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界
作者:田亚雄
来源:CFC农产品研究
引言:
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的减量替代。年3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发布关于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的通知,重点下达了《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此次方案重点要求推进用谷物和杂粕对饲料中玉米豆粕实现减量替代,且明确了任务划分和进度安排,要求3月底前出配方,4月底前定推广的目标。在年4月21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发布了《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具体明确了豆粕玉米替代的方式和日粮配制要点。经过一年的时间,在今年9月19日,农业农村部召开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全面推进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为什么要减少豆粕使用量?
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作为一种高蛋白质,豆粕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大约85%的豆粕被用于家禽和猪的饲养,豆粕内含的多种氨基酸(主要是赖氨酸和蛋氨酸)适合于家禽和猪对营养的需求。
蛋白是饲料最昂贵的原料,饲料蛋白被动物吸收,动物成长之后成为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饲料蛋白主要来源于动物(鱼粉、鸡肉粉)、植物(豆粕、菜粕、棉籽粕、杂粕)。鱼粉是稀缺原料,上涨周期已经过去,当前豆粕是最广泛使用的蛋白饲料原料。我国土地资源有限,适合大豆生长的土地更有限。年美国大豆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38%和34%,并以CBOT为杠杆,垄断全球大豆定价权,加之许多豆类种业技术也受到垄断,造成了中国豆粕高度依赖进口大豆,让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肉类生产供应安全形成较大压力。
此次农业农村部会议指出,供需紧平衡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饲料粮需求持续增长,粮食安全的最突出矛盾在饲料粮。豆粕减量替代既是应对外部供应不确定性的被动选择,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作为,对于养殖者节本、饲料生产者节料、全行业增效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提效、开源、增产,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多措并举促节粮。
豆粕减量的替代逻辑
豆粕减量替代工作从供需两侧双管齐下,需求端压减豆粕用量,供给端增加替代资源供应。从这个角度出发,最基本的替代逻辑有两点,一是在现有养殖规模下,通过提高动物的饲料消化吸收率减少豆粕用量;二是以廉代贵,以优代差,用经济上更划算且蛋白质含量更优的其他饲料替代豆粕。
策略一:提升饲料消化吸收率
对饲养企业而言,养殖动物有效且快速的成长是企业利润增长的核心来源之一,而快速的成长取决于生长周期的缩短,但生长离不开足量的蛋白供应,进一步假设饲养量不变,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减量的核心在于提升动物对蛋白原料的消化吸收。动物要有效生长,其吸收进体内的蛋白量是无法减少的,能做的只有提升原料的吸收率,而减少排放。
目前能提升消化吸收率的途径有两种,即体内和体外提升。体内提升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蛋白酶等消化酶,来辅助动物内源的消化酶,提升动物消化道内的消化吸收。这一途径催生了溢多利等饲料酶企业在前十年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一途径的提升现已到达天花板顶部,外加的酶不容易在动物消化道内有效工作(包括有胃动物的酸性环境、内源酶与外源酶的兼容性、内源酶对外源酶的降解等问题),靠这一途径在现有的饲料酶添加技术效率上,再往上提升效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体外预消化依然还有很大空间的减量途径。通过酶或者微生物在体外帮动物先预消化,把蛋白原料降解成氨基酸、肽,不仅可以提升体内消化率,而且可以将原料中的富营养因子降解掉。用体外微生物降解,通过微生物发酵过程产生的酶进行降解,可略过酶的生产过程,是目前最有前景的饲料消化提升方式。目前市场新兴的发酵豆粕成为众多饲料企业的新宠。然而在微生物体外发酵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在发酵方式的选择和发酵降解效率这两个因素上。在所有的过程中,菌种的选择是最核心的技术,然而由于研发成本高昂,同时还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失败率,使得当前这一方面的核心技术很少研究单位去突破。目前行业用的菌种都是常规菌种的混搭,没有实质性的高效单一菌株,造成产品质量批次之间波动大,降解效率低。
策略二:推进无豆日粮的研发与供应
关于无豆日粮的建议方案,在去年4月21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发布的《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中已经有所体现,该报告推出了菜籽饼粕、棉籽饼粕、花生饼粕、葵花粕、芝麻粕、玉米加工副产物、干全酒精糟、棕榈粕、亚麻饼粕、胡麻饼粕共10种可行性的替代原料,并给出了相应的配套加工措施。本次会议中农业农村部进一步提出了3种可供选择的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模式,分别是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技术、杂粮杂粕型多元化日粮技术和饲料精准配方高效加工技术。
“1.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技术:根据畜禽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科学确定日粮适宜的蛋白含量、净能水平和可消化氨基酸含量,减少豆粕等蛋白原料的使用量。
在制定饲料配方时,采用饲料原料的净能值和可消化氨基酸含量等参数,准确测定饲料原料的氨基酸组成及其消化率,根据动物营养需求额外补充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在合理下调饲料中蛋白含量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动物的必需氨基酸需求。
