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3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担心:粮食够不够吃?农业的“压舱石”作用还稳不稳?“三农”的战略后院能不能守好?
中国农科院3日发布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模型模拟计算,年全国粮食产量预计达到6.7亿吨,高于年的6.6亿吨。疫情之下,我国粮食产量依然有望保持丰收,靠的是什么?
《报告》显示,年,我国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粮食产量连续5年站稳6.5亿吨台阶。《报告》基于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结果显示,年全国粮食产量预计达到6.7亿吨,而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6亿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袁龙江介绍,疫情之下,我国粮食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有望上升,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袁龙江表示,第一,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既抓疫情防控,又确保春耕生产的恢复,可以说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几乎不大;第二,我们国家支持粮食的政策是一贯的,连续的。比如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来确保种粮的积极性;同时,两会也提到,今年有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这也是“藏粮于地”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毛世平指出,年粮食生产中,科技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毛世平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每亩产能可能提高10%~20%,具体的数量可能达到每亩公斤,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万亩的任务,那么按照每亩公斤,就相当于增产80亿公斤的粮食,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安全起的一个支撑作用。这样能达到旱涝保丰收,也摆脱了靠天吃饭这种被动的局面。”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无论何时,它们依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宝。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强调,中国人的吃粮问题一定要靠自己解决。张红宇表示,“新基建”是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在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藏粮于地”,是粮食安全长治久安的一个大的保障。中国人的吃粮问题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尽管发展战略五句话“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适度进口”,但最重要的还是前两句话,“以我为主、立足国内”。
当然,光吃主粮是不够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升级,人们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肉够吃吗?《报告》认为,在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预计生猪产能到年底可基本恢复至常年水平的80%以上,年基本恢复到年正常水平。中国农业产业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估计年猪肉产量比无疫情情景下降2个百分点。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今年猪肉进口量将有所增加。梅旭荣说:“估计进口量会增长57%,接近万吨。完成今年生猪产能恢复的目标任务,需要在坚持‘两疫’防控的基础上抓好生猪的稳产保供,这是我们给出的相应政策建议。”
除了疫情的影响,虫灾也值得