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也存在国家*策、法规及监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中药材是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健康有序的中药材种植业,对于发展持续健康的中医药事业和大健康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三农”问题解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要(-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年))等纲领性文件,尤其是《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整体关于中药材的专题规划。规划中明确了中药材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措施,为未来几年我国中药材种植业指明了方向,必将对中药材种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中药饮片和中药材这两者的标准在我国《药品管理法》中并没有明确的加以区分,从而难以区分加工炮制与产地加工这两种加工标准,导致其在实际流通过程中在一些有关主管部门共同监管的方式下,较易出现重合交叉或者真空地带,难以统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重饮片、轻药材”体现了现有法规对中药材、中药饮品的监管标准差异。中药饮片的生产又要求严格,必须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和《药品GMP证书》。但是中药材的生产要求极其放松,这使得中药材在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导致中药材及中药片的整体质量水平逐渐下降,中药材产业不能可持续地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专门针对中药资源保护的法律尚不完,优质中药资源多出口国外市场,而中药资源进出口*策并不能合理地保护国内中药资源。
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也存在生产基地分散,种植技术落后,规范化、机械化程度低的现状
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在近几年一直呈现上升的态势。目前,我国常用中药材多种,其中多种已实现人工栽培,至年,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初步形成了四大怀药、浙八味、川药、关药、秦药等一批产品质量好、美誉度高的道地药材优势产区,道地药材种植已成为偏远山区的特色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种类最多、生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大国。
我国中药材种植强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些省份也是我国道地药材出产的主要省份。但现阶段,我国中药材种植业既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其生产能力又容易受到当地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中药材种植田间操作尚处在传统经验阶段,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重产量轻质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了中医药信誉。因此,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生产效率与劳动力水平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导致地方中药材生产的规模效应难以形成。
中药材良种选育工作受到重视,但仍处于滞后状态
目前我国有余种中药材实现了人工栽培,但作为“源头工程”的良种选育是中药材产业最薄弱的环节。近十几年来,中药材品种选育工作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已积累了一定基础。在中药材选育数量和质量、选育的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特别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门设立了“生物技术与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课题,首次大规模支持了多种药材新品种选育或种质创新研究。后续有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荆芥等9种大药材优良种质挖与利用研究”等项目。
虽然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人工栽培的中药材仍有60%没有选育出优良品种,我国中药材原植物育种机构及专业技术科研人员较少,收集的种质资源不丰富,良种繁育基地为数不多、多数药农处于自行留种的自然状态,如泽泻、太子参、厚朴、山药等在引种栽培过程中缺少提纯复壮与良种选育而导致种性退化、品种不纯。同时,也缺乏专门的优质种子种苗检测机构,仅凭一些经营单位在收购时执行的等级标准,或者仅凭经验操作,随意性大,造成中药材原植物的种子种性不纯,质量下降。中药材原植物品种改良工作滞后已经制约中材产业可持续发展。
市场信息不畅,产业健康度亟须改善
当前,虽说相关信息渠道日益丰富,但仍存在“少了是宝,多了是草”的现实例子,如近年来的太子参、三七、人参等药材市场的大起大落,这些都说明现在的市场信息还是不透明、不公开,进而产生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乱象,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屡屡出现,导致产销信息失真,严重影响药材市场的健康稳定,直至威胁中药乃至大健康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供求对接滞后,商品市场化尚需提升
现有产地种植企业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弱”的状态,仅限于出售原材料或饮片,产业链条短,产业化较低,特色产品未能形成优势产业,自然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工业与农业对接的合作机制与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工业反哺农业渠道尚未畅通。
目前,因经营业绩压力大,大部分中药农业企业均处于为生存而战的状态,主动开拓市场、种植适销对路品种、数据描述产品优势与确定目标市场等能力弱,尚缺乏与工业企业对接的工业语言和商品策略,道地药材潜在的经济价值还未得到深入挖掘,品牌创效益的作用不明显,更谈不上品牌培育。就是有品牌,亦多是以区域品牌,如“中宁枸杞”“文山三七”等形式出现,这样在区域间会形成区隔,但在区域内产品雷同、品牌混杂,差异优势或公司优势几乎未能体现,这样往往会陷入简单的价格竞争或概念炒作上去,很容易将此类品种产业做成死循环,如云南玛卡。
本文内容选编自《中国特种作物概论》,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年4月第1版,年4月第1次印刷,许发辉、张玉主编,责任编辑崔改泵、李华。
推文选题:刘家益
审校:王伟红
设计:侯丹丹
核定:刘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