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乌蒙鸡蛋“泉涌”广深大市场,普定韭*热销江浙,威宁“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走俏东南亚……岁末,盘底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成果丰硕。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产值,都有显著提升。
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一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位居全国第二;种植业增加值达亿元,同比增长8.4%,创近年来最高增速。
自去年2月以来,在省委提出的“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推动下,全省上下聚焦“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着力抓好茶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业、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油茶、辣椒12个特色优势产业,切实强化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选好优势产业,迅速做大规模
“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多年来,由于受交通、资金、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贵州农村产业“小、散、弱”的特征较为突出,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
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我省深入调查研究,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选准选优特色产业,力求在规模化上取得突破,带动农户就地脱贫。
今年,在认真分析研判基础上,我省明确提出以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等12个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每个产业均制定产业发展推进方案,明确主推品种,从*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集全省之力大力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成立四个产业领导小组,各部门各专班积极配合,抓具体、抓深入,有序推进12大特色产业发展。以农产品认证为抓手,支持贫困地区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和地利标志农产品申报工作。
建立“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技术团队”工作机。12位省领导带头抓具体、抓深入,召开专题会、调度会,深入基层调研,强力推动产业发展。在全国聘请7位院士作为产业发展顾问,在省内组织专家组成专业团队,以万名农技干部下基层服务为抓手,对特色优势产业品种开展技术指导。
聚焦“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全省上下查问题找差距,强弱项补短板,一个要素一个要素地设计、部署、检查、考核、推进。
截至6月底,全省茶园面积万亩,食用菌种植规模18亿棒(万亩),果园面积达万亩,中药材(不含刺梨、石斛)在地面积万亩,辣椒种植面积.33万亩;上半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万亩,畜牧业增加值.55亿元,新造竹产业8.万亩,发展湖库渔业17万亩,新造油茶19.21万亩。
面向大市场销售,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如今,茂源鸡蛋在广州的主要走向,除了供应多家连锁超市外,还有广州二级蛋品批发市场、几百个农贸市场,还有广东省供销社、*府机关食堂等。”毕节七星关区茂源家禽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健说。
产业扶贫,一手抓生产,还得一手抓销售。品质有了,生产规模上来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卖?只有卖得出、卖得好,才能实现产业持续发展,群众才能稳定脱贫。
如何面向大市场,畅通销售渠道,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我省坚持主导省内市场、抢占省外市场,推动订单化销售。
培育农村经纪人、物流龙头企业等流通主体,把“产”和“销”两头的龙头企业连接起来,开展农产品进机关、学校、社区、医院、企事业单位、超市、*营“七进”活动,解决农产品的基础定单。
组建贵州蔬菜集团,实行平台化对接,不断搭建农校对接、农企联盟、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餐对接等平台。
依托大数据优势,发展电商化销售,推动线下与线上有效结合。组织开展大型博览会、推介会、展销会、对接会,对接上海、广东、深圳等对口帮扶市场等方式,大力推进市场化营销,产销对接成效显著,12大特色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销售态势。
今年的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暨茶产业博览会现场签约34项,金额60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第四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签约项目34个,签约金额24.21亿元。茶叶、水果等产业或单品供不应求,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态势,茶叶经销商数量同比增加20%。
同时,建设一批冷库,加快构建从产地到餐桌,到家家户户的完整冷链体系,有效满足绿色优质农产品省内外销售需要。
抓实利益联结,带动农户稳定脱贫
产业发展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如何让贫困人口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持续稳定脱贫?
我省主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发展加工、搞活流通、开拓市场、打造品牌等龙头作用,通过合作社这个“龙身”联结,带动广大农户这个“龙尾”,舞活产业化经营整条大龙,让农民紧密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分享利益链。
去年以来,全省各地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切实强化现代农业组织方式引领,推动构建农业产业经营组织体系,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有竞争力、合作社有活力、农民脱贫增收可持续、农村产业加快发展的成功模式。
针对猕猴桃产业发展中企业多、品牌杂、基地散等问题,六枝特区引进六盘水市农投公司入驻后,公司组织25家民营企业,成立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品牌、研发等为一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与农户签订“三变”合同份,涉及农户人,贫困户户,让百姓在产业链上致富。
同时,引导各产业龙头企业按品类成立行业协会,组建联盟、统一标准、加强自律、抱团发展,贯通产业上下游,形成合力。因地制宜完善脱贫攻坚利益联结模式,确保贫困户受益。
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经营领域涵盖一、二、三产业,共联结合作社个、带动农户.82万户,增收亿余元,户均增收元,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8.34万户,增收26亿余元,户均增收5元。
产业兴,百姓富。随着12个特色优势产业的蓬勃崛起,贵州乡村正日新月异!
变产业“特色”为脱贫“亮色”
产业发展,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年多以来,在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推动下,我省立足资源禀赋、选准选优12个特色优势产业,精心布局、凝聚合力,聚焦“八要素”,狠抓产业发展关键环节。
选准特色,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发展特色,不仅仅是埋头生产,还需对市场深度挖掘,号准市场脉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对市场需求更敏感的优势,实现农业特色产业优质优价。同时,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紧密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分享利益链,实现稳定脱贫。
从自给自足、“提篮小卖”到面向大市场销售。如今,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迅速做大,市场销路越来越广,带动农户稳定脱贫越来越多,正成为精准脱贫的一抹“亮色”。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赵勇*
编辑胡锐编审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