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农林牧渔行业研究农业升级长坡厚雪,疫情后
TUhjnbcbe - 2023/10/24 18:42:00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亚前海证券,汪玲)

1.疫情影响农业板块,供需两端受冲击。

农业板块投资的核心在于供需矛盾,疫情对于农业板块供需两端均造成打击:(1)需求端,疫情冲击消费需求,部分以外出消费为主导或主产地集中依赖运输流通的农产品由于疫情恐慌情绪、流通难度加大、餐饮消费需求减少、疫情管控*策受到冲击。(2)供给端:对产能及贸易造成冲击,开工率不足、冷链运输风险、国际流通受限叠加近年频发的黑天鹅事件对供给端形成较强冲击。以粮食为例,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食产能及贸易造成冲击,而后拉尼娜事件威胁南美作物生长、“世界粮仓”巴西面临近年最严重的干旱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导致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针对后续的行情演绎,我们认为可以围绕三条主线进行布局。(1)受“新冠疫情”和“非瘟疫情”双重影响的生猪养殖行业。(2)疫情冲击农产品供应链,粮食价格上涨带动行业景气上行的种业。(3)疫情影响全球市场,三文鱼行业成本、销售均受重创。疫情逐渐消散下市场复苏,叠加行业供需紧平衡鱼价坚挺,疫情后时代三文鱼高成长预计将持续验证。

2.种业:供应链遭疫情重挫,种业有望量价齐升

2.1.全球供应链反复遭受冲击,玉米种子景气周期开启

新冠疫情反复冲击农产品供应链,全球农产品供需格局发生变化。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食产能及贸易造成冲击。在疫情扩散至南美洲的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巴西和阿根廷后,曝出一系列物流运输系统受影响的新闻,市场担忧农产品出口受限或运输不畅,导致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目前南华农产品指数高位震荡,截至年2月10日,南华农产品指数为.78点。此前南华农产品指数一直处于区间(,)之间波动。

出口国极端天气频发,农产品产量预期调减。年起拉尼娜现象带来巴西、阿根廷等农产品出口国气候干旱,威胁南美作物生长,引起大豆、小麦预期期末库存下降,引发大宗农产品上涨。而后“世界粮仓”巴西面临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引发农产品收成担忧。巴西雨季降雨量降至数十年最低水平,大量生活供水水库的蓄水量见底,引发干旱对农产品的收成担忧,波及到玉米、大豆、咖啡等农作物生产。

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饲料消费叠加燃料乙醇需求的不断增加带动玉米总消费需求提升。年玉米消费总计11.49亿吨,其中饲料消费占比64.72%,达到7.3亿吨,近年玉米饲料的需求快速增加带动玉米需求趋势性提升,叠加美国原油价格强势,美玉米被用作燃料乙醇导致其供不应求。

“临储*策”改革,我国玉米价格走向市场化。从玉米价格的波动趋势及周期来看,玉米价格从年起大约分为3个阶段。年之前,玉米价格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导致肉类消费增长,推动养殖业快速发展。玉米作为主要饲料用粮,需求量大幅提升,玉米价格上涨明显。国家在年出台玉米临时收储*策,在玉米产量实现连增、库存量大幅提升的背景下,玉米价格仍居高不下,在年达到了峰值。

年到年为断崖式下跌阶段,年后玉米的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供过于求,玉米市场形成强供给。具有价格优势的进口玉米严重冲击了国内玉米市场,导致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年后玉米市场迎来了价格回暖期,临时收储*策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难以为继,年国家将临时收储价格*策改为价补分离*策,实行生产者补贴制度,减少了国家*策对价格的直接干预,玉米价格也趋于回暖。近年消费不断提升,玉米产量趋于平稳,玉米供需情况不断改善。

玉米用途不断推广,消费量持续提升。玉米消费用途包括饲料消费、工业消费、种用、食用等。其中饲料用途占比最高,在年达到了玉米总消费量的62%。当前能繁母猪及生猪存栏均处于高位,我们判断生猪存栏的高企将会持续带动对玉米饲料的需求增高。工业消费占比在近年不断增加,我国玉米工业用途主要有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玉米淀粉、食用酒精及消*酒精。原油价格强势引发燃料乙醇的需求提升,综合来看玉米消费量有望继续增加。

