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宁夏九个重点产业之一,绿色食品产业关乎国民“舌尖上的健康”,更是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弯道超车”的民生产业。近年来,宁夏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树立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大生态观,尽管产业发展仍受专业人才缺、产业链条短、品牌营销难、加工能力弱等新老问题制约,但通过建立省级领导包抓机制,由农业农村厅牵头成立绿色食品产业工作专班,优化顶层设计,统筹工作布局,科学调配资源,完善*策措施,凝聚工作合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宁夏绿色食品产业未来可期。
产业发展进入“快速生长期”
从田间到餐桌、从产品到名品、从种养到养生链式发展……宁夏绿色食品产业的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全过程。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年全区绿色食品加工产值达到.2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营业收入.1亿元,利润总额32.8亿元,带动农户60.7万户,产业总体呈健康快速发展态势。
记者调研发现,两年来,宁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以乳制品、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业带建设为基础,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促进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吴忠金积工业园区、贺兰工业园区等10个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和集聚区,产业分布持续向优势区域聚集。全区乳制品加工总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21.8%;葡萄酒加工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一倍;畜禽制品加工总产值67.5亿元,同比增长17.4%;枸杞及其制品加工总产值58亿元,同比增长28.1%。
相较而言,绿色产品种类结构多样化是宁夏的一大优势。两年来,宁夏绿色食品产业已形成以乳制品、葡萄酒、枸杞制品、牛羊肉制品、粮油加工为主,脱水蔬菜、焙烤食品、调味品、饮料等为辅,覆盖全部食品类别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各类绿色食品加工主体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精深加工食品逐渐增多,如功能性乳制品、婴幼儿配方奶粉、奶酪等已占奶类产品的3%,葡萄、枸杞和其他类绿色食品类中汁、原浆、酒、休闲食品、健康系列产品及功能性饮品等高档及中高档产品占比也稳步提升。
作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宁夏绿色食品产业的联农带农作用也开始凸显。据测算,消费者每支出10元钱购买农产品,种养环节挣1元,加工环节挣3元,流通餐饮等环节挣6元;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每增加0.1个点,平均带动农民每人增收元,每增加亿元营业收入可吸纳96人就业。目前,全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0.3万人,带动基地面积.9万亩,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富民支柱产业。
厚植发展“土壤”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靠某个部门、企业或个人单打独斗。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专班成员单位结合职责分工,出台了用地、用水、科技、人才、环保等一系列利好*策,“厚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土壤”。
去年以来,宁夏一方面加大财*支持力度,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资金1.3亿元支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各环节,并加强绿色食品产业金融支持和创新服务,各银行机构共向绿色食品企业发放贷款80.4亿元,为全区家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办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累计保障金额6.5亿元;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绿色食品产业人才培训工作,累计培训各类管理人员人,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石嘴山市田园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绿色农产品科技园区,是一家专门从事古法酿造食醋、酱油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岳秀玲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企业不但享受了万元贴息贷款用于打造“田园醋文化观光园”,还从农牧、人社等部门共获取近百万元奖补资金。
作为牵头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实施梯次培育,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壮大加工主体,推动构建全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目前已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园区、聚集区10个,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4个、产业集群1个,支持建设利通区、贺兰县、中宁县3个产业加工强县,还将伊利乳业、塞尚乳业、厚生记等26家绿色食品企业列入自治区“三个”项目库,给予项目贴息资金支持万元。
而作为成员单位之一,自治区工业与信息化厅两年来合计拨付4.16亿元支持产业发展。其中,为永宁县、惠农区、利通区、青铜峡市、中宁县、固原开发区等17个农业大县、重点开发区安排综合奖补资金2.7亿元,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对绿色食品项目给予倾斜支持,将重点项目遴选总投资要求由1亿元降低至万元,并对重点项目进行月跟踪、月监测,累计为40个食品加工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万元;还每月对龙头企业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14家企业纳入自治区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
与此同时,对于工业经济稳增长的绿色食品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标杆企业、技术研发创新企业、积极拓展市场份额企业等,*府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激励措施,激发绿色食品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
品牌决定市场。当前,宁夏大力实施全区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已巩固提升农业区域公用品牌13个,做优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品牌10个,培育绿色食品、名特优新产品品牌50个,申报各类绿色食品个,认证GAP良好农业规范10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宁”字号绿色食品的享誉度,但产品走出去、产业扩容增量依然被“叫不响”所制约。尤其对于许多刚起步的、处于上升期的中小微企业,“酒香”也怕“巷子深”。
记者走访多家绿色食品企业发现,人才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宁”字号绿色食品的品牌竞争力,不少企业表示“求贤若渴”。岳秀玲说,当前企业扩规模、增产能表面上受制于品牌弱、市场小,而实际上缺人才尤其是营销人才是主因。作为一个刚从家庭式小作坊迈入“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小微企业,即使新研发的“枸杞醋”经熟人引荐走出国门受到好评,但依然没走出“熟人圈”。
据岳秀玲介绍,公司共有20名员工,从事工种以生产为主,其中大专以上学历8个,其余均为就地就近吸纳的失地农民。“小企业难就难在人才招留上,我是技术出身,管理、宣传上人才急缺。”
数据显示,当前宁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高端和实用人才“双缺”,培养和留住人才“两难”,从业人员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2%。即使是一些“专精特新”企业,也难以摆脱“人才短缺”的困扰。
针对引才、育才,做大做强市场品牌,部分受访人士认为,应坚持“引育并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通过挂职兼职、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学术水平高、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加大绿色食品专业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建设一支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绿色食品业实用技能人才队伍。
与此同时,岳秀玲等业内人士还呼吁,设立专项资金为企业定制经营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培训,充分利用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博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宁”字号绿色食品产业和深加工企业,为企业产品走出去、资金技术引进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谭勇还建议创办细化市场营销专业,一方面可按照枸杞、乳制品等优势特色产品进行细分,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标杆企业营销岗位实训至少半年,定岗实习、学以致用,真正让“宁”字号绿色食品“叫得响”“出得去”“卖得好”。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