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英刘雅卓
乡村振兴规划的提出,为有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中着重指出,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背景下,应如何理解有机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又应如何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对此,有着十余年有机农业实践经验的上海特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农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
“有机农业首先是基于自然科学的产业,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科学的乡村生活方式,构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模式。”韩农首先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所在,乡村振兴要重构乡村新时代的文明,而不是恢复上世纪的文明。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受到来自产业因素、农村生活方式以及人口因素三方面的冲击,形成了有产量无品质、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环境污染、效益低下、食品不安全、生态破坏等六大现状,解决农业问题迫在眉睫。
“农业如果不升级,现有的农业模式利润低,甚至亏损,农户收入低,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同时,现有的生产模式不仅对环境污染严重,而且对农户健康威胁很大,所以年轻人更不愿意从事农业。”韩农向记者道出了对现有农业模式的担忧。
乡村振兴,需要农业升级,转向生态农业成为行业的广泛共识,既需要能保障产量,又能提升品质,同时还有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模式。
“实现乡村振兴要做到‘四有’,有业、有技、有商和有文。首先是经济繁荣,脱离了一产这个基础产业的振兴是沙滩盖楼,基础不稳,振兴难行,打好生态有机农业产业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有了‘造血’功能的一产,二产、三产发展就有了坚实基础,再加上文化复兴,就是可持续的乡村振兴。”韩农认为,乡村的文化振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彰显时代特征,体现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
在韩农看来,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恰好整体解决了有机农业大规模、大面积发展的瓶颈(土壤、肥料、病虫害、高成本)问题,着眼于提高有机农业生产端的生产力水平,体现了农业生产的“两高两低”特点,即高产出、高品质,低投入、低成本的特质。
“全套技术体系打造的生态(有机)农业,其自身就具备了行业竞争力,是对原有生产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如此一来,一产不仅具备了自身的造血能力,而且为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根基,并以此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石。”韩农说。
在此套体系中,能够为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提高物美价优的初级农产品,农业二产也摆脱了以往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的窘境,还能营造多样性的生态环境、能展现更加自然丰富的景观。这些就为开展涉农教育(自然教育)、涉农餐饮、涉农旅游、涉农康养等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生态(有机)农业基础上打造的自然教育、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更具备竞争力和长久吸引力。由此形成了有机结合的农业一产、二产和三产联动发展,也带动了涉农服务产业(科研、媒体、金融等)和周边产业的发展。
此外,韩农建议,技术体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