玉米库存连年下调,进口通道失效后国内新一轮种植周期开启。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我国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年,我国玉米产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并于年达到历史峰值2.64亿吨。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我国取消玉米临时收储*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开启去产能通道。-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年降幅分别达到1.8%、4.0%、0.6%、2.0%、0%。

而玉米库存在年取消“临储*策”后不断消耗,直至年已处于底部位点,消费和产量的缺口需要依靠进口填补。当前我国面临畜禽存栏上升、玉米工业用途成熟带来的玉米需求增加,而参照历史数据,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玉米产量即使在年高位也仅达到26,万吨、万公顷,产量增长空间有限。叠加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国玉米限制出口,国内玉米价格受海外供求影响加大。在国际供需矛盾凸显,国际玉米价格高企的情况下,依赖进口已不再为权宜之计,我国玉米新一轮种植周期开启。

需求高涨库存回落,玉米种子景气周期有望延续至年。从供给端来看,我国玉米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库存回落至低位。根据中国汇益数据,年玉米库消比下降至年以来最低水平37.11%,供给端或将承压。从需求端来看,生猪产能处于高位,饲用粮食需求增加。根据农业部披露数据,9月份生猪存栏近期首次环比下滑,7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结束了21个月的增长首次出现下滑,对应生猪存栏年Q2达到高点,玉米饲料需求有望在年持续。农业农村部年初明确要求东北和*淮海等地区增加玉米面积万亩以上。粮食供需格局发生改变,种子的重要性凸显,景气周期预计有望持续到年。高粮价促进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强,同时打开优质品种种子渗透区间,优质品种迎来量价齐升。

2.2.周期与成长共振,种业开启2.0时代

种业的周期性机会在于需求量的提升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价格提升叠加*策红利,种企有望高质量发展。从种植面积来看,年取消临储*策后玉米价格走低,农民种植积极性减弱。而近期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涨,农户对玉米种子的需求有望提升。农业农村部年初明确要求东北和*淮海等地区增加玉米面积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有望扩大,需求量有望提升。而从市场环境来看,年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绿色通道制度由国家级试验延伸到省级试验,随着绿色通道试验等渠道审定的品种增加,同质化现象显现,种子行业竞争加剧。

《国家级玉米、稻品种审定标准(年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发布,新标准规定玉米新品种差异位点数需≥4,水稻新品种差异位点数需≥3,新规定对品种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将有力打击模仿育种现象,利好研发及创新实力领先的头部企业,种子产业摆脱同质化竞争有望迎来高质量发展。种业行业空间随着优质品种渗透率及价格的提升有望扩容,市场有望向研发竞争优势凸显的头部企业集中。

种业的成长性机遇在于转基因为头部企业带来的增量市场。转基因推广势在必行,行业打开向上空间。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市场接受程度稳步提高。我国种业发展的*策频出,包括公示转基因安全性状与发放证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专利保护以及修订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等等。回顾我国转基因商业化品种抗虫棉及番木瓜,转基因商业化落地加速与供需矛盾、病虫害因素相关。当前我国玉米供需矛盾突出、近期境外虫源迁入量上升,或推动转基因玉米相关*策落地,行业有望迎来加速变革。转基因品种在亩产和抗虫性均比传统作物有大幅优势,对比美国玉米用种成本(元/亩),我国种子成本(55元/亩)有望翻倍。根据全球转基因商业化节奏及我国抗虫棉、番木瓜经验,预计转基因商业化落地后优势品种将会迅速推广,行业打开向上空间,优势品种储备丰富的龙头企业有望量价齐升。

