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韩建文
随着冬去春来气温回升,全国各地多处茶区已陆续进入年春茶开采时期。其中,作为“中国早茶之乡”的宜宾近日举办了第十六届中国·宜宾早茶节,通过采摘体验、产销对接会、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活动,助力四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期间还正式发布了《宜宾早茶》团体标准,对四川省现代特色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宜宾早茶》团体标准发布
事实上,“宜宾早茶”只是四川茶叶版图中的一角。根据四川省人民*府办公厅新近印发的《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意见中提到我省要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推进国家级、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大“天府龙芽”省级公用品牌及“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茶”等地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力度。由此看来,川茶种类多样产品丰富,但目前发展情况如何?正值春茶上市季,封面新闻记者将多角度深入,与*府、企业、行业专家深度交流,为川茶共谋破壁发展之路。
川茶底蕴深厚
但“做嫁衣”问题依旧
川茶种植历史久远,文化源远流长。据《华阳国志》记载,川茶在周武王时期(约公元前年)已被列为贡品。公元前59年,西汉王褒(四川资阳人)在《僮约》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记载,反映当时的成都一带,饮茶已成为风尚,也有了专门的茶具,由于茶业消费的需要,茶业已经开始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今四川彭山县江口镇)一类的茶叶市场。另据“茶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唐国史补》等历史资料记载,唐朝名茶约50多种,其中有18种出自四川,说明四川茶业兴旺。
蒙顶山皇茶园
如今,四川加快建设现代茶产业强省,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数据,年全省茶业综合产值达亿元,再创新高,稳居全国第三;这也是川茶产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大关。“虽然产值高,但一直以来川茶为他人做嫁衣的困局却依旧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副会长廖大松如是说。
大而不强
川茶综合经济效益低
据介绍,四川茶业大而不强,大部分茶叶是以原料、初级产品形式外销或被外省企业在产地就地贴牌加工,茶业销售依赖批发、代理、坐等买家上门采购的现象长期存在。据一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四川茶叶市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低价位产品多,中高价位产品少;四川省内批发销售的初级产品占比大,四川名副其实成为全国茶叶原料生产基地和茶产品加工中心。
二是同质化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四川省名优茶产品主要是扁形茶和条形茶,分别占全省名优茶总量的45%和40%,品质优异风格独特且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甚少,导致四川茶叶产品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内讧现象十分严重。
三是传统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四川省茶叶深加工及其产品开发起步晚,使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的综合利用产品以及茶文化产品产量少、占比小,茶叶的综合利用价值仅为40%左右,约60%的茶叶资源被浪费(提取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色素、茶多糖、茶皂素等生活产品和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茶叶综合经济效益低。
重识川茶价值
思想观念亟待改变
四川作为“茶叶原料大省”一直为他人“做嫁衣”以及造成茶叶市场结构不合理的缘由,跟四川人的思想观念也有较大的关系。消费者层面,四川人的茶文化以休闲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坐茶馆”文化,与国内其他地区重茶道重茶艺,讲究精神表现的茶文化相比,更加接地气。四川人的茶大多一泡就是一天,晒着太阳摆龙门阵拉拉家常,很少对茶本身的精神内涵有更深层次地领悟和追求,这就导致四川人对茶的附加值要求不高。而企业层面,不少企业安于现状,善于满足,具有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也有企业想要发展和做大,但存在遇到困难瞻前顾后的畏难情绪,还有的企业产品品质好,但善于埋头苦干,不抬头看路,存在对外部合作不交流的封闭意识。
成都人喝茶
据研究显示,四川省茶叶的综合利用价值仅为40%左右,尚有60%的资源被浪费掉。这些浪费掉的资源完全可以通过精深加工提取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色素、茶多糖、茶皂素等生化产品。经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10-15kg低档茶或加工副产物通过进一步深加工可提取1kg茶多酚,卖价达-元,比原始产品单价提高了3.17-5.25倍,其利润率可达40%-60%,有数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增值空间。此外,围绕茶文化的茶艺、表演、茶旅游、茶园农家乐、茶宴、茶膳、茶食品等都可以为川茶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软实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