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绿岛现象”离不开问责与民意
建设投入约八亿元,使用寿命却不到十年——6月3日,沈阳绿岛体育中心被爆破拆除。据沈阳媒体报道,这座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室内足球场被拆除的原因是使用率不高。据当地媒体报道,到被爆破拆除前,绿岛体育中心已经沦为一座仓库。拆除之后,它的旧址将用于商业地产开发。(6月5日《中国青年报》) 从辉煌登场到黯然谢幕,绿岛体育中心用了不到十年,比多数足球运动员的运动生涯都短,的确令人遗憾万分。与遗憾伴生的是痛心,八亿元的投入随着一次爆破随风而逝,化为浮云。又一个短命工程倒下了,又一个问号竖起来了——还有多少建筑会沦为规划败笔的牺牲品? 八亿元的大手笔,相信并非是儿戏之作,如果单纯用“拍脑袋工程”来进行评判,或许有失偏颇,事实上,当年它是以地标建筑的名义崛起的,曾被寄予厚望。但就其今日的黯淡结局来看,当初的规划显然问题很大。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这些年,绿岛体育中心基本上“英雄无用武之地”,到最后因门庭冷落乏人问津,只好凑合着当做仓库使用。至于原因,一方面是地处沈阳郊区离老百姓太远,另一方面是近些年来与沈阳奥体中心、铁西体育场等大型体育场馆形成竞争关系,僧多粥少日子难熬。 透过这两个原因,不难发现当地城建规划的两大弊端:前瞻性不足,整体谋划欠协调。 说起前瞻性,可能有点事后诸葛的嫌疑,毕竟城市建设不像农民种水稻一般,能收多少斤大米心中大体有数。且不说其见效慢,更要紧的是存在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譬如说,设想中能发展起来的地方可能会让人失望,设想中发展不起来的地方也可能会给人惊喜,一枚棋子布下去,存在成为臭棋的风险。绿岛体育中心地处沈阳郊区一直没火起来,可能与这种预测失误有关。然而,对于每一项城建计划来说,如何尽量避免不可预料因素的困扰,保障每一笔百姓血汗钱都能发挥最大效益,也是应该事先慎重考虑并反复论证的。至少别让堂堂“地标建筑”尴尬地沦为仓库,成为天下人笑柄。 至于整体谋划方面的欠缺,更是显露无疑。既然有了以“地标”为光环的绿岛体育中心,为何又重复建设沈阳奥体中心、铁西体育场等大型体育场馆呢?大型体育场馆投入大,运营成本也高得吓人,倘若赛事资源不足,其维持与运营都将十分困难。或许这些场馆建设之初都有这样那样的背景,但无论怎样,不能光一味地建设,不管其以后的死活吧。 其实绿岛体育中心的命运轨迹在当代中国并不鲜见,有那么一些建筑,投资额或巨大或较小,宣传时或张扬或低调,最后都因人气不足而迈入拆除的宿命。鉴于绿岛体育中心的响亮名头,可以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绿岛现象”。消除“绿岛现象”,离不了两柄利剑:对规划败笔的问责,民意力量的引入。(作者:徐炳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