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宇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传统农业进行产业形态升级改造,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融合文化休旅等综合产业,形成具备多样性的完整生态产业链,已成为不少地区农村发展的首选思路。特别是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来说,这不仅是对当地产业基础的强化,也是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的现实举措。
知木林镇辖下村庄地貌
知木林镇维多村新貌
当地的生态农业标志之一——核桃树下养香猪受访者供图
灾难中振作起来的小镇探索生态农业
热衷于远足旅行的驴友对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必然不会陌生,九寨沟、卧龙、*龙、四姑娘山、卡龙沟、三奥雪山、三江生态风景区等网红级穷游圣地都在州内。从生态视角来看,阿坝州可谓是“天生丽质”,境内山川林立、鸟鸣谷幽,不少区域在地质地貌上仍保持着原始生态,因而被不少硬核驴友视作遗世独立的净土。
辖下九寨沟县、松潘县先后于年、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阿坝州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颇具建树。但要论及产业发展,就少有资本热钱愿意将目光投向这片处处都透着原生态气息的土地。
将视线下沉至当地乡镇层面,年汶川地震重创当地经济,交通、通信、电力、邮*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不少乡镇本就发展滞后,经此一劫更是雪上加霜,阿坝州黑水县知木林镇(原知木林乡,年改乡为镇)正是其中的代表。
知木林镇是典型的干旱河谷地带、高半山区,也是黑水县出了名的“老大难”地区,资源匮乏、发展严重滞后。从灾后重建到脱贫攻坚,知木林镇几乎是从“空白”开始,在当地*府的带领下,乡民们与贫困展开长期拼搏。直到年,知木林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当时仍有5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9.5%。
当地*情资料显示,知木林镇1.04万亩耕地零星分布于河谷冲积扇、高半山村寨周围,过去以传统胡豆、玉米、土豆种植为主,靠天吃饭。高山峡谷地带的知木林,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频发多发,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极易受损中断,造成信息闭塞。加之排污、垃圾等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脏乱差。多数村寨属于老年人留守、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的“空心村”,贫困程度深,“等靠要”思想严重。
一位当地干部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彼时的知木林镇,“交通非常不便,限制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乡民外出机会少,思想较为保守封闭,生活条件也是极其落后。”一位援建当地的干部则直陈,“条件很艰苦,山上连手机信号都没有。”
这样的条件下,对当地传统产业进行重塑式变革无疑是充满未知。然而,知木林镇并非“一手烂牌”“毫无胜算”。
特色产业为核心,衍生出生态农业升级
年,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工作中,知木林镇维多村被原农业部认定为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其农业品牌正是极具当地特色的核桃。
说起维多村的核桃,就连来自农副产品大省的山东援建工作者都竖大拇指。维多村一带气候温暖湿润,出产的核桃果仁饱满、皮薄个大、清香味美,一直颇受赞誉。近年来,知木林镇维多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加工产业,由此点燃当地强村富农的激情。
“核桃树下可以种蔬菜,养殖凤尾鸡、藏香猪,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上述援建干部向记者介绍,“当地遵循的生态产业发展思路之一是‘核桃+’,以核桃树种植为中心,衍生出的产业形成链条,共同发展。”
年开始,围绕“核桃+”产业体系建设,维多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加入,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和循环农业,大规模种植生态蔬菜。相关数据显示,至年底,以维多村为中心,知木林镇带动全镇种植核桃余亩,年产量达吨,产值达到万元,建成亩维多核桃主题农场,一体推进生态果蔬标准化基地建设,生态果蔬种植面积达亩,道地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亩。
据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历史资料记载,知木林镇在发展过程中紧扣乡村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一拖三”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知木林模式,即以知木林镇*府所在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维多村、热里村、乌木树村3个村共同发展、全面振兴。年,知木林镇全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长9%以上。其中,维多村人均纯收入高达元,先后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纵观知木林镇的振兴之路,当地坚持发展的特色生态产业自然是功不可没。知木林镇*委书记陈婷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府在生态产业的规划发展中,一改往日盲目无序的发展状态,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依托当地地理气候优势,引入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同时投资兴建加工企业群,提升农副产品的价值。目前,知木林镇的生态农产品在周边区域已经打开市场,核桃油、核桃糖等特色产品供不应求,为驱动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态自然是知木林镇乃至阿坝州地域名片上最亮眼的那一抹色彩,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色调。如何因地制宜,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将生态优势最大化转变成经济效益,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依托生态农业成长壮大的基础,当地*府意图将生态旅游业与之相连,形成产业互补促进之势。但也有当地基层干部向记者表达了担忧,“当地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缺乏足量资金支持,且近年疫情对旅游业冲击较大,目前尚待一个‘游人进得来,特产出得去’的机会”。
随着近期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各地交通、旅游正在逐渐步入正轨,这也为知木林镇进一步展开产业布局带来佳音。
陈婷婷告诉记者,当地著名景点三奥雪山、卡龙沟、奶子沟、达古冰川等就在黑水县境内,知木林镇距离这些景点较近,以往就是游客进出卡龙沟的天然集散地,具有足够的地理优势。随着卡龙沟景区升级改造完成,知木林镇计划抓住机遇,建设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高质量游客集散地,借此助推当地生态农产品寻求更多外销机会。
资本开始试探性投入,现实性问题需要深思
近年来,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等以往相对孤立的议题频繁被结合起来跨界讨论,与之紧密相关的生态农业也得到一些投资者和田园爱好者的青睐,屡有资本在生态农业这一冷门风口进行“试水”。一位承包农田试种有机作物的试验者告诉记者,对生态农业的试探性投入更多出于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焦虑,“具体如何经营和变现,目前还没有想好”。
将生态农业放在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中,如何长远规划这一产业,实现产、供、销同步协调,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成为各地生态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正如知木林镇生态农业产品对外输出的思考一样。
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落实*中央国务院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其中将农村产业发展作为部署工作重点,提出“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强化要素支撑保障,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地”等多项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
上述意见还提出诸多具体、可执行的方案,如“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规范健康发展”“加大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力度,培育一批农村创业带头人队伍”“探索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等。
陈婷婷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目前当地*府部门已经在利用现有条件逐项突破各类具体问题,同时希望能够以乡村特色生态经济作为卖点引起更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