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场景综合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的建设背景
国家对农业信息化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十三五”之后,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落地;年8月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将“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写入十三五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以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电商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等“四化”为目标,以提升种得好、管的好、卖得好、服务好“四好”为功能定位,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创新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农业管理的高效透明,推进农业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建立起全面支撑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信息化新格局。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支撑和引领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转型和升级的方向,以农业信息化促进乃至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化变革农业生产方式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例如:物联网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过程等环节信息的实时获取和数据共享,农户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或智能移动终端实时查看大田里土壤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实现畜禽精细投喂、个体行为监测和疾病诊断,了解养殖内的溶氧量、温度、水、水质等,从而及时进行相应的远程调控,有效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信息化改善农业经营方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作为一种催化剂,改变了农业经营的理念和模式,实现了农业经营的网络化。从内部看,农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一些农户等农业主体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内部生产过程、投人品、成本核算、人员情况等进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经营的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信息化应用还促使一家一户分散的耕地逐步走向集中连片经营,大大提高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水平,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从外部看,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带来了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销售方式的改变,对于引导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下乡、建立新的流通模式、打造农产品品牌等方面提供了快捷通道,极大提高了市场流通效率,促进了农产品产销衔接,也使得市场竞争更加自由、充分,农业产要素的交换和配置更有效率。
信息化提升农业管理能力
信息化为“三农”宏观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手段,推动了“三农”管理方式创新,提升了农业部门行*效能,实现了农业管理高效透明。随着农业行业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使得数据资源的挖掘更加便捷高效,为农业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对农业生产经营要素、市场、资源等方面的信息监测更加及时靠,分析处理结果更加精准;通过网络、通讯、视频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各级农业部门应对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反应更加迅速,应急指挥能力显增强。
信息化创新农业服务方式
信息化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拓宽信息服务领域,提升农民信息获取能力,提供灵活便捷的信息服务。信息化为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开辟了多种现代化的渠道,拓宽信息服务领域,丰富了信息服务手段和模式,实现了服务的灵活便捷。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广播以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