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机械整体发展情况
我国是一个粮食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对于粮食我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需求。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也将拥有十分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特别是当前,在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青年劳动力正在不断流失和减少,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机械产品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①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较发达国家尚有一定距离
如前所述,我国年综合机械化率为69%,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分别为84%、56%和61%,其中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机械化率为95%、81%、88%。年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1%,其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5%以上,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85%、90%。年末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5%,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7%、90%和84%。
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年9月2日《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号建议的答复》,截至年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率有所提升,但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在90%以上,其中美国、日本和韩国农业机械化率更是达到99%以上。
世界各国实现农业机械化时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平均为22.86%,最高为29.99%;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28亩。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都经历了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从开始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一般经历20-30年时间。
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占比40%左右,单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远未达到机械化水平。因此,对比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基本机械化尚有一定距离,农业机械市场未来仍具有较大潜力。
②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升级带来新型特种农机市场机会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化结构不均衡、主粮产区机械化水平不均衡、主粮之外其他作物农业机械化率水平不均衡。具体而言,农业机械化结构不均衡系指小型拖拉机占比高达70%以上,小型拖拉机占主导地位的结构不利于提高机械化效率。
在粮食主产区,黑龙江和*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相比之下山东、内蒙古、江苏、天津、河南、河北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主粮之外其他作物,大豆综合机械化率较高,相比之下棉花、花生次之,马铃薯因种植技术落后和地处丘陵地区而机械化率偏低;就棉花而言,棉花的机耕率和机播率较高,机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相比主要农作物,果菜茶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率较低。
年4月,我国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年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重点技术推广行动方案》,首次召开全国果菜茶生产机械化现场推进会,推动机械化领域由大宗作物向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拓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初加工业、设施农业推进,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进*,由农业生产向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延伸。
全国果菜茶机械化技术推广面积超过3.9亿亩次,水果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率接近30%,茶叶种植加工全过程机械化模式在浙江等主产区开始普及。重庆、湖南等地农田“宜机化”改造步伐加快,丘陵山区机械化开始提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果茶菜、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的机械化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到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农机具配置结构趋于合理。具体指标为: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以上。
因此,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升级带来新型特种农机市场机会。
③农机转型升级改造带来发展机遇
中国农机产业正经历从低端产品向多样、智能、高效、节能、环保高端产品演变过程,农机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持续稳定发展。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全行业对农机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取得共识,我国农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开始加速,有利于农机产业在新的平台下站稳脚跟。主要表现在:攻高端、夯基础,推进产品结构升级取得新进展;高端装备自主化开始向纵深领域推进;开始重视创新能力建设,研发实验室建设投入明显加大。
传统产品的需求增长将日渐减缓,面向多样、智能、高效、环保节能的农机转型升级改造将带来农机新一轮发展机遇。
(2)免耕农机市场分析
①保护性耕作在全球农业发达国家的应用情况
保护性耕作是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应用面积已占本国耕地面积的40%-70%。
②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尤其是东北等地区的推广情况
由于保护性耕作系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兼具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我国尤其是广大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我国种植模式复杂多样,配套机具更新难度较大,农民认知程度较低,技术支撑服务能力不足等,导致我国保护性耕作普及速度较慢。对传统耕作制度进行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条件的支撑。
根据年、年和年中央1号文件以及*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发展保护性耕作、编制实施相关建设规划提出的要求,国家农业部、发改委组织编制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年)》,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区域分为六个主要类型区:东北平原垄作区、东北西部干旱风沙区、西北*土高原区、西北绿洲农业区、华北长城沿线区、*淮海两茬平作区。年6月,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发布《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要点》,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针对上述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区域提出技术要点和推荐技术模式,促进保护性耕作项目执行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年1月,国务院发布《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年)》,加强北方旱田保护性耕作;加强优质耕地保护,强化辽河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区域黑土地农田保育,强化*淮海平原、关中平原、河套平原等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四川盆地等区域平原及坝区耕地保护。
年2月,国家农业部、财*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年)》,将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玉米生产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兼顾大豆、小麦等作物生产。力争到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
随后,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分别制定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年上述四省分别计划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万亩、1,万亩、1,万亩和万亩。据公开报道,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投入1.6万个农机
服务组织、4.1万台免耕播种机,开展免(少)耕播种作业4,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等绿色高效机械化技术加快推广,应用面积近29亿亩次,较上年增长约3%。根据上述四省年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年保护性耕作计划实施面积分别为2,万亩、2,万亩、万亩、1,万亩,合计6,万亩。
年7月12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东北四省区已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7,万亩;年东北四省区新增免耕播种机1.85万台,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超过11万台。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提出,要抓黑土地的保护,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万亩。
随着保护性耕作方式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推广应用,并逐渐向我国西北、华北甚至全国推广,我国农机市场对免耕播种机械的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
③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稳步提升
自2年以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稳步提升,由2年的24,.71千公顷扩大至年的43,.00千公顷,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在此期间,我国玉米播种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对玉米播种机械需求稳步增长。尤其是近年受国际贸易摩擦及俄乌冲突影响,部分国家出于优先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考虑,开始暂停或禁止出口关键农产品。
在此背景下,我国将进一步鼓励扩大主粮种植面积,提高主粮自给水平。玉米系我国主粮之一,吉林康达作为从事玉米免耕播种机械生产的重要企业,将直接从我国逐渐扩大主粮种植面积中受益。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来源:思瀚产业研究院吉峰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