商业化加速落地,转基因种子销售最快一年内达成。11月12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修改部分种业规章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作出修改。文件主要看点在于对转基因品种申请审定做出详细规定,进一步释放转基因商业化有望加速落地的积极信号。年12月,新种子法正式落地,将于年3月1日起施行,种业将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种企已有大北农生物、杭州瑞丰获得了转基因的安全证书,品种审定在即,转基因种子销售有望在1年内达成,相关性状及销售种企有望享有转基因带来的红利,成长性值得期待。(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生猪养殖:双疫情后行业修复,产业升级加速

3.1.“非瘟”叠加“新冠”疫情,供需两端遭受冲击

“非瘟”叠加“新冠”疫情,猪肉消费遭受冲击。猪肉是我国主要肉类消费品,在过去10年,年产量总体在5.4-5.8千万吨之间波动,占肉类产量的60%左右。年以来,生猪产业受到了“非瘟疫情”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其中,需求端受到了“新冠疫情”和“非瘟疫情”的两次冲击。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全面爆发,公众的消费信心受到打击,需求抑制。年底,新冠疫情的开始影响餐饮渠道的猪肉消费,短期猪肉消费受外出就餐限制影响,需求受到明显冲击。从餐饮社零数据来看,在疫情爆发初始的前3个季度降幅明显,年2月份降幅达43.1%。此外学校、企业食堂等其他在外消费需求也同时受到冲击。根据USDA数据显示,猪肉消费量从“双疫情”前5.5千万吨的量级大幅下降,、年消费量同比减少18.87%、7.46%至4.49千万吨、4.15千万吨。生猪屠宰量同时从年初高点下降,直至年三季度开始恢复性上涨。

非瘟疫情抑制供给,新冠冲击下产能恢复延缓。非洲猪瘟传染性强、病畜死亡率高,几乎达到%,目前还没有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的疫苗,不仅威胁企业生产的稳定性,且明显增大养殖成本。年8月传入我国并在一个月时间内蔓延到全国各地。在非洲猪瘟爆发的8个月期间,我国共发生猪瘟起,捕杀生猪万头。同时养殖户抛售恐慌情绪严重,生猪产能快速去化。其后生猪行业受新冠疫情影响开工率,产能恢复缓慢,在供需矛盾下本轮猪周期的上行阶段长达29个月,猪价也达到了40.98元/公斤的历史高位。

3.2.内修外练夯实基础,行业修复产业升级

疫情导致管理壁垒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非瘟不仅威胁企业生产的稳定性,且明显增大养殖成本。非瘟致死率高且有可能复发,考虑到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控非瘟的手段,因此投入建设洗消中心、隔离装置对于养殖场必不可少。因此,非瘟疫情爆发后,猪企的养殖成本因为防疫投入加大,在人工、折旧等成本上明显拉升。相比散养户,头部企业在非瘟防控的优势显著,其拥有专业人才储备,工业化管理模式下防疫标准执行到位,此外购买非瘟相关保险的比例相比散养户更高,未来即使受到非瘟干扰,也能得到损失补偿。因此头部猪企相比散养户的抗非瘟风险能力更强。疫情导致行业管理壁垒提高,在此背景下生猪产业集中度也实现了显著的提升。

疫情后时代产能全面恢复,精细化管理成为共识。疫情影响行业产能,猪价高企行业盈利处于高位,吸引大量资本进入,国内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纷纷跑马圈地,最大程度的扩张生产规模。年下半年产能恢复较为明显。至年春节前,价格上涨至高位,随后开始进入下跌阶段。行业经过又一轮猪价的洗礼,对精细化管理形成共识,主要通过控制完全成本挺过寒冬,同时在周期下行阶段持续扩张为下一轮周期的到来奠定基础。各大猪企通过采取各项降本措施如加大力度提高自繁自养仔猪占比、自建饲料厂以降低饲料成本等,降低完全成本效果显著。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商品猪完全成本年四季度分别较年一季度下降为6.25%/5.71%/5.00%。年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生猪出栏量总计.61万头,占全国总出栏量14.25%,同比增长5.63pct。长期看,头部猪企将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形成自繁自养、养殖+屠宰一体化的产业链,不断扩张产业规模。

猪周期拐点渐至,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林牧渔行业研究农业升级长坡厚雪,疫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