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面临诸多挑战,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规模以上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发展后劲不足,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下行趋势明显。
一、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
前三季度,全市6家规模以上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15.9%,居全省第8位。
(一)退库企业垫高基数。前三季度,我市在库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家,其中年度、年月度退库保留同期数企业30家,全部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业,受保留同期数企业影响,去年同期基数垫高。全市规模以上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共6家企业,其中2家企业按制度规定保留同期数,下拉该行业营业收入15.0个百分点,若剔除同期数企业影响,全市规模以上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营业收入将增长36.3%。
(二)发展缺乏后劲。规模以上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的发展主要靠一家仓储企业拉动,受国家粮食储备*策的影响,中央储备粮亳州直属库有限公司实行粮食按一定周期轮换出库*策,今年为出库年度。前三季度,该企业拉动规模以上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增长31.2个百分点,但由于国家*策影响,出库不能持续,因此缺乏后劲,发展动力不足。
(三)各载体间差异较大。前三季度,谯城区2家规模以上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企业,因受其中一家企业安徽大兴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保留同期数影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9.9%;涡阳县共实现营业收入0.15亿元、增长97.6%;亳州高新区1家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企业同比增长42.0%,拉动全市规模以上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营业收入增长31.2个百分点。蒙城县、利辛县无规模以上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
二、其他营利性服务业
前三季度,我市61家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2.12亿元,增长11.1%,居全省第9位。
表1.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分县区营业收入
图.年全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
(一)位次下降趋势明显。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比1-8月回落2.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9位,比上半年、1-8月分别下滑3个、1个位次。增速比位列第一的淮北低29.4个百分点,比第二位、第三位的蚌埠、六安分别低15.9个、13.1个百分点,比增速位列第8位的马鞍山低0.5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的6个行业门类及行业大类中,增速与上月相比回落的有2个行业。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87亿元,增长25.6%,增速较上月回落27.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减小4.2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增速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减小0.2个百分点。
分县区看,前三季度,三县三区中有谯城区、高新区、亳芜产业园区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其中,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2.24亿元,同比下降22.0%,增速较上月回落7.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的下拉作用扩大2.1个百分点;谯城区实现营业收入5.24亿元,同比增长20.3%,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减小0.2个百分点;亳芜产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0.57亿元,增速17.8%,增速回落37.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减小1.2个百分点
(二)抗风险能力弱,发展短板突出。前三季度,亳芜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7.8%,但从企业数量来看,亳芜产业园区仅2家企业,营业收入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的4.7%。利辛县仅有1家企业,该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代表全县的增长速度。这部分载体的企业代表性低、抗风险能力差,不能全面体现一个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短板突出。
(三)企业整体规模小
前三季度,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万元以上企业仅6家,占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数量的9.4%,实现营业收入5.78亿元,占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收入的47.6%;全市万元以下企业33家,占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数量的54.1%,实现营业收入1.73亿元,占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收入的14.3%。半数以上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不足全市的二成,可见,我市在库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整体规模小,大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四)均衡发展动力不足
前三季度,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中,权重企业中央储备粮亳州直属库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占该行业的比重为91.0%,同比增长42.0%,拉动该行业营业收入增长31.2个百分点,若剔除该企业的影响,全市规模以上仓储业和其他运输业将下降59.4%。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中,安徽省刀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占该行业的比重为19.4%,同比增长61.6%,拉动该行业营业收入增长8.2个百分点,若剔除该企业的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仅增长3.3%。两个行业增长主要依赖权重企业拉动,我市缺乏规模体量中等、发展潜力巨大的一批高质量企业,均衡发展动力不足。
三、原因分析
一是新标准下月度新增企业难度加大。从去年年度新增开始,按国家最新文件规定,将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进行了调整优化,一是将年营业收入和年末从业人员双标准调整为年营业收入单标准;二是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的调查单位确定标准,从现行的年营业收入万元提高到万元。加之受疫情影响,从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当前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但企业成本增加、融资困难的情况仍然存在,新企业发展困难、老企业不达效的情况突出,截止目前,规上服务业企业月度入库仍然为零。
二是服务业基础薄弱。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规模的大小,决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是城镇规模不够大,城市化水平低。我市三县一区均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城镇化水平低、城市规模小、承载能力弱,消费积聚效应难以发挥,服务业发展空间受限。二是产业基础不牢固,服务业是农业、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不少服务业行业也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从某种角度来讲,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服务业发展的快慢。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规模还不是很大,工业化的程度也不是很高,因此服务业发展基础不牢。三是要素支持不扎实。资金仍然比较紧张,由于服务业企业大部分是私营企业,企业经营变动频繁,不少企业资金紧张;高端人才缺失,大部分服务业企业由于规模小、经济实力弱,难以招到高精尖的人才或者难以留住人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企业持续发展困难重重。
四、相关建议
一是加强企业培育,出台激励*策。近年来,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崛起,各地对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支持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入规入统,应充分制定企业培育及入规入统的激励*策,充分调动各县区、各部门及企业入规入统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继续加强摸底清查,抓实“规上”新增。加强统计力量,建立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摸底清查,加强动态监测和管理,多方面挖掘和收集新增单位信息,力争做到应统尽统,全面反映服务业发展现状。
三是优化服务业营商环境。要进一步改善服务业企业发展环境,根据不同行业、企业、项目的特点,研究完善新形势下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配套*策,减负清障优化环境,不断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企业规模,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放权,最大程度清除制度性障碍,降低制度性成本,激发企业活力。
全省各市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