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农业产业互联网
近十几年,“三农”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中的重要改革和发展的内容。*府及企业一直在寻求突破农业发展的方式,互联网、高科技等领域也在尝试与农业相结合,而成果都微乎其微。
为什么呢?以我们的项目咨询经验,以及市场调研分析总结来看,农业领域目前存在着五大困境,是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并指出在未来的5年,国家将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我们可以看到,从年至年,连续十八年发布的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各个地方*府、企业、合作社都在寻求新的突破方式去发展农业,但是成果总是不如当初设想得显著。尤其是整个中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互联网带动的各个新兴产业,同时也对原有服务模式造成了冲击。
在农业领域中,互联网、高科技、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农产品推广手段都在不断地尝试与农业相结合。其中,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小型电商、地方农业企业等;也无论是智慧农业,还是收粮小程序、互联网贸易平台,甚至物联网设备和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应用,总感觉概念很多,但是真正成功甚至经得起市场经营效果测算的成果微乎其微。
从我们自己从事的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和运营,还有为农牧业咨询的案例以及市场上竞品的横向对比分析来看,农业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目前有如下五大困境:
第一,农业的标准化水平仍不高
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写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大纲》一书上提出: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竞争力为目的的一些列活动过程。
看到这个定义,我们就不难联想到我国农业的现状,无论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还是渔业等等,标准化水平仍不高。
标准化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拥有5.4亿农民,规范这么大数量的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是我国各个地区的土地环境差异化非常大,跨省就意味着土地、饲养环境等等完全不同,相同作物在不同环境中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图片来自网络当然在贸易环节,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在现在没有剧烈市场威胁的冲击下,即使效率不高、不精细化,但操作熟练及贸易利润足够覆盖成本,所以也就没有动力增加管理成本去做标准化。
第二,农业的规模化水平仍不高
标准化水平不高,直接导致规模化水平也不高。没有规模化,也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和成本降低。
举个例子,即使中国生猪产业有不少头部企业,包括牧原、温氏、正邦、新希望、大北农等,但截至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CR5、CR10、CR15、CR20分别为7.64%、9.40%、10.46%和11.16%。可见在中国即使有大型头部企业,但是规模化与国外仍有巨大差距。
没有了规模化,就很难在农业领域进行科学种植、养殖等等。
例如种植层面的播种、施肥、收割;在养殖层面的疫苗、饲养等,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尤其是无法抵抗各种风险。
第三,农业的信息化、互联网化水平不高
如今在很多农业领域,尤其是toC的农业产品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推广手段。例如短视频、拼多多、淘宝店铺等等。在看到别人的流量之后,很多企业就开始自建电商平台,做直播、短视频。
其实,这些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并无法真正振兴农业。
举个例子,北方的很多地方特色农产品,因为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所以就会依靠天猫上的渠道进行销售。农民辛辛苦苦种植后利润很薄,依旧贫困。而天猫店铺即使获得了大部分的销售利润,平台也会收取一大部分服务费。
图片来自网络而这样的销售路径,实际上对于产区的农产品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即使某年销售量上去了,在种植端依旧无法用订单进行大规模种植,不敢投入仓储、物流建设,整个的产业依旧是非常不健康。而地方*府想要扶持产业,也无扶持的切入点。
这就造成了在供给侧没有形成健康的产业链,那么在销售侧无论销售业绩如何,都对农业产业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农业产业链是不健康的、不能持久发展的。
这些也是信息化和互联网化水平不高造成的,看到的只是现象,并没有本质的理解和应用。就导致费心费力费钱,而经营数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第四,新型农人技能的提升不够
在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中,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个体的我们需要大量的学习,并且需要在团队中不断地磨练,需要通过线上以及线下各种业务沟通提升我们的业务洞察力和业务处理能力。
但是我们想一下,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上,新型农人他们的学习环境和技能提升的环境如何?是否有这样的配套去打造新型农人?无论是在标准化、科学种养殖,还是到信息化的配套,以及互联网化的推广,经营指标的洞察。
图片来自网络这些配套不仅仅是需要投入资金,更多的是要设置一个平台场景。一边让其在跳出自己原有舒适圈后得到经济激励,另一方面是地方农业产业要形成产业集群,从一个小切入点,让新型农人受益。这样才有动力形成新型农人的圈层,而不是又被拉回到老的一套做法。
第五,农业领域的金融和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任何一个产业,都是需要资金的投入。在农业领域,国家和地方*府也都有大量的投入,很多地方的金融机构也积极响应国家的*策,低成本地扶持农业。但是尽管农业已经发展这么多年,金融植入的产品仍旧没有很好的变革。
尤其对于农户来说,依旧是年初贷款,年末借钱还钱,第二年再贷款。总是在低水平地维持农业生活生产。造成这样的现象,其实也是因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不足:天灾、疫情等等,更加不可控的是价格风险,所以金融就很难有效地支持到农业。
国家也是看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近些年的中央1号文件还有十四五规划,都提到了保险+期货,实际上就是要健全农业的风险控制体系,保证农业健康有序地生产。
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作为个体的农户和企业,不懂如何利用工具来抗风险。而金融机构没有改变旧有的金融产品来对接农业。农业的信息化和互联网化的不发达,导致资金无法进场。
所以,未来如何把服务、金融、工具等等有效地结合到一起,并找到一个突破点快速地见到效益,扩大规模效应,这将是未来的趋势。
本期的农业产业互联网周刊,我们谈了农业领域所面临的五大困境,下期将聊聊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的一些好的经验进行分享。
本文为原创,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