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华泰证券龚源月张墨王可欣)
行业:预制风起,*金时代开幕
预制菜是指将原料通过清洗、分切并配以多种辅料进行预先处理制成的预备菜品。广义上看,按照标准化程度,预制菜可大致分为即配食品、即烹食品、即热食品以及常温的即食食品(包括卤菜、超市卖的包装菜等)。
狭义上看,预制菜肴主要为低温存储的即烹和即热食品,可简单理解为“速冻菜肴”,狭义范畴为市场通常所指,亦为味知香产品所属领域。
复合调味料的崛起,让相关企业有条件用复合调味料和优质食材相结合,在易工业化的标品(汤圆/水饺/撒尿牛丸等)基础上演化出“预制菜”模式。相较传统的烹饪方式,预制菜显著地节省了事先的准备工作,提高了出餐效率,是适应现代生活的新型“厨房模式”。
在缩短食品预备时间的同时,预制菜还能保证食物的质量、口味和品类丰富度,贴合消费升级下人们的综合需求。
前景明朗,成长空间广阔
横向对比海外市场,我国预制菜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预制菜起步于年左右,受限于冷链等硬件条件不成熟、消费者教育不足,预制菜的前期导入并不顺利。经过年的疫情催化,目前行业站在高速发展的起点。
餐饮端,通过标准化食材供应,预制菜服务商可凭借规模优势有效控制原材料/能源成本,并通过代替完成菜品前端处理环节,帮助下游有效压降劳动力/租金成本;家庭端,“懒”经济下去厨房化的趋势方兴未艾,家庭规模缩小助推便捷式食品代替传统家庭烹饪,疫情期间完成天然的消费者教育,C端消费习惯培育后市场有望不断扩容。
根据欧睿,年我国人均食用速冻预制餐食0.6kg,而现代化进程更早的美国/英国/日本人均消费量为4.9/3.3/3.5kg,相比之下我国的行业规模具备较大提升空间。
速冻菜肴空间测算:预计年出厂口径市场规模约亿元
我们在.3.27日发布的预制菜行业深度报告《如日方升,预制新趋势》中,将日本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阶段(-年)、爆发阶段(-年)、稳定阶段(-年)、恢复阶段(年至今)。
日本的预制菜起源于s,工业化生产早于国内,由于消费习惯和饮食文化相近,我们认为日本预制菜行业的历史环境、发展阶段和企业基因对中国具备参照与学习意义。
对标日本,我国目前部分宏观指标与其70-80年代相似(人均GDP突破美元,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家庭规模缩小,商铺租金上涨致餐饮企业盈利能力承压等),我国预制菜行业正经历同日本爆发阶段类似的宏观及产业背景。
参考邻国日本,我们采用量价拆分与终端回溯两种方法对速冻菜肴的市场容量进行测算。
量价拆分法中,我们中性预计21-25年国内预制菜的销量与价格CAGR分别为20%和1.4%(具体测算过程见下文),测算得年速冻菜肴零售口径市场规模约亿元,21-25年CAGR为21.7%,对应年出厂口径空间亿元。
终端回溯法中,我们综合假设年广义预制菜在B端的渗透率约10%、速冻菜肴的占比提升至20%,计算得年速冻菜肴零售口径市场规模约亿元,21-25年CAGR为19.2%,对应年出厂口径空间亿元。
综上,我们预计年速冻菜肴出厂口径市场规模约亿元(取两种测算方法的结果均值),对应21-25年CAGR约20%。
方法一:量价拆分法
核心假设:
1)年速冻菜肴的规模:根据中国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年我国速冻菜肴的规模为.8亿元,16-20年CAGR为95.5%,与日本预制菜发展的导入阶段(-年)低基数下的高增长率相符;
2)量的角度看:考虑到我国制冷设备发展较成熟,并拥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预计我国预制菜增长曲线更加陡峭,增速或超日本爆发阶段速冻菜肴消耗量的CAGR(14.5%),我们中性预计21-25年国内预制菜销量CAGR为20%;
3)价的角度看:消费升级助推产品价格上行,我们用我国16-20年食品类CPI指数的CAGR(1.4%)进行预估,中性预计21-25年国内预制菜价格CAGR为1.4%。
计算结论:我们计算得年速冻菜肴零售口径市场规模约亿元,21-25年CAGR为21.7%。据美团研究院,预制菜的渠道利润约30%,对应年出厂口径空间亿元。
