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张夏、陈刚)
一.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1.“十三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十三五”时期,我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取得积极成效。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7.8%,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数字经济规模结构
数字经济规模稳定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较年增加3.3万亿元,到年期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6万亿元增长到39.2万亿,CAGR达到19.8%;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38.6%,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年到年期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14.2%提升至38.6%。
数字经济疫情中逆势崛起,有效稳定经济下行趋势。年新冠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下行之下,我国数字经济同比增速依然达到9.7%,是同期GDP名义增速(3%)的3倍多,数字经济成为稳定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
数字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产业数字化占主导地位。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19.1%,占GDP比重的7.3%;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80.9%,占GDP比重的31.2%,到年期间,我国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的比重由74.3%提升至80.9%,产业数字化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强大引擎的同时,也缓解了疫情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
产业数字化持续深入,渗透率不断提升。年的新冠疫情疫情倒逼各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8.9%、21.0%和40.7%,约为1:2:4,同比分别增长0.7、1.6和2.9个百分点,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各地数字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年各地*府纷纷将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从规模看,广东、江苏、山东等13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从占比看,北京、上海数字经济GDP占比超过50%,分别达到55.9%和55.1%,天津、广东、浙江、副将、江苏、山东、湖北、重庆等省市数字经济GDP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增速看,贵州、重庆、福建数字经济增长仍领跑全国,年增速均超过15%。
二.数字经济*策
1.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部署了八方面重点任务。(1)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2)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3)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4)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5)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6)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7)着力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8)有效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围绕八大任务,《规划》明确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数据质量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试点、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生态培育、数字技术创新突破、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社会服务数字化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提升、多元协同治理能力提升工程等十一个专项工程。
2.数字经济发展目标
根据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年的7.8%提升至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规划》同时明确了我国年数字经济发展的五大目标:
(1)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成,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成效显现,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有序开展,探索建立与数据要素价值和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2)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农业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更加深入,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速普及,生活性服务业多元化拓展显著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推进绿色发展。
(3)数字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大幅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在部分领域形成全球领先优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广泛普及,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4)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数字基础设施广泛融入生产生活,对*务服务、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数字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电子*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的利企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数字鸿沟加速弥合。
(5)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协调统一的数字经济治理框架和规则体系基本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机制基本健全。*府数字化监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和市场监管水平大幅提升。*府主导、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数字经济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数字经济安全体系进一步增强。
展望年,数字经济将迈向繁荣成熟期,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3.数字经济渗透率空间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数字经济整体的CAGR为11.3%;到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有望达到32.67万亿元,其中数字产业化增加值为15.52万亿元,产业数字化增加值为17.15万亿元。
4.“东数西算”工程吹响数字基建稳增长号角
数字基建有望成为稳增长的重点发力方向。年我国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出口转弱、消费疲软的背景下,投资成为稳增长的发力点,新基建中的数字基建有望成为稳增长*策的重点发力方向。
“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预期东数西算未来有望带动年均几千亿投资规模。
5.*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年*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三.数字经济核心内涵
1.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的地基
