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半天使,一半魔鬼,日本农协的功与过
TUhjnbcbe - 2023/8/3 20:30:00

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日本资源比较贫乏缺油少煤,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5%。日本的农业是典型的小农制模式,户均耕地面积1.47公顷,农业经营以分散、细小的农户为单位。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得益于其别具特色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日本农协的加快发展和运作。日本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农产品,由农协提供,蔬菜水果80%,米面95%,家禽类51%,畜产品51%等。这个半*府性质的合作社组织,是全日本农业生产的总指导,业务包括对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的指导,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购置,农产品的加工储存和销售,直至储蓄、信贷、保险、医疗、旅游、观光、文化娱乐等,几乎涉及农民从生产到生活的一切。

日本农协的发展历程

日本明治*府在取得*权后不久,就实行了“地租改革”(年),地租由实物改为现金。和德川时代一样,实行的是重税,很多自耕农都沦落成佃户,农民不得已到城市当了工人,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大。日本学习德国的信用组合制度,在农村积极推进建立协同组织(即合作社)。这种“同业组合”主要存在于茶叶、蚕丝业,由农民和手工业者自发组织,从事产品和生产资料的销售和购买以及生产资金的相互融通。年,日本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合作社的法律——《产业组合法》,对合作组织予以扶持和鼓励。

年,经济危机席卷日本,农业生产和产业组合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从年开始,日本开展了“产业组合刷新运动”,以当时的地主、富农为核心,吸收普通农民作为产业组合的会员,并成立全国性的系统组织。年,为应对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引发的农业恐慌,日本经过行*干预和指导,得以实现产业组合。年,出现了“全国稻米销售购买组合联合会”、“全国产业组合制丝联合会”和“大日本柑秸销售联合会”等行业组织。

随着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于年颁布《国家总动员法》。产业组合在战时作为协助战争的工具,主要承担大米流通方面的任务,并逐渐形成为粮食流通的垄断组织。为满足战争的需要,产业组合与农会等农业组织合并成立“农业会”,继续为战争提供粮食、物资等方面的保障,并强制农民全员加入,形成“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日本的市、町、村是同一级别的,都是最基层的行*单位)三级组织结构。

二战结束之初,“农业会”被美国视为*国主义性质的组织而加以取缔。二战后,日本处于战后饥荒,供少于求,市场价格自然上涨,农民倾向于把粮食拿去黑市,而不是出售给*府。连首都东京,库存粮食也仅够支撑一个半月,居民的粮食定量每人一天只有一小碗米,这怎么办?

日本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地主与农民之间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年制定《农地改革法》,*府从地主手中收买土地,再以较低价格卖给佃农,使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有了土地,从而确立了二战后日本农业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年,日本又颁布《农地法》,严格限制土地转让。

分散的“家族经营”的个体生产,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农业现代化,也不便于*府“指导”和管理。日本不得不放弃实行家庭大农场的做法,在这种农业背景下,年7月,日本制定了专门法律——《农业协同组合法》,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农协简称JA。

农民出资、农民管理、农民利用、农民享受,是日本农协的一个明显特点。农协的建立,对缓和社会矛盾、保护小农和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加强中小产业者自立互助的产业组合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和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早期一哄而上的几十家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农协难适应商品化大生产的需要,年日本农协开始整合,从县农协、再到全国联合会,原本形如散沙的农民被团结在一起。

在整个产业化链条中,不是农户直接面对市场,而是由农户组成的农协面对市场,形成了一种“公司+农协+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农协拥有或参股的加工企业,接收来自基层农协农户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增值,所赢得的利润,再向农民返还。在日本当农民的感觉,更像是在农田里干活的“上班族”。日本农协是*府授权兴办的,又在*府的大力扶持下成长壮大。*府给农协优惠于一般私人企业的税收*策,如垄断法不适用于农协经营的农产品和农资,农协的法人税比一般企业低10%等特权。

日本农协促进农业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通过控制农民,农协甚至能影响*治走向。日本选举有个叫“票差格局”的制度,靠选区划分加重了农村选票权重,农村一票,最高顶城市五票,日本农村所能影响的议会席位数,占到了国会的30%左右。日本*府不得不在农产品问题上,唯农协马首是瞻。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农协往往打着保护农民收入的幌子,以坚持维持农产品高关税。

