,形成具有数字化特征的普惠金融工作规范,着力推动“盆景”向“风景”转化。如针对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挖掘各类税务信息的价值,制定《银税合作服务普惠小微主体规范(试行)》,形成获客、申请、评价、审批、放款等全流程规范指南并在全市推广应用,目前辖内共有34家银行推出18款线上产品和20款线下产品,截至年11月末,“银税互动”贷款余额.22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76.87%。
总结经验示范引领。积极推动改革实践的提炼和升华,形成一系列的数字普惠金融理论创新和成果。总结提炼的9项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入选《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其中5项为数字普惠金融实践;“浙里甬e保”创新实践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和浙江省数字社会首批最佳应用,已形成45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技术等理论创新;“外汇金管家”线上一站式服务、“易跨保”跨境电商金融服务方案等入选浙江自贸区制度创新案例。
建设标准复制推广。注重通过标准建设固化数字普惠金融改革创新,便于实践经验的复制推广。目前宁波已有多项金融应用和创新上升为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例如,参与制定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支付服务点技术规范》为全国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提供经验做法;自主制定的《宁波类金融科技创新标准化》《银税合作服务小微企业标准化》等被列为浙江省金融标准创建试点项目,形成示范引领作用;以团体标准发布的《智能文字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系统设计指南》《硬币自循环体系运行管理规范》《老年客户银行服务规范:智能服务》三项数字普惠金融创新项目,已在全市推广应用。
建机制,强化协同联动提升改革效能
强化制度设计统筹推进。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工作机制,落实“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制定《宁波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路线图和任务书,全面推进工作任务落地。同时,积极推动普惠金融与数字化改革、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数字*府建设等融合发展,提升融资、支付、保险、风控、教育等领域的数字普惠覆盖率和智能化水平,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全域共建生态。
鼓励基层首创良性互动。积极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例如,余姚市首创“道德银行”,实现线上道德自评、村评、授信、贷款等,获评农业农村部支农创新试点项目、中国数字*府50强“创新案例”用户满意创新奖,并入选中宣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案例;北仑区依托“5公里移动支付生活圈”,打造“金融支持大碶模具园”模式作为唯一的金融服务项目入选“全省争先创优最佳实践案例”;鄞州区率先在全省建设高标准的“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服务在线”,借助数字化手段为跨境电商行业提供金融、信息、*策、物流仓储赋能,项目被浙江省商务厅纳入数字贸易系统第三批场景应用先行试点。■
(责任编辑植凤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