1.1.*策目标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1)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积极稳妥推进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等,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2)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动智能计算中心有序发展,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3)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高效布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物流、环保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围绕这一任务,《规划》部署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工程。
1.2.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相关产业链
1.2.1.5G:通信基础设施
5G是数字经济的通信基础,具有高速率、大连接、低时延等优势,可以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5G专网是使用5G蜂窝技术构建的,与现有其他无线技术相比,在移动性、稳定性、质量、安全性等不同性能指标表型更为卓越;而且5G专网还可支持低、中、高频段,通过低频段和中频段来实现良好的覆盖,以及实现更高精度的室内定位与低延迟等。5G专网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其灵活的部署模式及卓越的性能指标恰好对接了千行百业的不同需求。
我国5G专网发展仍处于行业生命周期中的“导入期”,但未来前景广阔。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中国专网通信行业市场规模从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预计年增长至亿元。根据通信世界,截至年底,我国5G专网渗透率最高只有2.7%,且目前5G专网的使用企业以行业龙头为主。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中央部委和地方省市纷纷推出5G专网相关产业*策,这有利于破解5G专网目前的发展痛点,同时打造标杆促进5G专网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出,推动行业向“成长期”过渡。
5G专网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主要应用场景正在全面布局,助力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度推进。行业用户的生产园区等业务场景对于特定场景需要综合型、灵活便捷的5G专网,这就需要为行业用户按需提供定制化的网络解决方案,补充现有公网的能力,为垂直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进行深层次赋能。据0MDIA统计,全球5G专网下游应用场景中,制造业业需求占比35%,交通物流占比17%,能源矿山占比11%。
1.2.2.IPv6:网络基础设施
IP地址是IP协议(InternetProtocol)的基础,是网络设备接入互联网或者本地网络的唯一标识,IP协议已经从IPv4、MPLS演进到了IPv和IPv6+。IPv6技术扩充了地址数量、降低了子网管理成本并增加了自动配置能力,IPv6+基于IPv6又演进出了更高的网络可编程性、更优的SLA、降低了网络延迟并增强了网络可维护性。IPv6通过扩充地址池为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IPv6+则显著优化了连接质量,为电信运营商和各行业的企业提供了一个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网络,用以提供海量连接并承载多种业务。
地址资源枯竭是IPv4向IPv6过渡的首要原因。目前全球五大地区性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的IPv4地址资源都已基本耗尽,由于5G、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应用需要大量连接,IPv4地址资源的匮乏极大限制了这些新技术的的应用,IPv4地址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不断上升,给创业创新带来了负面影响。IPv4地址的稀缺也会导致国际层面上的数字权力集中,并影响社会层面中个体的数字平权。虽然网络地址转换(NAT)和运营商级地址转换(CGNAT)等技术可以部分解决IPv4地址耗尽的问题,但这些技术能力有限,既无法支撑海量连接也无法支撑需要端到端连接的应用。因此,5G和云时代所需的海量、智能、优质连接需推动IPv4向IPv6和IPv6+进行过渡转型。
年我国IPv6规模有望跃居世界第一。年7月,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到年末,基本建成先进自主的IPv6技术、产业、设施、应用和安全体系,形成市场驱动、协同互促的良性发展格局,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7亿,物联网IPv6连接数达到2亿;到年末,全面建成领先的IPv6技术、产业、设施、应用和安全体系,我国IPv6网络规模、用户规模、流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
1.2.3.卫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卫星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是卫星产业主要收入来源。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数据,年全球航天产业规模为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总收入为亿美元,占到全球航天产业规模的73%,与年持平。卫星产业中收入占比最高的是地面设备制造,收入为亿美元,占比49.93%;其次是卫星服务,收入为亿美元,占比43.47%。
第二次卫星互联网建设浪潮开启,星座建设成本上百亿美元。卫星互联网是卫星通信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网络构建从平面到立体的重要拓展。具有广覆盖、低延时、宽带化、低成本等特点。全球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与地面通信网络竞争阶段(20世纪80年代~年);(2)对地面通信网络补充阶段(~年);(3)通信网络融合阶段(年至今)。而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的压缩,以Starlink和Oneweb为代表的新一批卫星公司开启了第二次卫星互联网建设的浪潮,相关星座第一期建设成本在百亿美元的量级。
*策不断加码,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超千亿。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引导商业行业产业有序发展。近年来,相关的商业卫星创业公司开始持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发布的卫星星座计划多达20余项,到年前中国将发射超过颗商业卫星。根据相关星座计算进行测算,未来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在千亿人民币的量级,高峰期的市场空间在亿左右。
2.数据要素: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
数据是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数据的地位,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和革命性关键要素,数据要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数据是新的生产力,可以产生动力并带来价值,数据的流动带动技术流、物质流、人才流、资金流;(2)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通过多维度、多领域数据揭示单一数据无法展示的规律,实现精准决策,增加确定性、可追溯性、可预判性,降低决策失误和风险。
数据要素价值尚未被充分利用。根据IDC和希捷科技的调研预测,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未来两年企业数据将以42.2%的高速保持增长,与此同时,企业运营中的数据只有56%能够被及时捕获,而这其中,仅有57%的数据得到了利用,43%的采集数据并没有被激活。也就是说,仅有32%的企业数据价值能够被激活。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建设的步伐加快,数据的有效利用、数据价值的充分释放将成为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方向。
数据要素价值有望成为GDP增长的推动力量。根据IDC测算,预计到年,中国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达48.6ZB(泽字节,简称ZB,1泽字节约等于10万亿亿字节),占全球的27.8%;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年均1.5至1.8个百分点。
2.1.*策目标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1)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2)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规范数据交易管理,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3)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务数据和公共数据,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数据融合及产业生态培育,提升城市数据运营和开发利用水平。围绕这一任务,《规划》部署了数据质量提升工程和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试点工程。