方法二:终端回溯法
核心假设:
1)广义预制菜占餐饮食材成本支出的比例:据《中国烹饪协会工作规划》,预计年中国餐饮收入达7.6万亿元;据中国饭店协会《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餐饮企业年各项成本比例中,食材支出占39.7%,我们假设22-25年该值保持不变。
据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大会,年广义预制菜在餐饮食材中的渗透率为8.3%,考虑供给端工艺技术不断改进、需求端餐饮连锁化率提升/房租和人工成本持续上升,我们综合假设年广义预制菜在B端的渗透率约10%;
2)C端广义预制菜:据欧睿,年C端广义预制菜零售规模亿元,对应17-20年CAGR为6%,考虑疫情的催化及众多企业入局后强化消费者教育,我们预计C端市场增长具有持续性,假设21-25年零售规模CAGR为10%(-年日本C端预制菜爆发阶段销量CAGR超11%),我们预计年C端广义预制菜零售规模约亿元;
3)广义预制菜中速冻菜肴的占比:据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大会,冷冻酒店菜多用于宴席市场等,速冻菜肴在广义预制菜中的占比为15%-20%左右,略高于行业,故我们假设行业视角下,年广义预制菜中速冻菜肴的占比约15%。
我们进一步观察预制菜行业的细分赛道,相较常温型预制菜,速冻菜肴较好地解决了保质期短、标品率低、运输距离有限的问题,提高了渠道规模化操作的可能,因而我们假设年广义预制菜中速冻菜肴的占比有望提升至20%。
计算结论:我们计算得年速冻菜肴零售口径市场规模约亿元,21-25年CAGR为19.2%。剔除预制菜渠道利润(约30%)后,对应年出厂口径空间亿元。
群雄四起,格局尚未显现
竞争分散: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多数企业区域性较强。经过疫情催化,预制菜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各类企业纷纷入场,新玩家数量倍增。
据中商情报网,截至年底,我国共有家预制菜相关企业。
行业内中小企业居多,大部分玩家的营收都在百万到千万的级别。受限于冷链运输的高成本和消费者众口难调,多数企业地域性特征较为明显,业务覆盖范围主要集中于局部地区,还未形成全国性龙头企业。
根据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大会,味知香系江浙沪区域预制半成品菜龙头企业。原因剖析:配方难以绝对排他、初始投资较少且回收期短,行业进入壁垒较低。
预制菜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主要系:
1)菜品同质化程度较高,配方难以绝对排他,加工方式模仿难度较小;2)行业初始投资较低且回收期较短,以味知香为例,据其招股说明书,IPO募资中5万吨的预制菜项目总投资2.86亿元,对应年均销售收入9.51亿元、年均净利润1.04亿元,计算得投资回收期仅有2.76年,资金壁垒不明显,因而对新玩家吸引力较大。
玩家分类:我国预制菜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分为四类:
1)专业预制菜制造企业,专注于预制菜的生产加工,具备产品品类和研发优势,同时在C端具有一定的品牌积累以及运营能力;
2)餐饮企业,拥有自身的品牌积累,优势在于C端门店或存品牌溢出效应,代表企业包括海底捞、西贝等;
3)商超、便利店等平台类公司,具备零售基因,依靠连锁平台网络,覆盖人群较广,并享受平台物流配送,以新零售引领者盒马为例,其成立了3R事业部,自有品牌已形成五大系列,供应链体系效率较高,助力餐企零售融合;
4)上游农业企业,由于掌握上游原材料,且依托农畜产品积累丰富渠道,在预制菜发展方面具备天然优势。
变中求进:洗牌后集中度或将提高,效率高者有望胜出。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日益严格,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