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训练点,有效进行读写训练
读写能力的培养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加强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在阅读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习作水平,找准语言训练点,通过指导阅读使学生发现习作规律、习得语言表达方法,进而进行习作训练,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重点分析了如何在高年级语文学习中进行读写训练,旨在为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中国论文
应试教育的理念在我国根深蒂固,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重记忆、轻能力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大瓶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必须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语文读写训练,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发现篇章结构规律,进行读写迁移
现行教材精选的文章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大都是学生习作的好范例。一般来说,高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在于搞懂篇章结构和内容布局,把内容写生动。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是《再见了,亲人》中的一段文字。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发现这段话为了表达志愿*与大嫂的情谊深厚,采用了先直接抒情,再回忆事例,最后用反问的方式升华感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不写事例行吗?开头先用反问升华情感好吗?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有了具体的事例描写更能打动读者,在事例后用反问方式升华情感水到渠成。发现这种写法后,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以大娘、小金花或者大嫂的口吻给志愿*写一段告别话语。下面是两个学生分别以大娘和小金花的口吻写的内容:
小伙子,我真舍不得你呀!还记得那次,我抱着小孙孙在院子附近转悠,可万万没想到,*子的炮弹突然朝我这儿飞了过来,你瞧见,一个箭步冲过来,一边喊着:“大娘,快闪开!”一边用身体替我挡住了炮弹,而你的右臂,却永远留在了野战医院。小伙子,你待我这么好,简直像我亲孙子一样!你为我失去了右臂,难道我回报你为你们送打糕不应该吗?
志愿*叔叔,让您的列车开慢点吧!再为我折只纸鹤吧!怎么?不行吗?你一向是个令人敬佩的叔叔啊!有一次,我在山上采野花,突然,我看见一朵十分漂亮的“花”,转身跑过去,可不料,那是敌人用花花草草掩盖起来的枪口!叔叔,您为了救我,推开了我,自己的腿却被子弹打中了。之后,您的伤好了,可是,却只能靠拐杖来走路了。您为了救我,失去了一条腿,我怎么能把您这位舍己为人的叔叔忘怀呢?
这种段落式的写法迁移训练,既不脱离课文又有训练内容。随堂讲评,学生兴趣盎然,在训练中掌握了文章的写法,提高了习作能力。
二、领悟文章叙述线索,进行读写练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的奔出来,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的喊了一嗓子,100多号人你拥我挤的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的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村长,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员排在后面。”
这是课文《桥》的前半部分,以环境描写(雨、洪水、桥),人们的反应以及老汉的表现为线索变化,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阅读交流,学生们可以体会到文章以环境描写衬托出老汉临危不乱的品质,以人们的反应对比烘托出老汉镇定自若、先人后己的*支书形象。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通过想象,用多条线索交替进行情节推动的写法进行读写练笔。
按以下要求把这段话进行扩写 :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怎么喊?会有怎样的动作、表情? ②此时的洪水怎样?用上比喻或拟人的方法。③已安全到对岸的群众看到老汉和他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会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这样写道:老汉的眼眶红红的,脸上分不出是雨水还是泪水,他颤抖着吼道:“儿子!儿子!是爸爸对不起你,希望你不要怪我。”洪水已经凶猛地拍打着老汉的脸颊。紧接着,它张开了血盆大口,把老汉给吞没了。已安全到对岸的群众早已泪流满面,他们哭喊着却也无能为力。
这个读写练笔,既让学生学会了从多条线索交替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的写法,又进一步体会了人物的品质,深入理解了课文。
三、把握文体表达特点,进行读写结合
不同体裁的文章往往会有不同的段落结构安排形式,教学中,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们应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怎样的安排段落,为什么这样写?我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篇议论文,用了“提出观点―论证观点―重申观点”的结构安排,观点论证部分用了三个典型的事例,每个事例都是先写现象的发现,再着重写实验的过程,最后得出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课后我让学生也仿照课文的写法,先确定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后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上查阅资料,或与家长、同学交流等办法,选择三个典型的事例,按照课文的段落安排方式进行习作。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一篇篇质量不错的议论文应运而生。
这种练笔既是对课文的总结,也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提升。
儿童诗是大部分孩子较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富有童真、童趣是儿童诗几个重要特点。教学儿童诗时,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再结合每首诗的表达特点,鼓励学生大胆模。虽然写出的诗歌并不是精品,但培养了他们读诗、写诗的兴趣。以下是一个学生仿写五年级下册《儿童诗两首》写的两节诗:
我想我想把鼻子 安在小花上。 嗅花儿的清香, 闻泥土的芬芳, 香味把我带入甜美的梦乡。
游乐场 像考了高分似的, 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一个个脸蛋笑得如花儿一样灿烂。 玩这试那喜滋滋。 不知是谁在坐过山车时尖叫, 下来时只剩一片惊慌面色苍白。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教学时如果能根据文体和文风的特点选择教学表达的训练点,学生学会的将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类文章的表达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生最终的阅读和作文技能,就蕴藏在每一课小小的训练点中。以上只是几个教学的小例子,教材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好的表达方法,只有作为教师的我们仔细钻研教材,挖掘出训练点,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学以致用。通过多读多写,才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起来,对各种文体的技巧把握、手法使用也更为娴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将阅读与写作技巧的有效衔接,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加强读写训练,使学生掌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规律、领悟文章线索、掌握文体特点。同时,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结合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坎市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