日本农协的“倔强”

战后日本人的饮食结构西化,不像从前只吃大米,日本大米消费量只有30年前的一半。为了维持高米价,日本必须减少种植面积。不得已,农户自己种二三公亩地,其余的租给别人种。在偏远的地区,很多的都是老人务农,年轻人外出打工,有的地方还出现有地无人种的情况。

农协不希望农民数量减少,可现实却大相径庭,咋办呢?记住这四个字,“减反*策”。日本*府下设粮食厅,在大米的生产和流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购买者又是贩卖者。*府把通过农协收购的大米,卖给批发商,其价格通常比支付给农民的价格要低。其差额由*府的财*来弥补,这种大米叫*府米。*府米在批发阶段的贴水率是25%、零售阶段是35%。高价收购大量粮食行不通,农协提出了所谓的“减反*策”,就是我减产,你补贴。相当于日本*府花钱请农民少种粮,从而提高日本粮食的市场价格。

年,日本*府进一步降低粮食管控,制定了“新食粮法”,将米作为“商品”自由流通,农协事实上获得了大米定价权。经过农协几十年“努力”,万亩的日本水田,只有万亩地种大米,四成水田被要求减产转产。

年到年的这40年,日本弃耕面积从13.1万公顷上升到了42.3万公顷,约合万亩地。粮食自给率从79%稳步降到37%。日本国内米价是美国5.6倍,泰国9.5倍。自给率那么低,就得进口呀。日本粮不能降价,那就让外国粮涨价!日本对大米进口的关税高达%,这样进口米在日本也涨到了天价。

日本进口水果排名前五的是香蕉、菠萝、葡萄柚、橙子和猕猴桃,基本都是国内不生产的。而本国生产的水果排名分别是:橘子、苹果、西瓜、梨、柿。也就是说,只有对日本国内农产品不构成威胁的,才会被大量进口。

日本市场上随处可见天价水果。一粒三百的岐阜草莓,能卖到一千二的夕张蜜瓜,六百一个的熊本植木西瓜,不是日本种不出便宜的瓜果蔬菜,只是为了利润不愿意便宜卖罢了。作为生活基础物资,农产品的价格直接影响一国的整体物价水平,而且非常容易造成通货膨胀。日本农协打着“保护农民”的大义名分,固守高粮价和减产*策,靠剥削日本消费者,强行给小农经济续命。

鼎盛时期,日本农协准社员达到万人,拥有日本第一大企业集团、第一大银行集团、第一大保险集团、第一大医疗集团和第一大供销集团。日本杂志《PRESIDENT》年曾公布过一份“日本各职业年均收入”排名,其中农民年均收入竟高达到万日元(约合49万元人民币),超过了公务员、漫画师等很多城市白领职业。随着人口老龄化,日本农民越来越少。70年代后,日本农协大量吸纳非农成员,只要拥有1公亩以上土地,一年从事60天以上农业劳动的人,就有农业委员会的选举和被选举的资格,你就是真正的农民。

除了正常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教育培训、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存储、销售活动,农协还不断挖掘、开拓业务线,开展了医疗、葬祭、教育、人寿保险和非人寿保险业务,从出生到去世一条龙服务。

高度垄断,独立运作,缺乏监管,就会导致绝对腐败。农协位于东京的豪华总部大楼。每年农协都会集中采购农具农药农机等生产资料,卖给农民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格,还忽悠农民买用不到的东西。

美国的农业改革,六十年前就从高价收购转向财*补贴,三十年前欧共体也开始农*转型,让所有纳税者承担。如果想参与到更大的全球化中,日本*府势必要开放本国的农产品市场。农协改革阻力大,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的压力就会更大。

农村问题是每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遭遇的难题。日本农协早晚要到国际农产品市场里去竞争,靠垄断维持高利润是无法持续的。毕竟,再强大的组织,也抵抗不了时代的滚滚洪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半天使,一半魔鬼,日本农协的功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