同时,充分考虑豆粕等蛋白原料减量条件下饲料中的矿物质、维生素等其他养分平衡,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适当采取饲料原料预处理工艺,提高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确保畜禽维持正常生产性能。
2.杂粮杂粕型多元化日粮技术:充分挖掘利用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等资源替代玉米、豆粕,准确测定替代原料的化学成分、有效能值、氨基酸消化率等营养价值参数,综合考虑原料产地、品种、加工工艺等变异因素带来的参数差异,建立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和动态参数模型。
针对配方中替代原料的营养特性与抗营养因子种类,合理选用纤维素酶、β-葡聚糖酶、蛋白酶等添加剂,采取生物发酵等原料预处理工艺,改善饲料原料品质,配合采用特异性加工参数,提高杂粮杂粕型日粮中各类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3.饲料精准配方高效加工技术:应用近红外化学成分分析、体外仿生消化评价、动物消化代谢试验、体内氨基酸消化率精准评价等技术手段,评价饲料原料的常规化学成分、氨基酸消化率和净能值等重要营养价值参数,通过相关性分析与拟合回归方程建立原料精准营养价值数据库。
基于不同原料的净能值和氨基酸组成及其消化率等参数,适当补充赖氨酸、蛋氨酸等合成氨基酸和维生素、矿物元素,精准制定饲料配方。
根据不同原料加工特性和加工设备参数,对饲料加工设备的运行过程参数进行准确评估,对饲料粉碎粒度、膨化温度等加工参数进行实时优化调整,通过精细加工提高饲料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种方案的描述中,“氨基酸”一词出现的频次最多。人类由于饮食多样化的原因,天然可以通过食用肉蛋奶海鲜和豆类果仁等赖氨酸含量高的食物进行日常补充,但进行养殖的禽畜需要控制和平衡好各类氨基酸的比例,防止出现营养短缺或元素之间相互拮抗的情况。其中,赖氨酸在哺乳动物生猪养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生猪养殖为例,赖氨酸是猪体内合成细胞蛋白质和血红蛋白所必需的氨基酸,但赖氨酸在猪生长过程中无法自行合成,可以说赖氨酸是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生猪养殖日粮中最需要考虑的营养因素。传统的豆粕-玉米配方中由于有大豆压榨产物豆粕的存在,其赖氨酸含量天然充足,不需要额外进行添加;但在豆粕减量使用、推进无豆日粮的背景下,赖氨酸等氨基酸是必须添加的重要营养元素。说到底,对豆粕进行替代,其本质就是转换饲料中蛋白质的来源,而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核心成分,将其作为未来重点
除技术层面以外,豆粕减量替代推进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是粕类价格的替代性。在粕类中,豆粕的价格最高,近三年平均价在元/吨。现货均价在今年3月23日达到最高元/吨。菜籽粕平均价格在元/吨,葵花粕价格较低,均价在元/吨。花生粕与棉籽粕的现货均价分别为元/吨、元/吨。除去21年与22年3月外,各粕类与豆粕的价差并无较大波动,豆粕菜粕价差在元/吨小幅波动,豆粕葵花粕价差在元/吨波动,豆粕花生粕价差在元/吨波动,豆粕棉籽粕价差在元/吨波动。可以看出,其他粕类在价格上具有较好的替代优势,合理利用其它粕类的营养成分配比进行合理搭配,可以节省一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通过比较各粕类单位蛋白含量的价格(根据饲料工业协会,豆粕、菜粕、葵花粕、花生粕及棉籽粕的平均粗蛋白含量为43%、36%、30%、45%、44%),能较为直观的选择出性价比最高的粕类。下图展示了不同粕类每百分之一蛋白含量的价格对比。其中豆粕的单位蛋白价格最高,其次是菜粕。棉籽粕的单位蛋白价格最低,性价比较高,可替代性较强。
会议当天,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和牧原、温氏、新希望六和、海大等4家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4家企业各自介绍了其在过去一年中关于豆粕减量的工作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效。全国畜牧总站等单位联合发布《聚焦“提效减量”推进豆粕减量替代倡议书》。
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年全国饲料企业豆粕用量比上年增长5.7%,但远小于工业饲料产量16.1%的增幅。据专家测算,年全国养殖业饲料消耗量约为4.5亿吨,豆粕用量在饲料中的占比为15.3%,比年下降2.4个百分点,节约豆粕饲用量万吨,折合大豆万吨。专家测算,如果*策得力、措施到位,养殖业还可实现豆粕减量万吨以上,折合减少大豆需求近万吨,相当于2.3亿亩耕地的大豆产出。
未来豆粕的减量替代,一方面依赖于技术在消化吸收效率以及无豆日粮和氨基酸配方上的突破和创新,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市场上豆粕与替代资源如杂粕之间价差的稳定趋势,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的行业参与者对杂粕替代豆粕的接纳程度。同时,氨基酸作为无豆日粮的重要组成成分,也要
行情展望
豆粕的定价并不以当下的需求减量的倡议为主要矛盾,现实仍旧是油厂在10月大豆到港量偏低的背景下以惜售作为核心销售策略,若非今年的CNF偏高,油厂本来是有一段超级红利期,红利被迫让渡给了海外大豆的出口商,其决策逻辑至少是保本为主。
年9-10月预计到港量合计万吨,同比少11%;相较于今年的另一个到港量的低峰2-3月到港量万吨,同比减少14%,缺口程度仍有不及,但叠加四季度消费向好的预期和豆油走弱的现实,当下豆粕基差的强势超过了今年3月的水平。
在长远的豆粕需求替代上我们预期整体是趋减的,进口大豆去依附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策上的努力方向,目前我国已经放开了印度菜粕、巴西豆粕、阿根廷豆粕的进口并致力于提升我国大豆自给率。未来进口大豆年进口1亿吨是个心理锚点,后期常态化年进口量或维持在万吨以内。
近期主要矛盾以现货基差的何时见顶—国内压榨利润何时回暖—海外CNF和FOB市场报价何时走弱—国内10-11月进口大豆购买以何速率和数量达到我国港口等问题链展开,但强现实仍旧支撑着豆粕近月盘面和现货价格。
9月22日,全国各地现货商豆粕报价上调50-元/吨,其中天津贸易商元/吨涨50元/吨,山东贸易商报价元/吨涨元/吨,江苏贸易商报价元/吨涨元/吨,广东贸易商报价5元/吨涨元/吨。
期货盘面11-1正套持续受到资金追捧,且难以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