《规划》明确了我国数字要素发展目标: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成,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成效显现,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有序开展,探索建立与数据要素价值和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2.2.数据要素供给相关产业链
2.2.1.云计算:挖掘数据要素价值的技术手段
发展现状
云计算是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云计算通过综合分析整合数据要素资源,实现数据要素价值的提升,是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云计算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三类。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速明显滑坡。年以来,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出现大幅萎缩,以IaaS、PaaS和SaaS为代表的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速放缓至13.1%,2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为亿美元。
中国云计算市场呈爆发式增长,公有云市场规模增速达到85.2%。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亿元,增速56.6%。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亿元,相比年增长85.2%;私有云市场规模达亿元,较年增长26.1%。
SaaS市场稳定增长,IaaS、PaaS市场迎来突破。年,我国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达到亿元,较年增长了43.1%,受新冠疫情对线上业务的刺激,SaaS市场有望在未来几年迎来增长高峰;公有云PaaS市场规模突破亿元,与去年相比提升了.3%,随着数据库、中间件、微服务等服务的日益成熟,PaaS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达到亿元,比年增长了97.8%,随着云计算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预计短期内企业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市场需求依然保持旺盛。
SaaS需求持续上升,市场成长空间巨大。对比全球云计算市场和中国市场云计算的细分领域:全球云计算市场以SaaS为主,年SaaS在云计算市场占比为49.4%。国内云计算市场则以laaS为主,年laaS市场规模占比为70.1%,而SaaS市场发展仍不完善,SaaS市场规模占比仅有21.8%;相比全球市场,我国SaaS市场仍有较大成长空间,而laaS作为SaaS的上游,预期将受益于我国SaaS需求的增加。
相关*策
产业数字化转型:《“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部署了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要求全面深化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集群数字化转型,培育转型支撑服务生态,提出要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降低技术和资金壁垒,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具体到细分产业,《规划》重点提到了农业、工业、数字商务、物流、金融、能源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规划》预计到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将从年的14.7%提升至45%,全国网上零售额将从年的11.76万亿元提升至17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从年的37.21万亿元提升至46万亿元。
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提升:《规划》提出要全面提升全国一体化*务服务平台功能,实现利企便民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这将进一步驱动我国*务云平台的建设。《规划》预计到年我国在线*务服务实名用户规模将达到8亿人,相比年的4亿人实现翻倍。
“东数西算工程”:年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文件提出,统筹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发展、气候环境等,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国家枢纽节点之间进一步打通网络传输通道,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提升跨区域算力调度水平。
相关产业链
云计算产业链的上游是资源提供方,负责提供云服务建设,运营与维护所需的资源。资源提供方主要包括:(1)*府:主要提供土地、电力、水等资源;其中一线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和*府对能耗的限制,通常是制约一线城市市IDC发展的主要原因。(2)硬件供应商:主要提供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CPU、芯片以及其他硬件等基础设备。(3)软件及相关服务供应商:提供虚拟化及云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云安全服务等软件及相关服务。(4)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资源;(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渗透率空间
全球云计算市场CAGR有望达到20%,中国公有云市场CAGR有望达到22%。根据中国通信研究院测算,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在年有望达到亿美元元,-年期间CAGR有望达到20%;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年有望达到.4亿美元,-年期间CAGR有望达到22%。
企业级SaaS渗透率仅为5%,未来CAGR有望达到34%。根据年国家统计年鉴,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约2万家,国内SaaS用户数已达到万家,SaaS付费企业用户数达到万家,按上述数据测算,SaaS付费用户渗透率仅约5%,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年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达亿元,同比增长48.7%。现阶段资本市场对SaaS的态度更加理性,各细分赛道发展也逐渐成熟,预计未来三年市场将维持34%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
工业云带动云计算laaS需求增长。根据IDC数据,年中国工业云市场规模达到39.1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市场规模11.9亿美元,解决方案市场规模27.2亿美元,预计年中国工业云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市场规模71.8亿元,解决方案市场规模.3亿美元,-年期间中国工业云市场CAGR有望达到35.6%。
2.3.数据要素创新相关产业链
2.3.1.智慧城市:数据要素价值的创新利用
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是数据要素增值价值在现代城市治理中的实现,智慧城市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务数据和公共数据,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加快城市数据融合及产业生态培育,提升城市数据运营和开发利用水平。年,我国智慧城市相关项目总投资额约为2.4万亿元,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需求量激增,成为智慧城市投资建设的重点领域,分别占比15%和10.2%,在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总投资额中位居前列。目前,我国智慧城市产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企业主要分布于“北深上杭广”五地,其中北京智慧城市企业数量居首,业务模式更突出生态聚合;(2)各厂商总体呈现“平台+生态”布局智慧城市全产业链的业务发展态势;(3)策略更突出场景牵引,地方开始将智慧城市产业作为重要产业领域进行培育,如北京、深圳率先提出发展智慧城市产业,积极打造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生态。
相关*策
*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发展方略。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智慧城市建设、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继续成为落实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许多城市纷纷开展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带动我国智慧城市产业进一步蓬勃发展。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结合新型智慧城市评价结果和实践成效,遴选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工程,围绕惠民服务、精准治理、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应急管理等领域打造高水平新型智慧城市样板,着力突破数据融合难、业务协同难、应急联动难等痛点问题;强化新型智慧城市统筹规划和建设运营,加强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应用、运营等模式,建立完善智慧城市的绩效管理、发展评价、标准规范体系,推进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一体化、协同化,建立智慧城市长效发展的运营机制。
相关产业链
智慧城市产业范围大、领域多、链条长,包括ICT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及房地产企业等,各类型企业以自身核心能力和产品为切入点,横向拓展应用领域,纵向往产业链上下游渗透、延伸,积极构建生态圈,在智慧城市领域开疆拓土、跑马圈地。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生态包括投融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业务应用、ICT基础建设等多个环节的合作伙伴,结合智慧城市架构,选取标准规范、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智能中枢、智慧应用、运营服务、网络安全等各环节业务代表性较强的企业。
渗透率空间
根据IDC发布的《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年全球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将达到.6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亿美元。中国市场的三大重点投资领域依次为弹性能源管理与基础设施、数据驱动的公共安全治理以及智能交通。在预测期间内(-年),三者支出总额将持续超出整体智慧城市投资的一半。
3.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的核心
数字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以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数字产业化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3.1.*策目标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1)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2)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着力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完善5G、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3)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扩大协同办公、互联网医疗等在线服务覆盖面,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经济,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培育智慧销售、无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新增长点;(4)营造繁荣有序的产业创新生态,加强资源共享和数据开放,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鼓励开源社区、开发者平台等新型协作平台发展,培育大中小企业和社会开发者开放协作的数字产业创新生态,带动创新型企业快速壮大。围绕这一任务,《规划》部署了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工程和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工程。
《规划》明确了我国数字产业化目标: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大幅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在部分领域形成全球领先优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广泛普及,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3.2.数字产业化关键技术相关产业链
3.2.1.传感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柱
传感器技术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并称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传感器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构成,能够感受规定的检测量(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并按照一定规律将检测量转化成可用的输出信号,进而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需求。传感器的核心价值在于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获取或拟合出准确可靠的信息数据,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奠定基础。现阶段,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传感、工业自动化生产、智慧医疗诊断和家居电器传感等领域,并且进一步向宇宙开发、海洋探测和生物工程等复杂工程系统快速渗透。
传感器海外市场需求接近饱和,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全球范围内,美国、德国和日本三国在传感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占据全球传感器市场份额的69%,目前海外传感器市场需求饱和程度较高,行业增速受限,年海外市场传感器出货量增速下降明显。相比之下,中国传感器市场的发展前景极为可观,现阶段中国传感器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海外,国产替代需求潜力巨大。-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呈不断增长趋势,年行业市场规模为.8亿元,年增长至亿元,随着3C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传感器需求的增加,预计年中国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亿元,期间CAGR为19%。
3.2.2.量子信息:信息技术升级的方向
量子信息技术是我国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升级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量子通信最接近商业化,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离商业化较远。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三个领域:(1)量子通信利用量子叠加态或纠缠效应,在经典通信辅助下进行量子态信息传输或密钥分发,具有绝对安全和高效率等特点;量子通信包括多种协议和应用类型,其中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初步实用化,我国第一条量子加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已于年9月29日正式开通,可以基于可信中继方案实现远距离的量子安全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度、量子存储中继以及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等技术实用化水平较为有限,距离商业化还有较长距离。
(2)量子计算以量子比特为基本单元,利用量子叠加和干涉等原理实现并行计算,能在某些计算困难问题上提供指数级加速,是未来计算能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量子计算存在超导、离子阱、硅基半导体和光量子多种技术路线,尚未出现压倒性的技术,另外还面临着如退相干等问题。(3)量子测量对外界物理量变化导致的微观粒子系统量子态变化进行调控和观测,实现精密传感测量,在精度、灵敏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相较传统技术带来数量级提升。由于下游应用相对封闭且相关人才较少,量子测量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商业化尚远。
我国量子通信专利数量领先全球,市场规模预期超亿。目前,我国量子通信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从专利申请数量上看,在DWPI数据库中,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公开的专利申请量数量达到件,大幅领先全球,PCT数量达到件,位居全球第二;从市场规模上看,年我国量子通信市场规模为亿元,预计到年,我国量子通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亿元,期间CAGR有望达到13.8%。
3.2.3.集成电路:信息技术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集成电路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